叶慧英,女,1955年生,安徽
歙县人,原常州第三棉纺织厂副厂长。1971年叶慧英初中毕业后,进常州第十一棉织厂当了一名布机值车工,后来任常州第一棉纺织厂车间副主任、第三棉纺织厂副厂长。1977年,叶慧英所在的小组被命名为“叶慧英小组”。她见全小组27位姐妹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便负起了传授技术的责任。有位工人投梭技术不好,她仔细地向她讲解投梭时的梭位和力度大小的掌握及纬纱长短的控制,怎样预防投梭疵点。她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了十几个青年徒工学习操作。多年来,她们小组的产量、质量在全厂一直名列前茅,小组也被全国妇联授予“
三八红旗集体”光荣称号。1979年,叶慧英被表彰为“
全国劳动模范”。
1971年,叶慧英刚进厂时,看到的是不大的厂房,听到的是震耳欲聋的机器的轰鸣声。“难道当个好工人的理想,就要在这么个小厂里来实现?”她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于是,巡回次数少了,查布面也马虎了,接连两次还出了疵布,受到了师傅的批评。就在叶慧英想退出这一行时,外厂一名织布女工到厂里做操作技术的巡回表演,叶慧英受到很大的触动,“人家入厂才一年,就能出来表演,自己却接连出疵布。”“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究竟应该有什么目标?”她开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织布工作。第一步是苦练基本功。为了提高打结的速度,小叶在等着开会时练、下班后也练,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裂开了血口,她贴上橡皮膏继续练。为了提高投梭技术,她右手酸了,左手练;为了提高处理断纬的技术,她分析了200多种断纬的情况;为了提高判断机械故障的能力,她记下了上千次故障的原因。
叶慧英在苦练基本功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动作、手势、方法以及工作程序需要改进。于是她在动作的组织、目光观察、测定操作技术的方法、班上工作程序的安排上下功夫。巡回中一次多余的回头,哪怕只有0.1秒,也坚决改掉;一个新的手势,哪怕只能提高速度0.1秒,也抓住不放。她拜访劳模颜秀珍,虚心学习了颜师傅的好经验。参加省里的一次操作表演会,她总结出14个操作能手的51个特点,回厂后马上实践。就这样,小叶经过一次次失败,一回回摸索,终于掌握了一套“眼看、耳听、手摸、鼻嗅”的检查机械方法,她能在几百台布机的轰鸣声中,分辨出一台布机的异常声响,判断出毛病出在哪里。她总结出一套新的织布经验,打破了工种、品种和机型的界限,丰富和充实已推广多年的先进织布法———“1951织布法”。
叶慧英常说:“一个人优质高产,再加倍努力翻上一番,也不过是个‘加法’;如果带动大家一起实现优质高产,那就是‘乘法’了。”她上班努力做“加法”,下班尽力做“乘法”,不但无私地帮助本厂的姐妹赶超自己,而且还真诚地帮外厂的姐妹携手并进。自1993年开始,年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并创出20.8万米无疵布的好成绩,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严、细、勤、活、恒”织布操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