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
中国历史上三国至南北朝的南方六个朝代的统称
六朝(222年–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三国至南北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或称萧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又因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师,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并常会用南京来指明六朝时期的人事物,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
定义
六朝又称六代。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统称“六朝”。六朝同时又可指北朝六朝。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及隋皆建都于北方,亦合称六朝,是后世对三国至隋统一前南北两方的泛称。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公元222年至589年),中国南方先后有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6个汉族政权在今南京建都,史家称为“六朝”。另外,403年东晋将领桓玄晋安帝,建立桓楚政权,也定都建康,但桓楚统治时间很短,一般不算六朝之列。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六朝的三百余年间,北方战争频繁,社会遭受严重破坏时,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加上大批北人南渡,给南方增加了许多劳动力,还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吴黄龙元年(222年)秋九月,吴大帝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此后,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历史上称为“六朝”或“六代”。六朝时期,南方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就巨大。
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南方得到巨大发展,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这六个朝代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故而得名。
时代特征
北方政权林立、战乱频仍的时候,江南地区因远离战场而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六朝时期得到发展。
承上启下
六朝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汉族正式形成,阔步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政权争夺变换如“传舍”,人生命运飘泊如“转蓬”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汉族联合南方少数民族,在广大富饶地区,吸收先进技术,移来五岳精灵,积极开发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舟舶继路,商使交属,海洋文化兴起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蚕桑养织技术经过中东传入欧洲,罗马玻璃器皿顺势输入中国,东西方之间有了特殊交流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印度宗教哲学与思想信仰初传人中国,早于中原的京(今西安)、洛(今洛阳),在江淮地区兴盛传播,中士学问僧西行求法,许多异国高僧和讲经者纷纷来到建康,京城佛寺林立,大量译写佛教经典,深刻影响中土文化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京师遍布宫殿宅第,人口猛增到28万户,城厢方舟结驷、唱棹(音兆,意为桨)转毂(音股,意为车轮的中心部分),市朝街市流溢、器用万端,手工商业埒(音列,意为相等)于长安、洛阳两京而雄强天下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矿冶、炼钢、机械、造船、纺织、烧瓷等业取得很大进步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在国学中进行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教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分科大学,第一次把文学的地位报高到和经学并列,儒、道、释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士大夫挥麈(音主,意为佛尘)清谈,互为驳难,学术空气自由活泼,学者风度旷达、浪漫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笔、墨、纸、砚都已齐备,纸张最终取代竹木简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代;
六朝是一个开始饮茶,逐步向北方地区传播,到唐代成为“国饮”并向周边国家扩散的时代。
斗争残酷
在汉、唐两大帝国中间,夹着这个“六朝”,除其中西晋有几十年短暂的统一外,六朝与北方的一些汉族或非汉族的政权,形成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过去的历史学、历史学家,秉承着“夷夏之辩”和“正朔与僭伪之别”的心理与史观,也因为痛恨战争的破坏和“蛮族”的挠攘,强调了这段历史的黑暗面。
