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西民主大街938号,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500平方米,是自然科学类地学科普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52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始建,曾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博物馆、长春科技大学博物馆。最初的馆址设在鸽子楼201室,所陈列的展品主要来自山东大学和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张兆瑾、赵寅霞和宫书堂等都先后负责过博物馆工作。
1954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迁入地质宫。建馆初期,为了扩大藏品规模,学校专门派出大批教师、学生多次去野外采集标本。“文革”之后,为重新开馆,一批地学专业教师在穆克敏教授带领下,对藏品进行了全面的恢复和整理。
1971—1986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征集了一批珍贵的藏品,如深海锰结核、大三叶虫化石;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按矿区编号对所有矿床标本进行了重新整理;还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接待了英、法、美等国家的学术代表团。
1986—1992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制作了中国第一幅1:100万的《中国矿产卫星相片图》,并对展区灯光系统进行了改造。
1990年,在校友李平的资助下,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在黑龙江嘉荫地区进行了为期五十天的野外发掘工作,共发掘出两具珍贵的鸭嘴龙化石骨架。
1992年10月,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完成了首具恐龙的装架,为博物馆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藏品。
1992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为迎接四十年校庆,对展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同时举行了恐龙装架成功的剪裁仪式。
1998年以来,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先后在原长春科技大学和新吉林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馆藏建设、科普教育、对外宣传、科学研究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先后进行了三期改造工程,更新了陈旧的展区;征集了大量的馆藏精品,举办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奇石展》;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和社会宣传活动;进行了多项科学研究,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等近十个国家的博物馆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筑布局
综述
地质宫位于长春市“八大部”建筑中心区——新民大街北端,是闻名中外的宫殿式建筑。地质宫具有雄伟的建筑造型及传奇的历史色彩,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地质宫所在地被伪满城市规划为“宫内府用地”,包括楼前的“顺天广场”及北面的“宫廷花园”,占地52万平方米。该建筑于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开工,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停工,当时仅浇筑了地下室与部分正面门柱的混凝土,1952年新中国在旧址上建成了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故名地质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曾为地质宫题字。如今,地质宫已成为长春市标志性建筑。1954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迁入修建完成的地质宫,地质宫是长春市标志性建筑,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名为“地质宫”。
展厅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分科普厅和恐龙厅。科普厅设有奇石展区、宝玉石展区、古生物展区及地学科普知识展区。
《奇石展区》奇石亦称观赏石,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岩石或矿物。奇石展分为造型石、画面石、化石、晶体矿物及事件石等。造型石有菊花石、灵壁石、黄腊石、钟乳石、吕梁石等,画面石有浪花石、枣花石、柳条玉、倒影石、五彩石等,化石奇石有三叶虫、鱼、菊石化石等,晶体矿物奇石有辉锑矿、雌黄、辰砂、天河石等,事件石有陨石、火山弹等。该展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奇石展,其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宝玉石展区》天然宝石是指自然界中色彩艳丽、透明、硬度大、耐磨蚀,经琢磨可制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和岩石。宝玉石展区展有丰富多彩的天然宝玉石原料及加工制成的半成品。宝石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宝石展有钻石、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宝石(猫眼石、变石)。中一低档宝石展有坦桑石(蓝色黝帘石)、欧泊、海蓝宝石、水晶、日光石等。还有具很高观赏价值的鹰眼石、虎眼石。玉石展有翡翠、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等。化石宝石展有琥珀等,其中含有昆虫的琥珀最为珍贵。这些宝玉石直观地反映出三大特性,即美观、耐久、稀少。
《古生物展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和遗物。古生物展区分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及脊椎动物化石。在植物化石中展有蕨类、鳞木、芦木、羽羊齿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展有古生代的三叶虫、笔石,头足、腕足、棘皮、珊瑚,腹足类等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展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大型哺乳类动物化石。展出的化石保存完好,极其珍贵,如罕见的蚁、变态蛙及成体蛙化石,鸟化石,凌原潜龙化石等,特别是镇馆之宝—蜻蜒化石,堪称全国之最。这些化石反映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地学科普知识展区》该区展有动力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质的典型地质标本及矿物、岩石。动力地质展区展有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吉林省长白山天池的各种火山熔岩标本,国内各省区的洞穴堆积、风蚀洞、冰碛石、波痕等,构造地质展区展有褶皱、断裂等,矿物展区展有各种天然晶体标本及种类齐全的矿物标本,岩石展区展有类型齐全的三大岩类,矿产区展有黑色、有色、稀有和分散金属、非金属等。
《恐龙厅》恐龙是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类动物。恐龙厅展有十余具恐龙骨架化石、模型及山东棘鼻青岛龙的部分化石、恐龙蛋、恐龙脚印等化石。其中云南禄丰龙(模型)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期的恐龙化石(早侏罗世,距今1.9亿年)。嘉荫卡龙(晚白垩世,距今6500一7000万年)是恐龙家族的晚辈,生活在恐龙濒临灭绝时期,两具嘉荫卡龙骨架化石是吉林省仅有的真恐龙骨架化石。娇小长春龙是在中国白垩纪沉积中发现的第二种原始鸟臀类恐龙,同时也是在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中首次发现的原始鸟脚类恐龙。
