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
谯国龙亢县(今
安徽省怀远县)人,出身谯国桓氏。
东晋时期权臣、
政治家、
军事家、
书法家,官至大司马,封爵南郡公。晋明帝
司马绍女婿,宣城内史
桓彝长子,丰城公
桓冲之兄。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根据《
晋书》记载,桓温是
东汉大儒
桓荣之后。但据历史学家
田余庆考证,桓温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
三国时期在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诛杀的
曹魏大司农
桓范。
谯国
龙亢桓氏沦为刑家,在
西晋并非高门望族。
桓彝南渡后,交结名士,跻身
江左八达之列,并“志在立功”,曾与明帝密谋平定
王敦之乱,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桓温是桓彝长子,未满周岁时,便得到名士
温峤的赞赏,因此以“温”为名。
早期事迹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
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
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参与谋划。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枕戈泣血,誓报父仇。
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因怕桓温前来寻仇,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以防不测。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手刃江彪,并追杀其二弟,终报父仇,由此为时人所称许。
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
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
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
太守)。后加
辅国将军。
出镇荆州
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温为前锋小督、
假节,让他率部据守
临淮,协助荆州刺史
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他与
庾翼交好,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临终前请求让儿子
庾爰之接掌
荆州,但辅政的侍中
何充却推荐桓温。丹杨尹
刘惔认为桓温确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让其掌握荆州
形胜之地。他建议会稽王
司马昱自领荆州,但司马昱却不肯采纳。同年八月,桓温升任
安西将军、荆州刺史,
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
护南蛮校尉,
掌握了
长江上游的兵权。
掌握朝政
桓温出镇荆州后,打算西伐占踞
巴蜀的
成汉政权,以建立功勋。而当时的成汉正日渐衰微,皇帝
李势更是荒淫无道。江夏相
袁乔对此极力赞同,建议桓温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成都。同时,他认为北方的
后赵政权不敢趁机进犯,以打消桓温的顾虑。桓温遂决定伐蜀。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复,便与
征虏将军周抚、
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进。他命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朝廷得知后,忧虑不已,认为他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担心他最终会兵败而回。唯有
刘惔认为桓温必能灭蜀。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温兵至青衣(今四川
名山北)。李势命将领
李福、
昝坚率大军赶赴合水,以抵御晋军。汉军诸将欲在江南设伏,昝坚却从江北鸳鸯琦渡江,向
犍为(今四川
彭山东)开进,结果与晋军异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留下参军
周楚、
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趋成都。李福回军袭击彭模,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则三战三胜,击败李权等部汉军,进逼至
成都城下。
昝坚赶到犍为,未遇晋军,便从沙头津(今四川
新津南)渡江还军,却得知晋军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因此不战自溃。
李势只得集结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
笮桥与晋军决战。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
龚护战死,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诸将皆惧,意欲退兵,而
鼓吏却在这时误击前进鼓。
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桓温趁胜攻入成都,并焚毁小城。李势乘夜逃走,远遁九十里,最终决定投降。桓温接受投降,将李势送往
建康。成汉政权至此灭亡。
桓温平蜀后,在当地举任贤能,援引贤才为己用,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
常璩等人辟为
参军,成功安抚蜀地。但王誓、邓定不久便举兵叛乱,最终都被晋军讨平。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便班师返回
江陵。