其实,在当时世界的棋盘上,作为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能够和它相提并论的,只有西面的罗马帝国和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波斯王朝。就国内而言,和东晋对峙着的北方“五胡十六国”,其中只有前凉西凉、北燕3个很小的汉族政权,其余13个属于鲜卑匈奴、羯、羌、氐族的统治者。他们都承认南方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在彼此并不疏远的频繁接触中,表示了不服、嫉妒、敬重和羡慕的态度。为了争夺政权当上皇帝,在异民族之间、在统治势力之间、在父子兄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血腥的杀戮和争斗。
吴国共有4个帝王,其中病死的2个(孙权孙休),亡国后病死的1个(孙皓),被废自杀的1个(孙亮),另外,孙坚在交战中被射杀、孙策被暗杀;东晋共有11个帝王,其中病死的7个,国亡被废后闷死的1个,被绞杀的1个,被妃子闷死的1个,忧愤而死的1个;南朝宋共有9个帝王,其中病死的3个,国亡被废后遇害的1个,内争中被杀的5个;齐朝共有帝王7个,其中病死的3个,内争中被杀死的2个,被赶下皇位后遭谋杀的2个;梁朝帝王6个,其中在内乱中被软禁饿死的1个,被压死的2个,被绞杀的1个,被沉杀的1个,被废后遭谋杀的1个;陈朝共有帝王5个,其中病死的3个,国亡被俘后病死的1个,内争中被废黜病死的1个。
东晋、南朝虽说相对稳定,比北方少了好些战乱,仍然遭受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一次是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义孙恩琅琊(今句容市北)人,士族,世奉天师道,于隆安三年(399年)起义,两三次从海上登陆进攻江南最富庶的三吴八郡。孙恩死后,妹夫卢循继为领袖,转战广州、豫章,最后至交州,战败投水死,时为义熙十一年(415年),前后17年20多万人丧生。这次起义动摇了东晋政权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其衰亡进程。第二次是侯景之乱。侯景是朔方(今内蒙古包头东北)人,羯族,大统十三年(547年)降梁,次年与临贺王萧正德勾结,举兵叛变,攻破建康,梁武帝萧衍饿死。他先立简文帝萧纲,又废杀萧纲立豫章王萧栋,接着又废萧栋而自立。多次被陈霸先王僧辩攻破,逃亡至海上,后被羊鲲杀死。侯景生性猜忌,专好杀戮,建康城中,一度死尸塞路,不管已死未死,都积聚而焚烧之,臭气可闻10余里。从548年至551年前后4年,长江下游地区受到极大破坏。
历史沿革
孙吴
吴(222年-280年)
吴国的统治者孙氏,是江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寒族。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军起义,下邳丞孙坚到中原镇压黄巾军,后又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因而发迹,名声大噪。后来,孙坚被袁术派去攻打荆州的刘表,在围攻襄阳时,中箭身亡。他死后,长子孙策从袁术那里领回父亲的旧部千余人,自历阳(今安徽和县)渡江到江东,逐步削平各郡的割据势力,兼并了他们的军队,占据了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5郡,不久,又袭破庐江郡,夺得袁术部队3万人。孙策依靠周瑜张昭等南北士族的支持,在江东建立起政权。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丹徒遭仇人刺杀身亡,其弟孙权(182年-252年)继位。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使吴的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的荆州。不久,据有交州各郡的士燮兄弟和吴建立了联系,于是吴国的势力伸展到了岭南。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吴的政治中心京口(今江苏镇江)迁到秣陵(今南京),次年建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21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公安、江陵,完全占有荆州。吴的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湖北的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五省和广西的大部,贵州的东部及越南的东北部。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黄武元年(222年),孙权称吴王。黄武七年(228年),孙权亲自至皖口,派陆逊大破南侵的魏将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黄龙元年(229年)夏四月,孙权称帝,自武昌迁都建业。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散布在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封割据辽东公孙渊为燕王,吴帝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一万多人,很多金银财宝,试图控制辽东,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杀。同时数次攻打魏国,但皆无功。赤乌四年(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病死。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孙霸鲁王,引发“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最终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名臣陆逊等十多名大臣亦在二宫之争中被逼死,最后幼子孙亮反而被立为太子。吴国经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举国分歧,埋下内部斗争的祸根,逐渐开始衰败。252年四月,孙权驾崩,享年七十一岁。
吴大帝孙权是一个颇有才干而又好学的封建统治者,曹操曾评价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为了巩固政权,在重用北方豪族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同时,注意笼络江南的大族,给予世家大族种种特权,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吴国的军队实行世袭领兵制,士兵成了将领的私家部曲,父子相承。世袭制的士兵既打仗,又生产。孙权令请将增广农田,在建业和沿江地区大规模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
