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制度发展
货
币制度又称币制,是一国政府以
法律形式确定的
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典型的货币制度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
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货币发行的
准备制度等内容。
货币制度也指
国际货币体系,即国际间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各国为了解决在国际贸易、
国际结算中国际支付手段、国际储备资产等
国际货币问题的需要,对于涉及国际货币流通各个方面,包括货币的兑换与汇率制定、
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结算制度、
国际储备体系、国际货币关系、
国际金融市场等,在国际范围内自发地或经过
协商谈判调节确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原则、规制、办法、机构,形成国际货币体系。
最初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
金本位货币制度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适应当时国际
经济关系的需要和各国国内货币制度的现实情况自发形成。
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逐渐瓦解,分裂为若干
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
西方国家中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70年代后由于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渐瓦解。改革国际货币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
构成要素
货币材料
1、货币制度的基础条件之一是要有确定的
币材。世界上许多国家曾经长期以金属作为
货币材料,确定用什么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就成为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具体选择什么金属做货币材料受到客观经济发展条件以及
资源禀赋的制约。
货币单位
2、
货币单位也是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具体的政权背景下,货币单位表现为国家规定的
货币名称。在
货币金属条件下,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规定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有了统一的
价格标准,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当代,世界范围流通的都是信用货币,货币单位的值的确定,就同如何维持
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
比价有直接关系。
货币流通
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
1、将进入
流通领域的货币(通货)可以区分
本位币和
辅币。本位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亦称
主币。辅币是主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供日常
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2、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
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
无限法偿能力。允许本位币可以
自由铸造和熔化的国家,对于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不准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
超差兑换。
3、辅币一般用贱
金属铸造,其所包含的
实际价值低于
名义价值,但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在一定限额内。辅币仅具有限法偿性,但可以与主币
自由兑换。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准国家铸造,其铸币收入是国家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当代纸币条件下,辅币与贱金属铸造的主币经常标示国家名称或者可以体现国家权威,但与历史上金属货币体系中将主币与辅币铸造
发行权分别授予不同部门比较,更多的是具有
象征意义。
4、
银行券和纸币是贵金属储量以及相应的金银货币不能满足商品
经济发展扩大的需要而出现的产物。银行券是由银行发行、以
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早期银行券流通的前提和背景是持券人可随时向
发行银行兑换金属货币。
经历1929— 1933年世界范围的
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停止兑现,其流通已不再依靠
银行信用,而是依靠
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从而使银行券转化为纸币。
货币铸造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分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金属货币与银行券同时流通条件下,为了避免银行券过多发行、保证银行券信誉,发行机构按照银行券的实际规模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和
外汇资产;另一种情况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发行纸币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维持一定规模的黄金和外汇资产。
发行
货币机构按照一定要求与规则持有黄金就是
黄金储备制度,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多数国家的黄金储备都集中由中央银行或国家财政部管理。
第一,作为国际
支付手段的
准备金,也就是作为
世界货币的准备金。
第二,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流通的准备金。
第三,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在当代世界各国已无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并不能兑换黄金,黄金准备的后两项用途已经消失,但黄金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这一作用仍继续存在,各国也都储备一定量的黄金作为准备。
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国际支付手段,除了持有黄金之外,还可以选择储备外汇资产,具体选择何种外汇资产,既取决于该外汇资产所对应的外国货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
可接受性,也要考虑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
汇率变动以及各种
不确定性因素。由于面临
汇率风险,中央银行
外汇储备应考虑持有适当的外汇
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外汇资产。
货币偿付
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
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但是哪种物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是国家随心所欲指定的,而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在法律上加以肯定。
即根据现实通过法律规定来决定哪种材料作为
本位货币,这种规定实际上是
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 生产水平与发展程度决定的。
从历史上看,曾经历了从
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到
金本位制,再到不兑现本位制的过程。 现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做明确规定。
规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货币本身的
计量单位,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方面:
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在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在
信用货币尚未脱离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的值是每个货币单位的
含金量;在
黄金非货币化后,确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
本币的汇率。
规定
流通中货币的种类主要指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法定价格标准,辅币是主币的等分,是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
小额交易支付。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货币,辅币用
贱金属并由
国家垄断铸造;
信用货币制度下,主币和辅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政府指定机构。
支付偿还
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分为
无限法偿和
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有限法偿即在
