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置郡县,我国古代政权在
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
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地区百姓设立侨置郡县,直至宋元对峙,侨置郡县都有出现。
《
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 司 、 冀 、 凉 、 青 、 并 、 兖 、 豫 、 幽 、 平 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夫 晋 世版舆,上承 三国 之瓜分,下值 南朝 之侨置。”
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
郡县。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东晋南朝政府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巩固统治。
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
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南朝侨置郡县在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唐朝国土辽阔,边疆郡县常遭攻袭,也设立侨置郡县安置沦陷土地的百姓。据旧、新《唐书·地理志》及《
太平寰宇记》等考之,当时若静边州
都督府及诺州、
祐州、德归、廓川、归定一类以蕃胡所置侨都督
府、州、县,合有上百个,寄在北方边境如
灵州、庆州、凉州、
幽州诸州及宁朔、朔方、回乐、温池、
怀安、良乡、
潞县、范阳、昌平、
蓟县、安次
诸县境内;安史乱后渐废。此种侨
都督府、州、县,虽与东晋南朝意在表示正统的侨州郡县性质不同,但同为侨置则一也。
宋元之际,疆土分裂,多方对峙,也设有侨州。据元
姚燧所撰《
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云:乙未(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徙邓(治今河南邓州市)、均(治今湖北
丹江口市西北)、唐(治今河南
唐河)三州民至
洛阳西,以邓州治
长水县(治今河南
洛宁西),
均州治永宁县(治今河南洛宁),唐州治福昌县(治今河南宜阳西);明年(1236年),
襄樊(治今湖北
襄樊市)亦徙洛阳。
癸丑(宋宝祐元年1253年),又尽还徙邓、均、唐、襄樊诸州民实南;而宋已于襄樊、均设重兵,民还者无所归,乃于邓州(治今河南邓州市)北侨治襄樊,州西侨治均州。此诸州的侨置,与东晋南朝侨州的性质也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