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
货币职能的货币。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
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
货币价值,而且与
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起经济的恐慌和金融混乱,迫使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
金本位和
银本位,国家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
金属货币,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这一
货币形态。
简介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
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
货币形态,可以说,信用货币是
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
经济危机和
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
西方国家先后被迫脱离
金本位和银
本位制度,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
基础理论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总是趋向于选择
交易成本更小的
交易方式,从而形成了交易市场和交易发展。交易发展过程分为直接交易、间接交易、
信用交易三个
发展阶段。
直接交易,又称
物物交换:是指一个物品的
所有者与另一物品的所有者之间的、不需要中间媒介物的交换,用公式表示为W—W′,它是最原始的、最早期的交换形式。直接交换的实质是人们直接用自己拥有的商品去换取自己想要消费的商品。直接交换中,要求“需求双重巧合”,如果想要成功地进行交换,你想要与之交换的人不仅要有你需要的商品,并且他也正好需要你手中的商品。为了找到具有这种巧合的交易者,双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寻。这就会形成
信息成本。交易信息获得后,由于物品的价值大小可能不相等,因而必须从数量上进行协商。协商完成后,由于还有物品运输、讨价还价、心理疑虑等因素的影响,交易很难立即达成。在交易达成之前,很可能由于某一因素的变动而导致交易失败,形成交易失败风险。因此,由于交易信息成本与交易风险成本大,直接交易容易发生在熟悉的人群内部,交易的区域一般不会很大,而超过一定范围则交易很难达成。
随着
社会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交易品种的增加,直接交易的高难度使之越来越
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人开始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交易,收集需要交易的产品,并促成交易,形成相对固定的交易市场。这时,直接交易开始向间接交易转化。
间接交易分为两种:一种是
交易媒介不固定的间接交易,一种是交易媒介相对固定的交易。第一种交易可能需要通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交易媒介,经过多次交易达成最终交易。第二种交易则只要通过两次交易就能达成。第二种交易媒介是货币的萌芽。当交易媒介固定为某一商品,这种商品就成为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一般都具有能长久储存,不易变质,
价格稳定、携带方便、家庭必备等特点。因而,以实物货币为媒介,就有效地降低了
交易成本。
铜币、银币、金币都长久的承担了实物货币的职能。铜币一般承担日常生活中的小宗交易的
货币职能,金币、银币一般担当
大宗交易的货币职能,金、银还同时具备大宗财富贮藏功能。随着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商品交换的规模与区域越来越大,实物货币暴露出许多缺点:对于数量较大的交易,实物货币不便于携带;对于距离较远的交易,长途运输货币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金币、银币具有财富贮藏的功能,常常会造成市场
流动性不足;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后,而贵金属的数量则保持基本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显得极其短缺,而那些垄断了金银货币的机构及人员就会利用这种短缺哄抬金银的价格,造成再生产难以顺利进行。这些缺点阻碍了
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要求
交易成本更小化的
货币形式来替代实物货币,以满足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发展的要求。由于
实物货币供应不足,开始出现金融机构。
西方的金融机构起源于一些金匠。这些金匠为金银货币拥有者保管货币,承诺到期还本付息,并以其财产为
信用担保出具货币收据。
银行券最初就是储户存放在金融机构那里保管的金币的收据。由于携带大量金币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金匠们渐渐发现大家都倾向于利用货币收据来作为
支付手段,每天只有很少的人来用收据兑换金币,只要以一定量的金银为基础,就可以
发行数量大得多的收据。于是他们就开始悄悄地增发一些收据来放贷给需要钱的人并收取利息,当借债的人连本带息地还清借据上的欠款,金匠银行家们收回借据再悄悄地销毁,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但利息却以远远大于实际货币的应得数量稳稳地装进了他们
钱袋。一个金匠收据流通范围越广,接受程度越高,利润就越大。这样,规模大的金匠就发展成为后来的银行,而货币收据则发展为后来的
银行券。由于银行券是以银行自身的财产为担保而发行的,银行具有很雄厚的财力,因而在兑付方面具有较好的信誉,这就使得银行券能得到较广泛的认同,在货物交易方面能起到代替
实物货币的作用。使用银行券进一步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但由于早期银行券兑换范围、鉴定技术等多方面的使用限制,特别是单家
私人银行信誉有限,而其发行的银行券的数量往往都大于实际货币的数量,任何意外都可能导致储户挤兑而造成其破产。因此,单家发行的
银行券并没有成为普遍使用的信用货币。但银行券的出现标志着信用货币的萌芽。为了解决信用不足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家银行联合起来,共同发行银行券,或由政府组建银行,由国家发行银行券,这些在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通行的银行券就是后来的纸币。这些纸币仍然是以
实物货币为基础,虽然其数量可能大大超过实物货币,但只要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纸币的价格还是能保持相对稳定。纸币的发行为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规模融资问题,促进了现代工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交换领域的一场革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出现货币的原因是缩减