永和四年(348年),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欲封桓温为豫章
郡公,却被尚书左丞
荀蕤劝止。最终,桓温被封为
征西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临贺
郡公。
平蜀之战使得桓温声名大振,朝廷忌惮不已,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会稽王
司马昱只得让扬州刺史
殷浩参与朝政,以期能对桓温有所抑制。桓温虽有不满,但因熟知殷浩为人,知其难有作为,对此并不担心。当时,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渐露不臣之心。朝廷对他已不能征调如意,但求
羁縻而已。因国中无事,君臣尚能相安。
永和五年(349),后赵皇帝
石虎病死,北方形势大乱。桓温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但却始终未得回复。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温再次“拜表辄行”,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为此惊恐不安,殷浩也打算辞官避让。
司马昱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终使桓温率军还镇,返回荆州。后来,朝廷又拜桓温为
太尉,被桓温拒绝。
此后两年间,
殷浩数次北伐,欲进据洛阳,修复园陵,但却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被掠夺殆尽,朝野怨恨不已。
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
庶人。从此,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已无人再能阻止桓温北伐。
三次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
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由水路自
襄阳入均口(今湖北
均县西),然后自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
武关(今陕西
丹凤东南),同时命梁州刺史
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晋军历经数次血战,生擒前秦将领
郭敬,击退淮南王
苻生,顺利进入关中。前秦皇帝
苻健命
苻苌、
苻雄、
苻菁、
苻硕等将领率五万军队屯兵峣柳(今陕西商县西北),以阻挡晋军。
同年四月,桓温转战至
灞上(今陕西
西安东)。
苻苌等部秦军退守长安城南,苻健自领羸兵六千固守内城,附近郡县更是纷纷来降。桓温抚喻百姓,使其安居复业。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
桓温进入关中时,正值麦收时节,他就打算就地收麦,以解决军粮问题,于是屯兵不前。苻健闻听晋军收粮,猜到桓温军中粮草不足,遂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晋军粮秣不继,前秦丞相苻雄又在白鹿原之战重创晋军,东晋死伤上万人。六月,桓温被迫撤返江陵,并将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迁走。秦太子苻苌随后趁势追击桓温,晋军大败,伤亡甚众。
桓温北伐期间,隐居关中的
王猛曾前来拜见,并大谈当世之事,旁若无人,深得桓温的赏识。桓温撤退时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并任命他为高官督护。但王猛却不肯跟随,留在了北方。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桓温数次上表,请求朝廷移都
洛阳,修复园陵,但都没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
鲁阳(今河南鲁山),辅国将军
戴施屯驻河上,进逼许昌、洛阳。同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以配合作战。
同年八月,桓温兵至
伊水(在今洛阳城南)。羌族首领
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终于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他进入
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
陵使修复皇陵。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
长江、
汉水一带。
桓温返回荆州后,先后命部将剿平蛮贼文卢、妖贼
李弘,将首级传送建康(今江苏南京)。但与此同时,收复的
司隶、
豫州、
青州、
兖州等地再次失陷。
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
桓济。
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将领
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
竟陵太守
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再次上表要求迁都洛阳,并建议将
永嘉之乱后流亡江南者全部北徙,以充实河南之地,皆被朝廷驳回。后来,朝廷又以
交州、
广州偏远为由,免去桓温的交广二州都督,改授其为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桓温上表推辞。
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
侍中、
大司马、
都督中外诸军事、
假黄钺,赐其
羽葆鼓吹一部。二年(364年),桓温率水师进驻合肥,准备北伐。五月,朝廷进封桓温为
扬州牧、
录尚书事,遣
侍中颜旄宣旨,召其入朝参政。桓温以中原尚未恢复为由推托。朝廷不许,再次征桓温入朝,但当桓温
赭圻(今安徽省
繁昌县西)时,却又
尚书车灌前来制止。桓温遂驻军赭圻,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遥领扬州牧。
兴宁三年(365年),
