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将军歌
唐代李白诗作
《司马将军歌》是塑造了一位南征将军的英雄形象,全诗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与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原文
司马将军歌⑴
狂风吹古月⑵,窃弄章华台⑶。
北落明星动光彩⑷,南征猛将如云雷。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我见楼船状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⑸。
扬兵习战张虎旗⑹,江中白浪如银屋。
身后玉帐临河魁⑺,紫髯若戟冠崔嵬。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霸上为婴孩⑻。
羌笛横吹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⑼。
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⑽。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⑾。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题下原注:代陇上健儿陈安。
⑵古月:指胡人。
⑶章华台:古台名,有二。一为春秋楚灵王造,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即此。二为春秋齐景公造。此处代指胡人所侵犯的中原之地。
⑷北落明星:意谓国家兴兵抵御侵犯中原的胡人。《晋书·天文志》: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西南。北者,宿在北方也;落,天之藩落也;师,众也;师门,犹军门也。长安城北门曰北落门,以像此也。主非常以候兵。
⑸“我见”二句:意谓这次军事行动中的主将率领楼船气势宏伟,一往无前,就像晋朝益州刺史王濬统领楼船进攻东吴一样。《晋书·王濬列传》: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鷁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寻以谣言(歌谣谚语)拜濬为龙襄将军,监益州诸军事。太康元年,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三蜀,指蜀郡、广汉、和犍(qián)为。见《文选·蜀都赋》注。
⑹虎旗:绘有虎形的旗帜。古代军中所用。《释名·释兵》:熊虎为旗,军将所建,像其猛如熊虎也。
⑺河魁:主将设置军帐的地方。
⑻“细柳”二句:此二句谓军容威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将以下骑送迎。已而至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刀刃,彀(gòu,张满弓弩)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吏士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轼车(俯身凭轼,表示敬意)。使人诚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⑼阿亸回:番曲名。落梅:即《落梅花》,又名《梅花落》,羌族乐曲名。
⑽九垓:天空极高远处,犹言九重天。垓,读gāi,层,级。《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垓,重也。
⑾“丹青”句:谓战胜立功,受到朝廷褒奖。丹青,绘画用的颜料。麒麟台,即麒麟阁,汉阁名。《汉书·苏武传》:甘露三年,单于入朝。上(宣帝)思股肱(辅佐君主之大臣)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作品译文
狂风吹荡古月,窃窃私弄于章华台上。
北方天空,明星闪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如雷。
手中倚天剑电闪风生,直斩长鲸,海水裂开。
我见兵家楼船壮人心目,就像当初王濬直下三蜀的龙骧战舰。
大张虎旗,扬兵习战,江中白浪,翻滚如银屋。
身居中心玉帐,面临月神方向,满脸紫髯若戟冠崔嵬。
恰如周亚夫在细柳开营拜揖天子,才知道灞上敌军简直是儿戏的婴孩。
羌笛横吹《阿亸回》乐曲,向月楼中吹响《落梅》的笛声。
将军自起,挥舞长剑,属下壮士呼声如雷,惊动九垓。
等待功成之日,献凯见明主,你的丹青画像一定可以供在麒麟台。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歌颂一位南征将军。整篇诗歌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与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分三段。首二句为第一段,写胡人侵扰中原,为全诗的发端。
“北落”至“为婴孩”十二句为第二段,写“南征猛将如云雷”,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前四句写“南征猛将”的威武形象;后八句从“我见”中表现军容严整,声势浩大,将军坐镇严伟有如汉朝的周亚夫。
“羌笛横吹”以下六句为第三段,写胜利归来,歌舞庆贺,天子表彰,名垂后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参考资料
《司马将军歌》.唐诗宋词.
李白.人民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00:4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