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手段亦称“购买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
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借以实现
商品价值的职能。作为
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 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即W—G或G—W。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基本概述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
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
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这种有货币作媒介的
商品交换,叫做
商品流通。由
物物交换过渡到
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
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
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
一时间内完成,通俗地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从
价值运动的角度观察,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方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
使用价值,买方在
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用价值。
货币流通是由
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产生背景
1、含义不同:货币充当
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产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
商品交换的媒介;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3、两者购买的对象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实体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4、两者货币交付的时间和空间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时,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总而言之,区别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最好方法,就是流通手段通常指买实物;而支付手段指的是在赊账、租赁、贷款中货币所行使的职能。
主要特点
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价格(P)、待出售的
商品数量(Q)、
货币流通速度(V)。在金属
货币制度下:M=PQ/V;在
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
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
票券也能作货币。纸币、
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两个环节:克服了
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
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将
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买卖,一般指双方通过实物或者货币进行交换以换取自己所需物品,一般会签订
买卖合同,买卖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
交易行为。
一物数卖,自古有之,有
物价波动之际,最为常见,而此实际多出于罔顾信用,图谋私利。
供求关系(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指在
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
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货币产生:1、货币产生后,人们为了交换的方便,将贵金属铸成具有一定重量和标记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并标明面额值的
金属货币),而铸币在流通中基于
自然磨损和
人为因素,导致其
实际价值低于
名义价值的情况。
实际价值
2、货币
持有者在交易中仅仅关心的是货币是否能按照其所代表的价值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而并不关心用于交换中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多少。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当做足值的货币使用的事实,隐含着一种可能性:贵金属铸币可以用
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产生了纸币。纸币代替
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3、最初的纸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兑换贵金属货币并代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
银行券4、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纸币流通是一种
固定化的
货币制度。如中国《
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境内唯一合法
流通货币。
流通规律
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
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当买入小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当买入大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
通货膨胀。
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
商品流通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
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研究
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
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
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
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
金属货币具有
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
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
流通量/单位
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