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拼音:tóng、tò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
甲骨文,其字形一般认为由一种四人抬东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组成,表示四人用口令协调行动。同的本义指合力、会合,引申为“相同、一样”,又由此引申出“一起、共同”。当“同”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或指引进比较的事物时,虚化作介词。同又表示和的意思,作连词用。以上义读tóng。“同”又读tòng,用于“胡同”一词,胡同指小巷子。
文字源流
会意字。“同”字甲骨文作图1,上面的部件是“
凡”,下面的部件是“口”。后来,“同”字上部像抬东西用具的部分逐渐变形,并把下部的“口”包在里边,到了秦代篆文中,原来不相连的三个笔画被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长的曲线,里面写作“一”和“口”。到了汉代隶书中这一长的曲线又被分成两笔,以便于书写,楷书“同”字是由这种写法演变而成。隶书的结构和小篆基本一致。
康殷先生说:甲金文同字“是由‘
兴’形中抽取出来的,凡象盘,口为后加的辅助符号,以指凡之为器。如果视为众力协作,须喊‘号’休止,故从口,也通。并从兴省、转声,而共同、同力之意更是由众手共同撩物之兴转来,否则一凡、一口的简单字形,谁能看出‘同力也’‘合会也’之意?”甲骨文第一、二期“兴”字从两人四手抬“盘”会意,没有口字。“凡”字一说是类似于担架的器具,很重,两人起时须协力,故第二期兴字加口表示号声。金文兴字均从口,与凡相隔较远。篆文兴字所从之凡变为“𠔼”,将口字写到中间空处,显得紧凑。所以“同”字是从“兴”字中抽出来的构件,义为合力,泛指合会。
从《
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看:“同,合会也。”意思是会合。例如《诗经·
豳风·七月》中说的:“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人执宫功。”这里的“同”是会合、聚集的意思,“我稼既同”是说自己的庄稼已经聚集会合在一起了。“会合”在一起的事物一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又引申出“相同、一样”的意思,例如《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不会因与人意见不相同而与人相处不悦,小人表面和人意见相同但内心不悦。而由“相同、一样”引申表示共同、统一,例如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同”,即指国家统一。而“同舟共济”的“同”是指的“共同、一起”的意思。“统一”就意味着和谐和安定,因此人们常说“大同社会”,其中的“同”就是表示和谐安定的意思。
在普通话中,“同”往往用作介词、连词、副词等,例如“我同她是好朋友”,“同”作为连词,表示“与、和”的意思;“这里的气候同那里一样”,“同”是介词,表示“和、跟”的意思。而“同学”的“同”是作为副词修饰“学”,是共同地学习、受业的意思,逐渐固定成为一种在校学生、同校学习者的称呼。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𠔼部】徒红切(tóng)
同,合会也。从𠔼从口。
【注释】徐铉等注:同,爵名也。《周书》曰:“太保受同哜,故从口。”史籀亦从口。李阳冰云:“从口。”非是。
【卷二】【行部】徒弄切(tòng)
衕,通街也。从行同声。
说文解字注
【卷七】【𠔼部】
“(同)合会也,从𠔼口”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徒红切,九部。
【卷二】【行部】
“(衕)通街也”注:衕、通叠韵。今京师衚衕字如此作。
“从行,周声”注:徒弄切,九部。
广韵
徒红切,平东定 ‖ 同声东部(tóng)
同,齐也。共也。辈也。合也。《律历》有六同。亦州,春秋时晋夷吾献其西河地於秦,七国时属魏,秦并天下为内史之地,汉武更名冯翊,又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又羌复姓,有同蹄氏,望在勃海。徒红切,四十五。
【校释】六同即六吕,古代有十二乐律,阳六为律,阴律为吕,六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徒红切,平东定 ‖ 同声东部(tóng)
衕,通街也。
徒弄切,去送定 ‖ 同声东部(dòng)
衕,通街。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同;部外笔画:3
(tóng)《唐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并音桐。《说文》:合会也。《玉篇》:共也。《广韵》:辈也。《易·同人》: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书·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又《广韵》:齐也。《书·舜典》:同律度量衡。《诗·小雅》:我马旣同。
又聚也。《诗·小雅》:兽之所同。传:同犹聚也。
又和也。《礼·礼运》:是谓大同。注:犹和也,平也。
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阳声者,六同合隂声者。
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竹,同以铜。言助阳宣气,与之同也。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诗·小雅》: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
又爵名。《书·顾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
又州名。《广韵》:汉冯翊地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韵会》: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
又《正韵》:通也。《庄子·在宥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吕吉甫曰:空同之上,无物而大通之处也。
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又《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
又通作童。《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dòng)又《释文》徒贡切,音洞。与詷同。《礼·祭统》: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单作同字,是齐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则言旁作同。汉魏之时,字义如此,今则总为一字。
又叶徒黄切,音唐。陈琳《答客难》:六合咸熙,九州来同。倒载干戈,放马华阳。
【申集下】【行部】 衕·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6
(tóng)《唐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并音同。《玉篇》下也。亦通街也。
(dòng)又《广韵》徒弄切,音洞。义同。
又《山海经》:劳水多飞鱼,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冂”从左、上、右包围“一、口”。“冂”居中,㇆(横折钩)的竖段略长于左竖。包围部分的横在上半格居中偏左;“口”的顶部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