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量是某一时点一国(或地区)离开金库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投放货币即增加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即减少货币流通量。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即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商品交换的需要,即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影响经济增长。
该式中,现金投入与回笼分别指银行将现金从业务库投放到市场上和现金从市场回到
银行业务库的数量。投放货币就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就减少了货币流通量。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
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出现
通货膨胀,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M0(市场货币流通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M1(旧称
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
活期存款。
M2(旧称
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
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
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M3
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
硬币,
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
定期存款,即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
储蓄存款。在长期中,所有M3货币都是可以无损变现或用于抵押的(如果不考虑央行信用)。但
M4在长期中能否无损变现或用于抵押则要考虑
企业信用问题。
欧洲央行用
货币供应量的
增长幅度来衡量通胀的压力。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
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由于美元
信贷的过于泛滥,美联储在2006年3月宣布停止M3的报告。
一是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即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的总和;二是
货币流通速度,即同一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这个公式表明了
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是
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至于纸币的流通规律仍是以金属
货币流通规律做基础的。
一般而言,一定时期的
经济体如果
商品结构、价格和总量没有大的变化,那么所需的货币流通量也不需要太大的变化。但如果经济处于增长之中,货币流通量不足会引起
通货紧缩,阻碍经济增长。适当增加货币流通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货币流通量的少量增加会令经济体中的个人和企业(尤其是最先接触到增量货币的这部分)产生财富幻象,刺激消费,需求扩大,进而刺激生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货币理论假定市场总是
出清的,价格变化的信息可以瞬间传给整个市场,但现实中不然,
价格信息传递有成本和时滞,所以需要的货币流通
量比理论量更多。但如果货币流通量过多,则会导致经济运行失控,物价飞涨。
上述介绍是基于纸币流通理论的,现代的货币理论基本都是关于纸币的。
金属货币时代,货币流通量同样决定于一定时期的商品价格总额和
货币流通速度,但因为金属货币本身是商品,而不是纸币那种
国家信用的符号,因此向流通中注入过多的金属货币会使得一部分金属货币退出流通被人们贮藏起来,另一部分则会被作为原材料应用。所以金属货币
流通量同纸币流通量不同,并不是
货币发行方能决定的,要服从现实
经济的规律,基本上市场实际需要多少就会在流通中出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