交易成本的必然趋势,交易成本的减少代表双方获利更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制度建立
综述
信用货币制度在全球的推行又分为了两个步骤,而这两个步骤的实现又是以“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
牙买加体系”两个
国际货币制度来进行的。前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内的
自由兑换关系,后者切断了黄金与纸币在国际上各国政府间的自由兑换关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为建立一个统一的
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在美国
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有美、英、中、法等44国代表参加的世界货币金融会议上,创建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了以
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1)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盎司
黄金价格为35美元。
(2)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
中央银行)以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义务。
(3)实行
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1%上下幅度波动,各国央行有义务在超过规定界限时进行干预。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但美元的价值仍然是与黄金挂钩的,同时各国政府仍然可以在
国际市场上将美元自由兑换为黄金,它只是切断了公众将纸币在国内自由兑换成黄金的关系,并没有切断各国政府在国际市场将美元自由兑换成黄金的关系。
这个体系对二战后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的是致命缺陷是:美元的供给刚性使美元同黄金的
可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1971年8月5日,美国实行“
新经济”政策,停止对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履行美元对黄金的兑现义务。随后几年里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其货币与美元脱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浮动汇率制代替了
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
1976年1月8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
牙买加协定》,之后逐渐形成
国际货币关系新格局,即“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协定》的原黄金条款作了新的规定:
(1)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标准,它作为
特别提款权的价值单位也被取消。
(2)废除黄金
官价,成员国可在市场上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3)成员国间及成员国与
基金组织间的
债权债务必须用黄金清算的规定取消。
(4)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应逐步加以处理。
(5)基金组织在其对黄金问题的决定中,要避免在
黄金市场上干预金价或确定一个固定金价。
信用货币制度的实质与优缺点
牙买加体系中对黄金条款的改动,实际上是要实现黄金的非货币化。它切断了各国政府将美元储备
自由兑换成黄金的关系,从而也切断了纸币与黄金的最后一层关系,
国际货币体系彻底过渡到了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之下。
信用货币体系克服了
金本位制下
货币供应缺乏弹性的致命缺陷,政府
货币当局在应对
经济危机时有了更大的调控空间,但其最大的危险性在于政府的货币发行规模摆脱了
黄金储备的束缚之后,很容易失控,各国政府的货币当局在货币发行规模上已经在传统教科书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所严格禁止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他们在货币发行上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从超过
GDP的1%到百分之几百。由于纸币的信誉依赖于
政府信用,—旦政府出现财政或
货币危机,信用货币便会一文不值,从而造成社会危机。
自从信用货币主导
国际金融体系之后,西方
发达国家始终在与通胀作斗争,
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信用货币
超量发行的结果除了通胀和
金融危机外,另一个重要结果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的爆炸式扩张,这种由金融全球化和
金融衍生品发展引发的货币异化现象,是现代国际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课题。这些问题不但是
管理层要从理论和制度层面要面对的,也是金融市场的交易者在金融投资实践中要面对的。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适应新形势的前提是必须对黄金有深入的了解。
历史沿革
信用货币是随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金银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银采掘量有一定的限制,货币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流通对
货币需要量的增长。与此同时,由于
信用制度的扩大,使货币作为
支付手段的职能随之扩大,从而为信用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在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日益发展的基础上,
期票、
银行券、支票以及汇票等形式的信用货币,便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信用货币一经产生,便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是体现债权与债务关系的
信用证券;另一方面,又是以信用为基础的
货币符号。它本身并无价值,但可以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因为它代表着一定量的货币,或者随时可以兑换现实的货币(如银行券和支票),或者可以通过贴现等形式转变为货币(如期票)。
信用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而多次发生
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
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到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了非实体化的