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金属货币制度下,一般而言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则是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国家对各种
货币形式支付能力的规定不是十分的明确和绝对。
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
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主要分为金属货币的
自由铸造与
限制铸造、信用货币的分散发行与集中垄断发行。自由铸造指公民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
造币厂铸造铸币,一般而言主币可以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指只能由国家铸造,辅币为限制铸造。
信用货币分散发行指各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发行,早期信用货币是分散发行,各国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银行或指定机构。
发行准备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
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即国家规定中央银行或政府,为保证货币的稳定,要储备一定的贵金属、外汇。
上世纪30年代以后,各国逐渐取消金本位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以
美元为主要
储备货币的
金汇兑本位制。在当代,世界各国都实行的是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即不兑现本位制。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作为发行准备。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为了稳定货币,各国都建立了
准备金制度,这是货币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准备金有三方面的用途:作为国际收支;调节国内金属货币流通;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
历史演变
金本位制
将历史上至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制度可以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纸币本位。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形式有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
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的一种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
铸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辅币和
价值符号(如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根据两国货币的黄金含量计算汇率,称为
金平价。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在于:其一,金块本位制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
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但规定纸币或银行券的含金量,纸币或银行券可以兑换为黄金;其二,规定政府集中黄金储备,允许居民当持有本位币的含金量达到一定数额后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指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处在于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流通银行券,没有铸币流通。但规定银行券可以换取外汇,不能兑换黄金。
本国中央银行将黄金与外汇存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法定比率,从而稳定本币
币值。
布雷顿森林体制是指各国政府将本币与美元挂钩制定兑换比率,这样使各国货币与黄金间接挂钩。在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处在等价于黄金的关键地位。所以,这种制度又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牙买加体系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1)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2)
汇率安排多样化;(3)多种渠道
调节国际收支,包括 ①运用国内
经济政策。②
汇率政策。③通过
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④通过国际协调来解决
国际收支平衡问题。⑤通过
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牙买加体系对维持
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中银本位的历史要早于金本位。
银本位制的运行原理类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点在于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其名义价值与实际含有的白银价值一致。银本位分为银两本位与银币本位。
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指一国同时规定金和银为本位币。在复本位制下金与银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下一样,可以
自由买卖,自由铸造与熔化,自由输出输入。
复本位制从表面上看能够使本位货币金属有更充足的来源,使货币数量更好地满足
商品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的货币制度。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
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这一现象被称为“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
一般等价物具有
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纸币本位
1、将
纸币本位制又称作
信用本位制,概由于从国家法律而论,纸币已经无须以金属货币作为发行准备。
2、
纸币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在流通中执行
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
银行存款。
3、纸币给政府通过调节货币数量影响
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4、对纸币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就存在着不同的争论。
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认为只有使货币能兑换为金,才能从物质基础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为,促使政府谨慎行事。赞同纸币本位制的人则认为,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以实现预定的
经济目标,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区域制度
(一)一国两制下的地区货币制度
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
澳门相继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出现了
人民币、
港币、
澳元“一国三币”的的特有
历史现象。由于这三种货币是在不同的地区流通,所以不会产生“
格雷欣法则”效应。
1999年元月1日,欧元启动,欧元成为
欧共体十一国唯一的
法定货币,各成员国原有的货币可继续流通到2002年6月30日。欧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国货币制度的创新。可以预见的是:一个
主权国家内部的货币制度发展成为跨国货币制度,
地区性的跨国货币制度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跨国货币制度,将是货币制度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国际货币
中国货币
中国的货币文化灿烂辉煌,中国的货币史有3500多年。
中国的
先秦时期,
牲畜、兽皮、珠玉、贝、布帛及金属都充当过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以
铜铸币最早的国家,公元前1500年,商代已有铜
贝币;
公元前800年,春秋初期已有青铜铸造的
布币和
刀币;
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公元1023年(
宋仁宗天圣元年)建交子务,发行纸币
交子。
1、中国人民币制度的建立是以1948年12月1日的
人民币发行为标志的。
2、为了统一货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推行了一系列
货币改革措施。
4、中国的人民币制度已具有相当稳定的
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在与中国接壤的一些国家中,中国的人民币已被当作 “
硬通货”。
地区货币
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地区性货币制度
1、伴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实现一国两制, 我国出现了人民币、港币、澳元“一国三币”的特有历史现象。
2、“一国三币”的情况会不会导致出现“
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究其根本,“一国三币”是与一国两制联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货币现象,它不是三种货币在同一个市场上流通,所以不会产生“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