前燕再次攻打洛阳,陈祐出逃。司马昱得知,与桓温在
洌洲(今安徽省
和县)会面,命他移镇
姑孰(今安徽省
当涂县),准备征讨之事,但最终因
晋哀帝驾崩而作罢。
太和三年(368年),桓温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
太和四年(369年)三月,徐兖二州刺史
郗愔致信桓温,表示愿意与他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率部出河上。当时,北府兵卒悍勇,桓温不愿让郗愔掌握
京口(今江苏
镇江)重镇。郗愔之子
郗超为桓温参军,暗中将原信毁掉,并以父亲的名义伪造信件,自称老病,请以闲职休养。桓温便顺势改任郗愔为会稽内史,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兼并了郗愔的军队。
同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
桓冲、豫州刺史
袁真一同北伐
前燕。他率军攻湖陆,擒获燕将慕容忠,进逼金乡。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便让人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使船只由清水进入
黄河。郗超建议桓温尽率全军直击前燕国都邺城,或者坚守河道,控制漕运,储蓄粮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继续进攻。他认为如不速战速决,当战事拖延至秋冬后,在水量减少而北方早降温的客观条件之下,会令晋军更难维持。但桓温全都不听。
七月,燕国大将
慕容垂、
傅末波等人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晋军,两军对峙于
枋头。桓温命袁真进攻谯、梁,并打开石门水道。但袁真始终无法开通石门,最终晋军军粮耗尽。九月,桓温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与晋军战于
襄邑。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晚年弄权
桓温兵败后,退至
山阳,收集散卒,并将战败之罪委于
袁真。他上疏朝廷,请废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据
寿春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还命侍中
罗含带着牛酒到山阳犒劳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后来,桓温又移镇
广陵。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
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军援助袁瑾,桓温命部将
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先至,在武丘与竺瑶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同年八月,桓温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并筑起长围,将城池团团围困。袁瑾只得婴城固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将领
王鉴、
张蚝率军援救
袁瑾,结果被桓温部将
桓伊、
桓石虔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瑾、朱辅及其宗族数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袁瑾的妻女被赏赐将士,所侍养的数百
乞活军则被活埋。从此,豫州彻底落入桓温之手。桓温掌握了进入建康的锁钥。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久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寿春之战后,桓温曾问郗超道:“这次胜利能雪枋头兵败之耻吗?”郗超则表示不能,并建议桓温效仿
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桓温遂决定废黜皇帝
司马奕。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
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他诬称司马奕因阳痿不能生育,让宠臣
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将冒充皇子建储为王。
褚太后只得集百官于朝堂,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而后,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邸,迎
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
晋简文帝,改元
咸安。
晋朝开国百余年,从未发生废立之事。桓温擅行废立,不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紧张不已。前秦皇帝
苻坚对此不以为然,他道:“桓温此前败于灞上,而今又败于枋头,十五年内两次使国家军队遭受重大打击。不但不反思过错,向百姓谢罪,竟还废黜君主。六十岁的老叟如此举动,如何自容于天下?”
桓温废立后,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废徙。武陵王
司马晞好习武事,又在朝中担任
太宰重职,素为桓温所忌。桓温以“聚纳轻剽,苞藏亡命”为由弹劾司马晞,免去司马晞与其子司马综、司马囗的官职,让他们返回封地。后来,桓温又逼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称与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
殷涓、太宰长史庾倩、
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
廷尉,请予诛杀。简文帝不许。最终,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诛。