当时在吴国境内江南广大地区居住着许多山越人,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吴嘉禾三年(234年),吴将诸葛恪率领大军围攻丹阳郡的山越人,采取坚壁清野、断绝粮食的办法,迫使山越人出山求活。诸葛恪把出山的山越人迁徙到外县,挑选丁壮编入军队,其余令居平原,成为郡县编户。这些出山的山越人后来逐渐与汉族融合。
吴大帝孙权鼓励开荒,大力兴修水利,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役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北方南渡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许多山越人出山定居,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使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太湖、钱塘江流域得到开发,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孙权死后,孙亮即位,改元建兴。由诸葛恪孙弘孙峻等辅政。253年春,诸葛恪征淮南,惨败。诸葛恪被孙峻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256年孙峻病死后,从弟孙綝掌权。后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休为帝。不久孙綝又为孙休所杀。
元兴元年(264年),孙休病死。这时蜀汉刚亡,交趾又叛吴降魏,东吴国内形势不稳,大臣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左典军万彧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下令抚恤国内人民,又开仓振贫,解决贫人的危机,又减省后宫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不久其残暴一面就开始显露,民怨不绝。幸陆抗陆凯等大臣的全力支撑才让吴国苟延残喘。
吴后主孙皓荒淫残暴,加重人民赋役负担,又用极其残酷的刑罚任意杀人,陆抗死后,吴国已处在分崩离析的状况。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兵20万,分6路大举攻吴。晋军势如破竹,晋将王浑杜预王濬贾充等人相继击破吴将张悌沈莹孙震、张象、伍延薛莹、沈莹、胡冲孙歆等人,吴国防线快速崩溃。次年三月,由王浚统帅的伐吴水师首先抵达建业石头城,孙皓出降。吴国呈交晋军的图籍载明,吴国这时有户籍民户52.3万户,230万人口,吏3.2万,兵23万。
吴历4帝,从孙权称帝起,到后主孙皓亡国止,共52年。
东晋
东晋(317年-420年)
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皇室与宗室亲王之间为争夺帝位,相互残杀,爆发了“八王之乱”,并由此引起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西晋永嘉元年(307年),琅琊王司马睿(276年-322年)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出镇建邺(313年改称建康)。他用北方南来的名士王导为谋主,以王导从兄王敦扬州刺史,又拉拢了江南士族,取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建兴四年(316年),晋愍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建康,司马睿先在建康称晋王,次年正式称帝,改元建武,是为晋元帝。这个建都建康的政权,史称东晋。
依靠南北士族支持建立的东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北方南渡士族占据显要官职,掌握大权,南方士族只担任闲职,无实权,南北士族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北方士族中以王氏兄弟权力最大,王导掌政权,王敦掌军机,当时有“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晋书·王敦传》)的说法。晋元帝不满王氏专权,就设法抑制他们的势力,引发了王敦叛乱。后王敦病死,叛乱被平定。晋成帝司马衍时又发生了苏峻祖约的叛乱,不久,被陶侃等人平定,东晋政权转危为安,王导继续执政。王导推行“镇之以静”的方针,注重维护南北大族间的合作,妥善安置南渡北人和南方流民,鼓励开荒,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南侵,祖逖、庾亮兄弟、桓温等有识之士主张北伐。祖逖的军队曾打过黄河,桓温的军队曾抵达长安附近的灞上,由于朝廷的牵制,北伐最终均未成功。 
王氏势力渐衰,庾、桓、谢氏相继掌握朝廷大权。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推行丞相谢安倡导的“和静”政策,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求得内部的安定。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北方前秦苻坚发兵90万南下,妄图一举灭晋。谢安谢石谢玄桓伊等人率领8万北府兵迎战。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晋军以少胜多,战败秦军,保住了定都建康的东晋政权,使江南避免了一场大战乱。 
皇族司马道子父子专权,破坏了多年来的稳定局面。东晋隆安二年(398年),发生桓玄等人叛乱;次年,又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因刘裕从伐燕前方回师援救京师,孙恩、卢循起义和桓玄叛乱先后被平定。
刘裕(363年-422年)出身贫寒,他参加刘牢之北府兵镇压孙恩起义,成为重要将领。桓玄叛乱篡位,刘裕起兵平定,迎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控制了朝廷大权。东晋元照二年(420年),刘裕迫使晋恭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都建康
