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共井
南京市秦淮区境内街道
同乡共井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西片区,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饮马巷。同乡共井最远可以追溯到东晋六朝时期的南京,而且和著名的王、谢家族有着密切关系。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一百余万官民南渡江南。这口井原是王导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从北方来的官民,要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才能在江南站住脚跟并巩固政权。而稍后的谢安因淝水之战立下大功而成名相。谢安同样鞭策南迁官民要同舟共济,后人就在这口井旁建立了谢公祠。同乡共井的井名和巷名就渐渐流传了下来。
地理位置
同乡共井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西,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饮马巷。深深的巷子,幽幽的青石板,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边走边问,一条巷子悠悠长长,快到尽头时,一口古井已赫然在目。同乡共井虽已年久不用,但外表还很光洁,井栏是用白色石头砌成的。井盖是一块圆形水泥,圆边由钢筋包裹。井盖上面压了4盆花,有一盆月季开得很漂亮,映衬得古井更加古朴雅致。井栏周围的地面都用水泥封住了,成一个长方形,十分整洁。掀开井盖,依然能看到井中的水,水面离井口约三四米,井中的水很幽深也很臭。
1980年代,这口“同乡共井”还十分受欢迎,女人们都在井边洗衣淘米,大人小孩围坐在井旁纳凉。夏天时,在井里冰个西瓜,附近的居民至今对此难以忘记。不过让周围居民失望的是,这口井的井水水质渐渐差了。在1990年左右,井水突然变得奇臭无比。用井水拖地时,那臭气熏得人受不了。附近居民说,那是因为水井附近搞了个下水道,脏水顺着下水道渗到井中,井水就被污染了。而且有段时间,原有的青石井盖被偷走了,小孩乱扔东西,水也就更差了,渐渐的这口井就没有人用了。
传说轶事
关于这口古井和古井名字的由来,一直流传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也传递着一种精神。这条小巷最远可以追溯到东晋、六朝时期的南京,而且和著名的王、谢家族有着密切关系。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一百余万官民南渡江南。这口井原是王导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从北方来的官民,要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才能在江南站住脚跟并巩固政权。而稍后的谢安因“淝水之战”立下大功而成名相。谢安同样鞭策南迁官民要同舟共济,后人就在这口井旁建立了谢公祠。同乡共井的井名和巷名就渐渐流传了下来。
“同乡共井”和谢公祠后来曾几度毁于战乱而湮没。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曾有几个同乡迁此定居,共用一口井,且又组成同乡会,故名同乡共井。有人认为,井是维系人生命的水源,同乡人共用一井水,把同乡人的命运紧密维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这就是“同乡共井”的深邃内涵。
地名传承
同乡共井所在地带是秦淮区市井文化的主要聚集地,文化渊远流长。同乡共井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还具有深厚的人文意义,值得人们去关注。
老巷与古井始终是无法分开而谈的话题。有巷有井,南京的许多老街巷都与井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甚至地名直接与井有关。有的巷名与老井并存,有的已是巷名依旧,古井不存了。
杨公井至今仍是井与地名并存,十分难得。高高的石质井沿,井口深深浅浅的缺口和裂痕见证着历史变迁。杨公井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清朝光绪年间,一年久旱不雨,百姓吃水成了问题。金陵城内一位叫杨镜岩的军事长官率领部队就近挖井,终打井一口。然而僧多粥少,一口井仍然解决不了众多军民的饮水难题。他又用自己的积蓄雇用民工打了两口井。这三口井,井水清澈甘甜。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杨镜岩,在井旁为他立碑,并将这条街道命名为杨公井。
金沙井也是以井名成就街名的典型例子,东接中华路,西接洋珠桥,这条巷子有200多米长。这里的老百姓几乎都知道金沙井的来历。《江宁县志》记载说,明朝时有一年大旱,河水干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却不料井中有沙,沙中还有闪闪发光的金粒,因此就将这口井取名金沙井。而后一口井演变成一方地名,就有了现在的金沙井。如今真正的金沙古井早在五六年前就被填埋,地名却长长远远地流传下来。
巷井总是难分,尤其在六朝烟雨浸润的古都。六角井、同乡共井、铜井巷……无需多想,信手拈来尽是井与巷割不断的联系。巷子成了马路,古井成了记忆,不经意改变的是生活,改变不了的是井与巷最亲密的依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9 19:46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