颍川庾氏是高门望族,势力强盛,
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为朝中显贵,深为桓温所忌。庾倩、庾柔被诛后,庾蕴饮鸩自尽,
庾希则与弟弟庾邈、儿子庾攸之逃入
海陵陂泽。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为他供应粮饷。庾友因儿媳桓氏是桓温侄女,得到求情,最终得以幸免。
咸安二年(372年),桓温得知庾希兄弟的踪迹,派军队搜捕。庾希遂与武沈之子武遵在海边聚众抢夺船只,乘夜攻入京口,赶跑晋陵太守卞耽。他们打开监狱,放出数百囚徒,发放兵器,宣称奉密旨除桓温。卞耽逃往曲阿,征发诸县乡兵两千人,与庾希对抗。庾希战败,退守城池。桓温又命东海太守周少孙征讨。周少孙攻克京口,擒获庾希等人。最终,
庾希、庾邈、武遵以及子侄、部众全被斩于建康。
桓温诛除庾氏,威势极盛。侍中
谢安见而遥拜,更以君臣称作二人关系。而简文帝虽被立为皇帝,但却形同傀儡,常担心被桓温废黜,甚至向郗超询问桓温是否会再行废立。郗超以家族百口担保不会再发生政变,简文帝这才稍微安心。
简文帝继位不久,便进封桓温为
丞相,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辞让不受,率军返回白石,还镇姑孰。后来,简文帝又派侍中
王坦之征召桓温,请其入朝辅政,并增食邑万户。桓温再次推辞。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朝。简文帝只得传下遗诏,让桓温
摄政,效仿
周公。但侍中王坦之却据理力争,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辅政”,依照
诸葛亮、
王导旧例。随即,简文帝驾崩。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死会
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愤不已。
简文帝驾崩后,群臣惧于桓温,不敢拥立太子,都认为应请桓温决定。尚书仆射王彪之极力反对,太子
司马曜方才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结果被
王彪之阻止。后来,孝武帝命
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赐武贲六十人。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
病重而死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当时,京中流言四起,都说他此次入京是要诛除
王谢、颠覆晋朝。朝廷命
谢安、
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迎接,拜于道侧,朝中位望稍高者皆惊慌失措。但桓温却只以“卢悚入宫”一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过十四天。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渐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以
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温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
司马孚、
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
黄屋左纛等物。
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
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
桓玄袭封。世子
桓熙不服,遂与叔父
桓秘、弟弟
桓济谋杀桓冲,结果被桓冲发觉,都被流放长沙。
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
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主要成就
军事
东晋政权地处上江下游,若欲长治久安,必须依赖上游的巴蜀地区。只有上游可靠,下游才会安全。蜀灭于魏,
孙吴遂难自保,“一片降幡出石头”,东晋不可不鉴。巴蜀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则消灭成汉政权也就势所必然。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率军西征,并于次年(347年)三月攻克成都,逼降成汉末代皇帝李势,随即又平定
李势旧部邓定、隗文的反叛。成汉政权割据蜀地四十四年,至此而亡。西征的胜利,不但使桓温威名日盛,也为日后的北伐行动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增强了国力。
东晋立国江东,南方汉族政权及其统治下的汉族广大人民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要矛盾。自王导提出“克复神州”的口号后,
庾亮、
庾翼、
褚裒、
殷浩都曾率军北伐,希望能收复故土。而桓温在掌控朝廷内外大权后,也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史称“
桓温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
前秦,初开战时大败前秦军队,兵锋直指
灞上,逼使秦军退守长安内城,但在白鹿原决战时被景明帝
苻健反败为胜,晋军屡次被东海王
苻雄、皇太子
苻苌、平昌王
苻菁击败,损兵数万人,最终战败而还。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进兵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
姚襄,收复旧都洛阳。但他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
前燕,俘虏前燕宗室慕容忠,击败
慕容厉、
慕容臧,一直打到枋头附近,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里,还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可惜被前燕吴王