东晋历11帝,共104年。
宋(公元420—479年)
(公元420—479年)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是东晋末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力量。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赵氏宋朝,史学家常称之为“刘宋”。刘裕出于行伍,自幼家贫。时值东晋末期,民变此起彼伏,朝廷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勤王,并最终消灭了桓玄的力量。此后,刘裕率军南征北伐,其势力不断得到稳固壮大,并先后攻灭刘毅司马休之等实力派,最终迫使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宋朝建立。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宋帝国建立后,北方诸国虎视眈眈,战事不断。公元422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刘宋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公元450年至451年,宋文帝贸然北伐,与北朝的魏国交战,反而被北魏太武帝率领骑兵集团大举穿插突击,短短两个月就由黄河北岸攻到了长江北岸,使南朝损失比北朝更为惨重;而北朝的远征军将士染病者颇多,国人对此也颇为怨恨,北国政治随即陷入混乱。南北双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但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杀父篡位,从此王室诸子争权,帝王荒淫残暴,国家一蹶不振。
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
宋武帝刘裕吸取东晋灭亡的教训,很注意集权于中央。他重用寒门,压抑豪门士族,限制土族地主兼并土地。主持“立断”,并省许多侨州郡县,扩大了政府的赋役对象。刘裕从他掌权时起,到他代晋做了皇帝,曾对当时积弊已久的政治、经济状况有所整顿。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整顿吏治。他当时罢掉或处死的官吏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严厉惩罚,甚之处死。  二、重用寒人。东晋时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手中,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所谓“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刘裕掌权后,下令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枣刘裕于义熙九年(413年)再次实行“土断”政策。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都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都依界土断。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四、整顿赋役制度枣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还减轻杂税、徭役等。刘裕对政治、经济的整顿,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史称宋文帝。在位二十八年(424-452)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文帝刘义隆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奖励垦荒,采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发展生产。刘宋前期20多年间,战争较少,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元嘉之治”的繁荣景象。
宋文帝死后,刘宋皇室接连不断地发生骨肉相残的争斗。淮北淮西广大土地被北魏兼并,终于形成了北强南弱的形势。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弑杀起,到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刘凖禅位萧道成止,二十六年间,刘宋皇室自相残杀的惨剧,史不绝书,结果是外则丧失了一大片土地,内则重新出现了权臣篡国的局面; 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为了篡夺皇位,骇人听闻地杀害了自己父亲,之后王室诸子争位,混战不止,帝王荒淫残暴,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实力从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终被南齐所取代。
宋历九帝,共60年。
齐(479年-502年)
在刘宋宗室相互残杀的过程中,出身“布衣素族”的萧道成(427年一482年),因军功被提升为右卫将军,领卫尉中领军。刘宋并明三年(479年),萧道成废来顺帝刘准自立,国号齐,是为齐高帝,都建康
齐高帝任用寒人掌权,要推行检籍法,严令整顿户籍,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与北方通好,维护边境安定。齐武帝萧赜为政宽纾,人民得到10多年休养生息的时机,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皇室内部又为争权夺利而不断地相互倾轧和残杀。齐永元三年( 501年),萧道成的族弟、雍州刺史萧衍(464年-549年)起兵,攻入建康,废齐帝萧宝卷为东昏侯,立齐和帝萧宝融。齐中兴二年(502年),萧衍援例“受禅”,自立为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都建康。
齐历7帝,共24年。
梁(502年-557年)
