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背景
实验阶段
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比较完善的
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创新型人才、企业和产业高地。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出席动员大会并讲话。
王金山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创新
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区域品牌,促进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全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目前国家先后批准了四类主题不同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安徽省提出的“自主创新”主题为全国独有。国家
发改委对安徽省申请成立试验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指出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的条件和基础,可以作为省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开展相关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新区范围
合肥、
芜湖、
蚌埠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是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通过5年实践在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实际上就是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拓展和合芜蚌自主创新成功经验的放大。
试验区将实施创新产业升级等6大创新工程和深化
科技管理体制等6项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
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安徽特色、能在全国叫响的区域创新品牌。试验区将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金融管理体制这三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并取得大的突破。
为推动保障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项目,重大引进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安徽省政府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各类项目资金、资助、奖励等支出,还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
中部突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区,通常被人们视为“政策洼地”和“困难高地”。从2006年4月,中央关于
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出台之后,
中部六省都在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
然而,原有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成本优势,正在进一步弱化。面对“东西夹击”之势,安徽唯一的选择就是在“
自选动作”上求突破,闯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发挥局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科技资源,作用于相对落后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条件所产生的倍增效应。
由此可见,发挥安徽科技资源的“倍增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就为安徽实现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正如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田唯谦所言:“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中部地区依靠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与大城市及综合能力更强的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小的风险性。”
自主创新
实际上,在自主创新上获得突破口,仅仅是安徽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方面。细心人都会发现,与自主创新上升为安徽经济发展主战略几乎同时,“
泛长三角”概念,同样也成为安徽与近邻苏浙沪两省一市共同关注的话题。那么,安徽如何参与泛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合作?对此,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怎样在迎接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就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必须破题的一道重大课题。”
实际上,自从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正式提出“泛长三角”概念以来,安徽如何将两者相融为一,就从没有停止过探索。在7月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年会上,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就提出:“合芜蚌三市要成为承接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到了8月的最后一周,安徽省组成高规格的党政代表团奔赴苏沪浙考察学习。在黄山召开的考察学习总结会上,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强调指出:“选准突破口,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外来转移的叠加优势发挥好。”向外界传达出了丰富的决策信息。
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产业被淘汰后的空间位移,而是经历自主创新“武装”后的产业提升。安徽参与合作分工,但绝不做“小工”,更不是“打工”。
因此,合芜蚌联袂探索出一条“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路径,就是在创造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的 “安徽方程式”。这才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意义所在。
首个新区
2009年北京两会期间,作为全国第一家设立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省份,安徽以代表团名义向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将安徽省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升格为国家级的自主创新试验区议案。
议案认为,合肥、芜湖、蚌埠作为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的新兴城市,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等带有中西部地区的普遍性特征,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中心,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意义。但由于试验区建设面临很多难题,诸如中央级高校、科研院所如何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问题,自主创新政策力度问题,创新型人才集聚的问题,创新型产业培育基础等问题,仅靠一个省的力量难以解决,因此安徽代表团认为,应将省级试验区上升为国家级试区。
至于为何将自主创新试验区设立在安徽,议案分析了三个理由:一是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除北京外国家科学大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芜湖是皖江城市带的中心城市,蚌埠是
沿淮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周边的几家大企业,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创新资源,是中西部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二是浓厚的创新氛围,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科技创新、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开展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成功的创新实践,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的路子,形成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并适用与之相关的政策。
省委书记张宝顺作出重要批示:获批国家支持政策,是推进自主创新和试验区建设的巨大动力,如虎添翼。要用足用好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实施。 国家将合芜蚌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示范区作为“3+1”试验示范区序列,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这标志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合芜蚌现象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而“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
在安徽,合芜蚌三点串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2007年,合芜蚌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之和为234 2亿元,占安徽全省的31.8%。“合肥是省会,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芜湖是
皖江经济带的龙头,蚌埠是淮河经济带的龙头。合芜蚌三市就把整个安徽省统领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合芜蚌中心带动加典型示范的作用,对安徽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
花建慧分析道。
显然,这是一种
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肖金成认为:“如果把同样的要素分散布局的话,那么大家都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用区域经济学术语说,这是增长极战略。要培养增长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培育起来。”
如果再从现实基础来看,合芜蚌三市都建有
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奇瑞、江淮、讯飞、海螺、丰原……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崛起,自主创新的安徽给全国留下了一个个漂亮的“背影”。
以合肥为例,合肥拥有五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无形资源优势: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根据经济要素的比较测算,安徽生产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业在沿海地区可能亏10%,到合肥可能就赚20%-30%。
从这个角度来看,合芜蚌三市,绝不仅仅是安徽省的三个
区域经济增长极,而是承担着引领全省走向创新型路径的重大责任。
在今年7月的第一周,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
范恒山为组长的国家发改委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来到安徽,对蚌埠、合肥和芜湖等市进行深度调研。这一非常之举就已表明,合芜蚌三市将联袂引领安徽自主创新,在参与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中先行先试。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告诉《决策》:“任何创新的背后都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试验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先行先试’的权利,使这些地方能够在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新区规划
首先,在宏观背景上,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3天时间用了2 天重点视察自主创新,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特别是某些领域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安徽在这一点上是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这为安徽自主创新建设做出了战略层面的指导。
其次,如果从区域经济竞争格局来看,自主创新的背后,蕴涵深刻变化。
从国家已经批准的改革试验区来看,基本涵盖了新阶段
中国改革面临的几个重大方面,包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公共财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与外贸方式、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新型城市化以及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等,唯一缺少的就是自主创新。这就为各地争取自主创新试验区提供了机遇。
让我们再回到竞争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的三个主角——深圳、苏州与上海。这三个城市代表着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区域:珠三角与长三角。在它们激烈角逐的背后,是沿海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模式的阵痛与转型。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期中考试”之年,中央已派出庞大调研组分赴全国各地,进行中期考察。如何完成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8月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被放在最前面,成为指导
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第一大原则。这为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的苏浙沪两省一市明确了指向。在广东,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省里已决定要像当年培育汽车产业一样,连续5年每年1. 5亿元,支持IT软件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由此可见,长三角与珠三角都在产业经济上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引起全国共同关注的企业倒闭潮,只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转轨的一个显性层面而已。
“沿海有近忧,安徽有远虑。”那么,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安徽,应该怎么办?