慕容垂击败,损兵折将数万人,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桓温三次北伐是
王导“克复神州”口号的付诸实践,恢复了部分失地,打击了
氐族、
羌族、
鲜卑族的统治者,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这些是符合当时中原人民愿望的。
政治
桓温在进行北伐的同时,深感朝廷“外难未弭,内弊交兴”,曾提出著名的《七项事宜疏》:
东晋朝廷渡江以来,对北来流民采取优待政策,并设置大量的
侨州郡县(侨州、
侨郡、
侨县)予以安置,称为
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
白籍,不算正式户籍,也不负担国家的赋役。世族地主利用特权,荫庇大量流民,侵占良田,逃避赋役。自咸和年间起,东晋政府开始实行土断,撤销
侨置郡县与侨籍,通过清查户口让侨民入当地户籍,同时担负课税与徭役,以稳定国家税收。
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初一(庚戌日),桓温受命主持土断,史称“
庚戌土断”。他不断土断侨居人户,对世族贵戚隐占人口也进行纠查,对隐匿户口的予以惩处。彭城王司马玄因违禁藏匿流民五户,被下廷尉问罪。仅
会稽郡便“亡户归口三万余口”。这次土断卓有成效,使
侨户上籍纳租,限制了士族特权,增加了政府租税调役的来源,还大大提高了东晋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为太和四年的伐燕之战,以及后来的
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东晋是典型的门阀政治,世族门阀完全垄断中央政权。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贵族仕进、升迁和垄断政治的工具,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准则,导致了“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现象。高门士族世代担任高官美职,寒门地主则无进升之阶。但桓温却能够招纳士人、任贤使能,他主要:
书法
桓温工书法,长于
行草,字势遒劲,有
王羲之、
谢灵运之余韵,有《大事帖》传世。唐代
窦臮所著《
述书赋》,收录有晋代六十三位书法家,其中便有桓温。明代
陶宗仪的《
书史会要》也将桓温列入其中。
轶事典故
入峡之叹
桓温率军征蜀,进入三峡,看到陡峭的山壁好像悬挂在天上,翻腾的波涛迅猛飞奔,不禁叹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么办法呢?”他的意思是做忠臣就不能贪生怕死。
金城泣柳
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
金城(侨
琅琊郡郡治,今江苏句容北),看见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攀着树枝,捉住柳条,不禁泫然泪下。
斥责袁宏
桓温北伐经过淮泗时,与属下僚属登上船楼,遥望中原,感叹道:“神州沦陷,中原化为废墟,
王衍等人难逃罪责。”
袁宏却道:“国家命运本来就有兴有废,又怎能说是王衍等人的过错呢。”桓温闻言色变,道:“我听说从前
刘表有一只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豆饼十倍于常牛,但载重走远路,还不如一只羸弱的母牛。
魏武帝进入荆州,就把它杀了犒劳军士。”他是将袁宏比作大而无用的刘表牛。满座宾客无不骇然。
自比刘琨
桓温自认为雄姿英发,常以
刘琨自比。他曾在北方得到一个老婢,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道:“您长得很像刘司空。”桓温大喜,连忙整理衣冠,问她哪里像。老婢答道:“脸庞很像,就是薄了点;眼睛很像,就是小了点;胡须很像,就是红了点;身材很像,就是矮了点;声音也很像,就是雌了点。”桓温怅然若失,“褫冠解带,昏然而睡”,好几日都闷闷不乐。
流芳遗臭
桓温素怀野心,曾躺在床上对亲信道:“如果一直这么默默无闻,将来死后定会被文景(指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晋景帝
司马师、晋文帝
司马昭)所笑话。”他随即霍然坐起,又道:“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不如遗臭万年。”
犹患其重
桓温担任荆州刺史时,一心想在江汉地区施行德政,不想靠酷刑威慑百姓。令史受杖刑,木棒只是从官服上擦过。桓式对桓温道:“刚才我从官署门前经过,看到令史受刑,木棒举起时拂过云彩,落下时掠过地面。”他是在讥讽根本没有打到。桓温却道:“我还担心打得厉害了呢。”
宁为管仲
王珣曾问桓温:“
箕子与
比干,行事虽有不同,用心却都一样。不知您肯定谁,否定谁?”桓温道:“同样被称为仁人,那我宁愿做管仲。”
翣如母狗
王导与殷浩辩论,桓温、
王濛、
王述、
谢尚都在座。王导感叹道:“刚才我们的谈论,竟然到了不知义理源流归属的地步。至于文辞,我们是不相上下的,正始年间
王弼、
何晏之间谈玄,可能也就这样了。”次日,桓温对人道:“昨夜听殷、王二人清谈,非常美妙。谢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时时心有所得。回头再看看王濛和王述,就跟身上插着漂亮羽毛扇的母狗一样。”他是在讥讽王濛二人不懂装懂。
哪得坐谈
有一次,桓温雪天打猎,碰到王濛、
刘惔等人。刘惔见桓温一身戎装,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说:“我若不为此,卿辈那得坐谈?”
戏弄刘惔
桓温去探望名士
刘惔,看到刘惔躺在床上,便用弹弓打他的枕头。结果弹丸迸碎在褥子上。刘惔勃然大怒,起身说道:“使君,这样你就能在战斗中获胜吗?”他是在讥讽桓温当兵出身,做事不离本行。桓温脸色非常不满。
不能语卿
曾经有人向桓温请教
谢安、
王坦之二人的高下。桓温刚想说,又后悔了,道:“你喜欢传别人的话,我不能告诉你。”
难得妥当
《晋史》记载,桓温伐蜀,
诸葛亮时期的小史犹存,时年一百七十岁。桓温问曰:“诸葛公有何过人?”史对曰:“亦未有过人处。”温便有自矜之色,史良久曰:“但自诸葛公以后,更未见有妥当如公者。”温乃惭服。凡事只难得“妥当”,此二字,是孔明知己。
历史评价
总评
