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社
侗族民间岁时风俗
吃社又称“吃社饮”、“过社”、“社日”或“社节”,是侗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贵州黎平、湖南新晃和广西中部等地。
每年农历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日为秋社。侗族每年春社吃“社饭,”前要喝点盐水,并规定第二日禁用刀,只用剪刀。
二月二龙抬头,在象州县妙皇乡的大梭村延续着一个“吃社”的传统,每年的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都是妙皇乡大梭村的“社日”,“社日”里吃社成为了妙皇乡大梭村浓浓的“社”文化。
据了解,大梭村的社日每年有两个,一个是二月初二闹春耕,而另一个自然就是农历八月初二的庆丰收了。每到社日,许多远在乡外的亲朋好友都会不请自来,到这里来赶社,而村民们无论跟您认识不认识,都会非常热情的邀请您到他的家中去做客“吃社”,而这一天,无论是午餐或者是晚餐,全都是村民免费提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象州县在挖掘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对民俗传统节庆文化的发展空间进行创新改造和科学引导。妙皇乡延续着“吃社”的传统,3月17日,妙皇乡古卜村举办了逛春社民俗活动,村民把活动内容从传统、单一的吃社肉、祭社王,延展到尝农家打包生、品泉水小锅酒、赏狮王踩梅花桩、看民族舞大展演等,吸引了县内外游客5000多人次光临小山村,体验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中古朴、欢乐的醉人场景,让前来“吃社”的游客回味无穷,既感受了传统的社文化,又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大餐”。
然而有许多人弄不明白,这“社”究竟是何物。其实说出来也简单,在民间“社”就是指社神,“社”字从示从土,“示”就是祭祀的意思,所以“社”的本来意思是土神,即社神就是土神。在古代人们对土地是非常有感情的,所以设一个土神是非常自然的事。有神就要祭祀,所以就设了个社日。
据考证,中国从周朝就开始设社日了,并在唐宋盛极之后,于元明顿衰,而到了清朝以后,过社日的地方就比较少了。近代关于社日的文章不多,唯独鲁迅《社戏》让人印象深刻。
祝愿“吃社”风俗能一直保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21 20:0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