旧称“热河”的中国辽西等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以盛产数量丰富、保存精美、种类独特的化石类群——热河生物群而闻名于世。近十余年来,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又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古鸟类、原始哺乳类以及被子植物等许多珍贵化石,这些发现对研究鸟类、哺乳类以及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热河生物群这一世界级的生物宝库,2005年,博物馆专门设计了《热河生物群精品化石展》。该展共展出精品化石23块,有带羽毛的恐龙——中国鸟龙化石、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匙吻类——刘氏原白鳄化石、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花”——辽宁古果化石等。
馆藏文物
综述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藏品来源有校友捐赠、馆际交流及征集三种途径。藏品类别主要有矿物、岩石、宝玉石、化石及奇石等。据中国博物馆志显示,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展品总计8792件,其中古生物展区1242件,恐龙厅286件,矿床536件,岩矿6241件,奇石238件,宝玉石219件,陨石39件。截至2019年末,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有藏品11685件/套。
重要藏品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重要藏品有恐龙厅珍贵的展品有嘉荫卡龙骨架化石、娇小长春龙骨架化石、禄丰龙骨架模型、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化石等;珍贵的化石主要有:带羽毛的恐龙——“中国鸟龙”化石、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朝阳中国蜓”化石、三叶虫化石、两栖类动物化石、蚊子化石、猛犸象门齿化石等;珍贵的奇石主要有画面石——“阴阳割昏晓”、枣花石——“上林苑”、钟乳石——“东方巨龙”、浪花石——“老龙头”、菊花石等;重要的晶体矿物主要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晶体及单品标本等;重要的岩石主要有三大岩石标本,如火山熔岩标本、风蚀洞、冰碛石、波痕褶皱、断裂等。
藏品保护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地处中国东北寒冷地区,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气候条件较为复杂,为了适用各种地质标本的保存要求,博物馆针对标本的特点开展标本保存和保护科学的研究,在标本的库房建设、标本的封存等方面,按照实际情况、发展高效节能的标本保护方法,达到较好效果。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充分利用地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触摸恐龙化石”“动手寻找鱼化石”“地质标本实习课”“手工制作恐龙模型”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受到了观众的极大欢迎,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自200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星火科技栏目、凤凰卫视、吉林省电视台等电视台先后报道达30余次;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等报道达40余次;每年科普活动观众数量达6万余人,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好评。
学术研究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有专业技术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馆员5人、助理馆员1人。基本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各项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合作交流
建馆数十年来,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一直遵循“科研、教学、科普”并重的方针,除了完成藏品的征集、研究和展示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和对外交流工作。1993—1997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为向青少年普及地学知识,先后组织了多批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此外,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与国外10余所博物馆和国内百余所博物馆及高校博物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和展品交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建立了多方面的合作关系。与美国普罗维敦斯学院合作开展了东北亚地区白垩纪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研究;与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合作开展了中国东北地区恐龙动物群的研究;与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开展了中日恐龙对比研究。
所获荣誉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是国家AA级旅游景点。
199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被中国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2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2006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先后被命名为“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2005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荣获“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7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200强”。
2009年,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22年1月30日,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中国科协办公厅列入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2022年4月2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历任馆长是王东坡(1971年)、刘翰(1986年)、贾克实(1992年)、咎淑芹(1998年)、金利勇(2008年)等。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事业单位。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由学校全额拨款。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下设办公室、藏品部、研究部、宣教部四个部门。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人员编制数14人,在岗11人。专业技术人员9人,行政管理人员2人。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参观人数为3万人次。
参观信息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西民主大街938号。
8:30—16:30。
成人20元,中小学生10元。
吉林大学博物馆地质博物馆附近的公交站:东朝阳路、西朝阳路、文化广场、云鹤街、野力肥牛、建政路妇幼保健院、解放大路、朝阳分局、南昌路、万宝街、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万宝街、朝阳交通队、吉大一院文化广场、大兴路。
吉林大学博物馆地质博物馆附近的公交车:255路、276路、221路、264路、288路、229路、283路、K229路、261路、152路、104路、240路、9路、机场巴士2号线路、13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