桓温生活简朴,富有军政之才,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其战绩是负多胜少,而且多数是先胜后败。桓温一生主要有四次征战,即一次西征和三次北伐。西征之役胜之侥幸;第二次北伐虽胜,但规模不大;第一、三次北伐则都是惨败而归。这有主客观二方面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桓温北伐不是真正想收复中原,而是志在立威,企图通过北伐,树立个人威信,伺机取晋室而代之。因此,他在作战中务求持重,在大好形势下常常观望不进,贻误战机。桓温确实很熟悉兵法,也善于用兵,但还不是一个出类拨萃的军事家。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桓温于此却略逊一筹。他多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虽与他志在立威,无意真正北伐有关,但也反映出他用兵不善于捕捉战机,缺乏灵活性。
从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无意恢复失地,志在隔江自保,又桓温权势日增,朝廷对其深怀戒心,因此其北伐得不到真正的支持。当桓温大军进展顺利之时,申胤就曾预料说:“以温今日声势,似能有为,然在吾观之,必无成功。何则?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这是正确的分析。
历代评价
温峤:①“此儿有奇骨。”②“真英物也!”③“后将易吾姓也。”
庾翼:“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
何充:“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
孙绰:“刘惔清蔚简令,
王濛温润恬和,桓温高爽迈出。”
刘惔:“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
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在晋廷的诏书中,也对桓温大加称赞,将其比作
周公、
伊尹、
霍光。
桓玄对父亲大加赞赏:“先臣蒙国殊遇,姻娅皇极,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
巴蜀,北清
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修复,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太和之末,皇基有潜移之惧,遂乃奉顺天人,翼登圣朝,明离既朗,四凶兼澄。向使此功不建,此事不成,宗庙之事岂可孰念!昔
太甲虽迷,商祚无忧;昌邑虽昏,弊无三孽。因兹而言,晋室之机危于殷汉,先臣之功高于
伊霍矣。”
袁宏作碑铭纪念桓温:“文武开业,
尚父定王佐之契;宗周不竞,桓公弘九伐之勋。脱履于必济之功,忘怀于屈伸之会。高氏出乎生民,公亮坦于万物。遂复改谋回虑,策马武关;总辔丹扸之途,扬鞭终南之岭。兵产则战无全敌,劝义则襁负云集。从以悬军轻进,因蓄靡储,而豺狼惧殪,保固窟穴;乃方轨回辕,反师凯入,虽奇功大勋未捷于一朝,而宏谟神略义高于天下。公惟秀杰英特,奇姿表于弱冠,俊神朗鉴;明统备于成德,巾褐衡门,风流推其高致,忘己应务,天下谢其勋业。辅相两仪,而通运之功必周,虚中容长,而方圆之才咸得,道济而不有,处泰而逾约,可谓固天时纵,生民之杰者也。铭曰:美尽黄裳,道畅伊、吕。哲人应运,命世作辅。卓卓英风,略略宏宇。亮心高列,俊神间举。忘己济物,抚化翼世。河洛澄流,华梁卷翳。俾我仁公,弘道作镜。如何不吊,云峦落映。”
宋武帝
刘裕对庚戌土断非常赞赏:“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沈约:“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桓温雄才盖世,勋高一时,移鼎之业已成,天人之望将改。”
萧子显:“华夏分崩,旧京幅裂,观衅阻兵,事兴东晋。……桓温弱冠雄姿,因平蜀之声势,步入咸关,野战洛、邺。”
房玄龄在监修《
晋书》时,将桓温与反臣
王敦并列一传,并评价道:
苏辙:“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
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
杨万里:昔者
谢玄之北御苻坚,而郗超知其必胜;桓温之西伐李势,而刘倓知其必取。盖玄于履屐之间无不当其任,温于蒱博不必得则不为,二子于平居无事之日,盖必有以察其小而后信其大也,岂必大用而后见哉?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十也。
朱熹:“
谢安之待桓温,本无策。温之来,废了一君(
海西公)。幸而要讨
九锡,要理资序,未至太甚,犹是半和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贼,如
朱全忠之类,更进一步,安亦无如之何。”
徐钧:“世有英明善治君,奸雄屈伏作能臣。尽忠于国人臣事,底事甘为跋扈人。”
章太炎:“宣武命世之才,志在光复,何异葛侯。但以送死事生,有忝忠贞之节,晚年复谋禅授,是以为世所讥。要之,不以一眚而掩大德,诸表疏辞气慷慨,则与《
出师表》先后比烈矣。世人拟之
王敦,何哉?”
宗白华:“
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
祖逖,雄武的桓温,勇于自新的
周处、
戴渊,都是千载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个人作品
根据《
隋书·经籍志》记载,桓温著有文集四十三卷,但在隋朝时只剩十一卷。而据《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桓温集》有二十卷。
清人
严可均在编撰《
全晋文》时,收录有其文十八篇,代表作有《檄胡文》、《上疏陈便宜七事》、《上疏废殷浩》、《请还都洛阳疏》、《上疏自陈》、《辞参朝政疏》。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
桓彝,东晋宣城内史,
苏峻之乱时因反抗苏峻而遇害。
母亲:孔宪,追赠临贺太夫人。
妻妾
兄弟
根据《晋书·桓彝传》记载,桓温是桓彝长子,有四个弟弟。
子女
根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生有六子。
桓温的女儿见诸史册的有三人:
史籍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