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芬之谜:在
经济学中,
需求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
价格上升,该商品
需求量减少。这是绝大多数人所共知的道理,也符合
理性人行事的假定。但是,1845年在
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马铃薯
价格在上升,但
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英国经济学家吉芬(Giffen)观察到了这种与
需求定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就被经济学界称为“吉芬之谜”,而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称为
吉芬商品。
吉芬反论是指商品的
需求量与
价格成正向关系这样一种状况。当
劣质商品价格的
替代效应并不足以抵消收入效应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需求定律对
经济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简单而拥有强大解释行为的能力,且该定律约束
价格与
需求量的关系,可是,
吉芬物品的出现,使需求定律出现问题。当
价格下降,根据
需求定律,
需求量必然上升。可是由于
吉芬物品的出现,
需求量可能也会下降。这样,
价格下降,我们没法肯定
需求量是上升,还是下降。因此无法约束行为而导致失却了解释能力。吉芬反论在
逻辑上否决了
需求定律,但需求定律对经济学十分重要,因此,很多经济学者用尽辨法尝试挽救这定律。
“吉芬之谜”其后已经被经济学家解开,而被看作是
需求定理的一种例外。
需求定理后面还掩盖着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差异。在
经济学中,当一种商品的
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使消费者的
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第二种则是使商品的
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
需求量。
对于所有商品来说,
替代效应都是与
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
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
需求定理一直有效。但是,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
低档商品的
收入效应作用要大于
替代效应的作用,正是如此,
经济学中将商品分为
正常商品和
低档商品两大类,正常商品的
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而低档商品则反之。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难理解。试想一下,
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
土豆这样的仅能维持生活和生命的低档品,无疑会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
消费支出中占一个较大比重,土豆
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
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
低档商品的购买而放弃
正常商品,相比起
土豆这种低档商品来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替代品了,这样发生在
土豆需求上的
收入效应作用大于替代作用,从而造成土豆的
需求量随着土豆
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低档品”和“
收入效应大于
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
吉芬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