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石苣苔
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
吊石苣苔是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小灌木。叶片革质,形状变化大,线形、线状倒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少有为狭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叶柄上面常被短伏毛。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无毛。蒴果线形,种子纺锤形。花期7-10月。
形态特征
小灌木。茎长7-3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上部疏被短毛。叶3枚轮生,有时对生或斗枚轮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革质,形状变化大,线形、线状倒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少有为狭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5-5.8厘米,宽0.4-1.5(-2)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中脉上面下陷,侧脉每侧3-5条,不明显;叶柄长1-4(-9)毫米,上面常被短伏毛。
花序有1-2(-5)花;花序梗纤细,长0.4-2.6(-4)厘米,无毛;苞片披针状线形,长1-2毫米,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花梗长3-10毫米,无毛。花萼长3-4(-5)毫米,5裂达或近基部,无毛或疏被短伏毛;裂片狭三角形或线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长3.5-4.8厘米,无毛;筒细漏斗状,长2.5-3.5厘米,口部直径1.2-1.5厘米;上唇长约4毫米,2浅裂,下唇长10毫米,3裂。雄蕊无毛,花丝着生长在距花冠基部13-15毫米处,狭线形,长约12毫米,花药直径约1.2毫米,药隔背面突起长约0.8毫米;退化雄蕊3,无毛,中央的长约1毫米,侧生的狭线形,长约5毫米,弧状弯曲。花盘杯状,高2.5-4毫米,有尖齿。雌蕊长2-3.4厘米,无毛。蒴果线形,长5.5-9厘米,宽2-3毫米,无毛。种子纺锤形,长0.6-1毫米,毛长1.2-1.5毫米。花期7-10月。
主要变种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南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南部。越南及日本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300-2000米的丘陵或山地林中或阴处石崖上或树上。
繁殖方法
引种方法:吊石苣苔可通过采集种子和活体移植两种方法来进行引种。因播种繁殖种苗长得比较慢,长势比较弱,而且野生吊石苣苔资源丰富,故一般采用活体移植进行引种。在春季于野外将植株小心挖出,用苔藓包扎地下部分,浇水保湿,尽快运回种植。将运回的植株用扦插法进行繁殖。扦插繁殖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地下茎进行扦插。吊石苣苔地下茎肉质、横走,在地下茎冒出地面的部位经常会长出芽点并发育成新的枝条或植株。在每年的3-5月或10-11月,将植株小心挖出,把地下茎切成多段,每段至少带一个节,将切下的茎段平放于经过消毒的湿沙或湿润的沙壤土上,上盖一层苔藓,压实,浇透水一次,放半荫环境下培养,以后每2-3天浇水一次,舂插40天左右长出幼芽。地上茎扦插可在春季剪取地上当年生幼茎,每段带两个以上的节,修掉下部叶片,留上端两片叶,将其中的一个节插入湿沙或沙壤土,浇水保湿,置半荫环境下培养,约60天生根。扦插成活后待苗长至10厘米高时移栽上盆。
栽培技术
肥水管理:吊石苣苔喜欢湿润的环境,但也比较耐旱,在栽培时要保持基质湿润,具体应遵循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在春夏季,南方雨水较多,要注意排涝,如果连续天晴2天以上,则每天傍晚浇水一次,秋冬季节,植株生长缓慢,应每3天浇水一次,具体以保持土壤微湿为宜。吊石苣苔对肥料要求不高,刚刚栽培的第一年基本不用施肥,以后在每年的5月施复合肥2-3次以促进花芽的分化,花谢后再施复合肥一次以保持少落叶,维持株形美观,施肥浓度不可过高。
株形控制:吊石苣苔观赏高度为20-35厘米,过高则显得株形过于孤单,节间太长,因此在栽培时要注意控制植株高度。可以用两种方法控制高度,一是在幼苗期经常把花盆搬到室外接受阳光照射,可以使植物生长缓慢壮实;二是当植株生长至10厘米左右时打顶,不仅可以控制植株高度,还可以使其萌发侧枝,增加植株的饱满度,提高观赏性。吊石苣苔花谢后,应马上剪掉残花,以免影响继续观叶观形。
病虫防治
吊石苣苔的抗性较强,因此病虫害非常少。如果在栽培前将土壤用多菌灵溶液浸泡或者用阳光暴晒消毒,而且栽培土壤不长期积水,则很少有病虫害的发生。
主要价值
吊石苣苔全草可供药用,治跌打损伤等症。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3:3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