南齐永元二年(500),萧衍之兄萧懿被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害,萧衍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政局极端混乱之际,自襄阳举兵东下,攻占建康,并于次年称帝。国号梁,建元天监,历史上又称萧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盛时疆域约为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 、云南、贵州等省区 ;河南、陕西、四川各一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东部、缅甸北端小部分。
萧衍是南齐宗室,永元三年(501)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之机,起兵于襄阳,攻占建康,杀东昏侯,立其弟萧宝融太清元年(547 )东魏大将侯景降梁 ,萧衍不顾朝臣反对,妄图倚侯景灭魏。两年后,侯景起兵反梁,萧衍子孙虽拥强兵,但守镇佯援,伺机夺皇位,叛军攻克台城,萧衍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 )侯景杀萧纲 ,自称汉皇帝。此时,萧衍诸子及孙各据一方,互相争夺,萧纶(萧衍第六子)据郢州(镇夏口,今湖北武昌),附北齐;萧绎(萧衍第七子)据荆州(今湖北江陵),反复依附于北齐、西魏萧纪(萧衍第八子)据益州(今四川成都);萧詧(萧衍之孙)据襄阳(今湖北襄樊),附西魏。同年,萧绎引西魏军为援灭萧纶。三年又灭侯景,称帝于江陵(今属湖北),是为梁元帝承圣二年(553)萧绎灭顺江东下的萧纪 ,但益州空虚为西魏夺得。三年,萧詧在西魏军协助下攻占江陵 ,杀萧绎,次年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555~587),是为后梁宣帝。后梁仅有江陵及其周围一小片疆土,且江陵城中从王公以下男女数万口均已成为西魏将士的奴婢,故萧詧据有的是一座空城。后梁初建时,萧梁疆域已失大半:长江下游入北齐;益州、汉中、襄阳入西魏;江陵后梁实亦为西魏所有。就在绍泰元年(555 )后梁立国时 ,萧梁将领王僧辩陈霸先于建康拥梁元帝子萧方智梁王。时北齐遣兵送梁武帝侄萧渊明归建康,王僧辩遂拥渊明为帝(史称贞阳侯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渊明为建安公,复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 )陈霸先进封陈王 ,旋受禅称帝,改元永定。都建康。国号陈。梁朝亡。
梁武帝为取得士族地主的支持,容纳士族参政,保证他们的特权,同时选拔庶族地主掌权要,控制实权。他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既尊儒又崇佛,广建佛寺,仅建康就有佛寺500余所。他一再诏令招募流民垦荒,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统治的40多年间,社会比较安定,为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环境。
梁太清二年(548年),东魏降将侯景叛乱,叛军攻占都城。次年,梁武帝饿死台城。梁承圣元年(552年),梁大将王僧辩、陈霸先领兵收复建康,平定叛乱。由于侯景叛军的烧杀抢掠,繁荣的建康城遭到一次重大破坏。侯景叛乱后,南朝在长江以北的土地,尽被东魏、北齐占领,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地区为西魏占据。从此,南朝的力量更加衰弱了。
梁太平二年(557年),在平定侯景叛乱中,壮大军事实力,控制朝廷大权的陈霸先(503年一559年),废梁敬帝萧方智自立,国号陈,是为陈武帝,都建康。
梁历6帝,共56年。
陈(557年-589年)
陈武帝陈霸先及文帝陈茜、宣帝陈顼,都重视奖励流民垦荒,减轻农民租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经20多年的治理,遭受梁宋战争破坏的南方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陈朝末代皇帝后主陈叔宝,纵情声色,不理政事,又造成百姓流离,国家空虚。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589年),已统一北方的隋朝发兵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陈历5帝,共33年。
经济发展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反映在货币制度方面,表现为铸币较为混乱,货币种类繁多,新品层出不穷。四铢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铸行的。
四铢钱始铸于南朝刘宋时期。据史书记载,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七年(430年)十月在建康设立钱署,铸行“四铢”钱。此次开铸铜钱,结束了西晋以来约一个半世纪朝廷未曾铸钱的不正常局面。四铢钱形制仿效“五铢”钱,是对长期以来以“五铢”为名的传统钱制的突破,显示了六朝时期在货币制度方面的开拓创新精神
到刘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454年)又改铸“孝建四铢”钱,面文为“孝建”二字,背文为“四铢”二字,这是最早的集年号铢两文字于一身的铜钱。后来又省去“四铢”,仅存“孝建”二字。钱文为薤叶书体。薤叶书体是在悬针篆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字体瘦细婉转,流畅清逸,体势运用恰当,给人清新之感。后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民间私铸云起,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467年)只得废除了孝建四铢钱。
除南朝刘宋政权铸行四铢钱外,北朝的北魏、北齐政权也行用四朱钱。从考古发现的北朝四朱钱来看,钱币文字一般为“四朱”二字加上纪地文字,如“丞相四朱”、“阳丘四朱”、“东阿四朱”等。有纪地文字与“四朱”二字同在一面的四朱钱,如宜阳、下察、淳于、阳丘等四朱钱;有面为“四朱”二字、背为纪地文字的四朱钱,如驺、濮阳、陈、高柳、丞相、吕、安平、东阿、姑幕、定襄等。北朝的四朱钱史籍不载,因此以前的藏家往往将这些形制奇特的四朱钱列入无考品,或者认为这些钱是伪品
参考资料
六朝.金陵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9:49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