存款货币的形式,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钞票和铸币)的形式持有,大部分以
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当收到货币时,由银行将付款人账户上的存款划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上;当需要
支付货币时,付款人可以签发由银行发给的支票,
通知银行将其
存款账户中的一定金额转于收款人的账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存款货币的支票划转方式越来越多地被“
电子货币转移系统”所代替。
信用货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流通中金银铸币数量不足对
商品交换的束缚。一般的做法是:在
大宗交易中使用信用货币,在
小额交易中仍用
金属铸币。
期票作为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
支付手段和
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促进
商品流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流通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
经济活动中,期票的转手并不一定伴随着商品的流转,因此,在期票的辗转流通中,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故障,到期的期票就无法兑现,并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加上
资本主义社会内投机、欺诈行为的盛行,信用货币广泛使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流通和
生产领域中的混乱。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
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
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
辅币、
现钞、
银行存款、
电子货币等形态
货币特征
信用货币最显著的特征是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相同的。
它是不可兑现的,只是一种符号,是通过法律确定其偿付债务时必须被接受,即
法偿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
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的
货币形式,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征:
⒊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⒋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
货币形态
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形态:
在商品赊购交易中,资本家购进某种商品,可以不必支付现款,只需开出一张定期偿付欠款的
债务凭证交给对方。到期时,持票人可按
票面金额向出票人索取现款。尚未到期的期票,经债权人在其背面签字表示承担债务,持票人也可以把它用作购买手段或
支付手段,去购买商品或偿还债务。此外,持票人还可以将尚未到期的期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受票人可根据
利息率从中扣除期票到期以前这段时间的利息。
在
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并以
银行信用为担保的银行券,也是一种信用货币。
持有者可以用它来代替
金属货币使用。它没有固定的支付日期,可随时兑换黄金;它的
票面金额是固定的整数,便于流通;它以黄金和票据作担保,信用基础比较稳固,可以在银行信用所及的广大范围内流通。但是,由于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行不兑现的纸币作为
流通手段。纸币与
银行券不同,它不以
商业票据和黄金作准备,不能兑换黄金,事实上已不能称为信用货币。它是根据政府法令发行的。政府为弥补
财政赤字滥发纸币,往往造成
通货膨胀。
支票
随着
资本主义银行业务的发展,支票便在流通中发挥了
通货的作用,成为代替货币支付债款和在存款人之间进行
转帐结算的主要形式。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银行支票便已成为主要的信用货币。据统计,1937年据以签发支票的
活期存款在
货币供应量中的比重,美国占81%,英国占73%,日本占61%,法国占4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银行支票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
流通手段,约占有些国家货币供应量的90%。它不仅在批发贸易,而且在零售贸易中都当作重要的
支付手段。60年代以来,银行
垄断资本为了加强
竞争地位,追逐高额利润,千方百计地改进
银行业务,信用货币使用的范围更加扩大。
利用支票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减少
货币流通量,节约
流通费用。但在经济危机阶段,由于生产萎缩,企业倒闭,
银行破产,支票往往不能兑现,这势必影响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所以,信用货币一方面有促进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信用货币流通范围的过度扩展,使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所包孕的危机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辅币
辅币多用贱
金属制造,一般由政府独占发行,由专门的铸币厂铸造。其主要功能是充当小额或
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纸币
纸币多数由一国中央银行发行,其主要功能是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银行存款
存款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对银行来说,这种货币又是
债务货币。存款除在
银行账户的
转移支付外,还要借助于支票等支付。在全社会的
经济交易中,用银行存款作
支付手段的比重占绝大部分。随着信用的发展,一些
小额交易,如顾客对零售商的支付、职工的工资等,也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货币。
电子货币
由于科技飞速发展和
电子计算技术的运用,货币的交易和
支付方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电子货币通常是利用电脑或贮值卡来进行
金融交易和
支付活动,例如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贮值卡、
电子钱包等。与此同时还可借助于上网的电脑、
自动柜员机或用电话操作来对货币存储额进行补充。这种货币运用非常方便,还在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