调研路线图
推进区域性创新试点,安徽并非毫无经验可循。
2004年7月,科技部与安徽签订省部合作协议书,提出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同年11月,“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在合肥
科学城隆重举行,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认为,“合芜蚌试验区”就是要“在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效应,进一步提升试点的功能,以增强试点的辐射与带动能力。”
“从2004年至今,合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科技厅副厅长
张国栋告诉《决策》,“最近,我们拟了一个报告,对这4年来合肥科技创新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
在这个阶段对合肥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显然,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其经验本身,而是要为尚在“腹中”的“合芜蚌试验区”寻找借鉴。
也许正是基于此,创新办成立后调研的第一站即为合肥。2008年7月25日,安徽省省长助理、创新办主任花建慧率调研组,到合肥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合肥市长
吴存荣表示,经过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了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花建慧亦充分肯定了合肥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上取得的成绩。
不过,“从科技创新试点到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里有一个从科技创新向体制、机制、政策等更大范围内创新深化的问题。”相关专家分析道,所以,即便有合肥先行者的经验在前,“合芜蚌试验区”仍需跳出安徽,去多方借鉴外省经验。
为此,创新办成立不久即赴上海、浙江,先后走访深圳和西安进行调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由花建慧带队,安徽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创新办成员单位组成调研组,赴深圳考察学习其自主创新的经验。接下来的3日到6日,调研组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西安,鲜明地提出要借鉴西安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
不过,调研组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圳。“在深圳华为调研时,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张国栋说。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在深圳,他们讲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成就了今天创新性深圳,可见金融平台建设,尤其是金融创新在深圳自主创新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创新办撰写的深圳调研报告——《深圳创新发展情况考察》中,深圳的经验被总结为:“以市场机制构建多种类型的服务平台”等,对“合芜蚌试验区”的启示则概括为找准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创新中的助推作用。
在调研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开篇即有这样一段表述:“深圳自主创新的经验对于我们正在起草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总体方案’以及推进创新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这是否意味着,“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将重点借鉴深圳经验尚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经验已经进入了安徽决策层的视野。
新区突围
当内外家底、经验以及发展的基本逻辑理清楚之后,剩下的就是更为具体的工作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综合配套改革”。
“所有的技术创新背后都是体制创新,没有体制创新就实现不了科技创新。”吴劲松告诉《决策》。而“合芜蚌试验区”所有体制机制创新都将体现在正在制定的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同时,在实施方案之外,还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 以下简称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
“实施方案拟在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相关专家告诉《决策》,“其中投融资体制改革被列在各项改革的第一位。”
“这次安徽省将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来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安徽省创新办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
罗建国告诉《决策》,“但是将资金需求全部寄托于财政也不现实,重要的是如何改进资金的投入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四两拨千斤。”据记者了解,此次安徽省将设立总金额5亿元的专项资金。
不仅如此,在财政奖励上,“我们可能改变传统的做法。以前是企业成功之后,我们奖励,没能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因为企业自主创新成功之后,应该是从市场获得回报,应该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企业未成功之时。”张国栋分析。
除安徽省出台相关文件统筹之外,“合芜蚌”三市还将拟制各自的实施方案。蚌埠市委书记
陈启涛介绍,《蚌埠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并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
而面对多达五六项的配套改革,突破口何在?“我觉得我们需要寻找一个逻辑起点。”省创新办综合组
李煜博士告诉《决策》。
在他看来,这个逻辑起点在于创新环境,
西安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西安能够在西部脱颖而出?就在于其创新环境。很多在国外工作过的创新人才到西安高新区后都说‘西安的工作环境不比国外差’,许多西安毕业的学生也愿意留在西安。”在李煜看来,“创新环境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环境是前提,招商引资要优化环境,自主创新对环境优化的要求更高。”吴劲松分析认为,“安徽最终形成的应该是一条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重点,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