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都不贱
张爱玲著短篇小说
《同学少年都不贱》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4年2月,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怨女》。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了上海某所教会女中赵珏和恩娟两个女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成长。学生时的同窗,无话不谈、彼此倾慕。毕业后,对婚姻的不同选择导致她们人生道路的不同。恩娟嫁给犹太人汴·李外,李后来入了美国内阁,恩娟随着富贵起来。而赵珏反对家人安排的婚姻,自己选择的婚姻也并不幸福,流落在外,过着窘迫的日子。两个昔年的好友都在美国,却很少来往。再见面的时候,一个是官太太,一个是自食其力的平民。再不能像从前那样亲密。
创作背景
1976—1977年,张爱玲在致夏志清的信中表示已完成初稿的长篇小说《小团圆》牵涉太广,需要改写,相当麻烦。以至于张爱玲将《小团圆》搁置,转而完成其它小说。1978年8月20日,张爱玲在致夏志清的长信中提到《同学少年都不贱》,称这篇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她也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直到张爱玲去世,遗稿《同学少年都不贱》才面世。
人物介绍
赵珏:故事主人公。在女校的时候,赵珏家是土财主,因此只有赵珏家里女佣经常按期来送点心和换洗衣服,因此都托她代买各色小甜面包,买来大家分配。她那时矮小瘦弱,玳瑁眼镜框正好遮住眼珠,使人对面看不见眼睛,有不可测之感。她在大学里渐渐地会打扮了,穿高跟鞋、圆裙、白绸衬衫等洋装。去美国做工生活时,她买不起晚礼服,只能自己动手裁制衣服。
恩娟:赵珏朋友。她单眼皮,小塌鼻子,不过一笑一个大酒窝,一口牙齿又白又齐,有红似白的小枣核脸。她太胖,结婚后终于曲线玲珑,脸面虽黄瘦了些,连带的也秀气起来,脂粉不施,头发仍旧没烫,像从前一样中分,掖在耳后。去美国变身阔人之后,恩娟穿名牌服装,皮肤晒成深浓的日光色,面颊像姜黄的皮制品,头发极简单朝里卷。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同学少年都不贱》不仅将在《相见欢》中表露得十分隐晦的情感进行了详细的铺展,而且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解构立场。作者先将赵珏与恩娟、赫素容等人之间兼具友情和同性恋爱色彩的少女情愫置于一个封闭的教会女校空间内,然后又在世事变迁和人事纷纭的描写中不落痕迹地将这种情感一一解构。赵珏毕业后很快醒悟到赫素容对自己的利用,逐渐将这段情感在内心冲刷得干干净净;赵珏与恩娟的关系虽较为长久,但二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难以冲破的“厚障壁”。赵珏与恩娟毕业之后的三次联系一次比一次清晰地显示出作者对这一情感的解构立场:第一次发生在恩娟出国之前,恩娟的少年得意和赵珏的不通世故使两人话不投机;第二次系赵汪离开大陆后写信给恩娟,得到的是尽职而有距离的回信,两人嫌隙渐生;第三次则是十二年之后,飞黄腾达的恩娟来看望赵珏,短短一顿午饭的时间,恩娟三次对赵珏的话表示不信任,赵珏对恩娟也由“刺耳”变为“刺心”。从无话不谈到话不投机到“有距离”乃至最后的“不通音信”,作者在不动声色间将纯真深挚的少女友情蜕化为令人时时感到被啮咬的痛苦的“蚤子”。
艺术特色
小说以中年女性的眼光回味女中时期的青涩生涯,并与后来变化万端的漫漫人生对照着写。贯穿其中的是张爱玲常有的以心写心手法,即用熟练精微的心理叙事来深入人物隐秘的心灵世界。小说采用的是全知叙述方式,从赵珏的视角展开,将读者的目光一步步引入人物内心的冲突、情感的微妙变化。小说的故事时间长达四十年,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作者越写越简,教会女中的生活还是顺序写下,有几处细节铺陈,后面几十年,只是借赵珏与恩娟的一次会面,由赵珏回忆了几段往事,跳跃点染。作者以这种白描手法,描写人物微妙的心理,表现人物闪烁不定的感觉状态和生存窘境。
比较赵珏和恩娟两个主要人物的服饰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服饰时尚与女性性格、种族、文化认同的紧密关系。恩娟除了第一次出场外,其后每次都可看到时代、环境、文化对她的规训和她一律采取的顺应迎合态度:为遵循教会学校的压抑禁欲,恩娟穿着宽大的灰色爱国布夹袍;适应抗战时内地的简朴,恩娟就穿了小花布旗袍,头发中分不烫抿耳;到了美国为确认中产阶级身份她穿了名牌。最后一次出场时,她已跻身美国上流社会,迎合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人已中年的她竟然刻意盘上旧时中国丫鬟的假辫子。从中可以看出恩娟的主体性的一再匮乏。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赵珏的服饰只出现三次,却能看出她的成长变化:从旧式男装和不规整的短发,看出赵珏曾有过以认同男性气质而给自己增加反抗力的尝试;而高跟鞋、蓝紫眼影等,可以看出年轻的赵珏急于强调自己的女性化身份,模仿了当时流行的西方女性形象,还没找到自己的服饰语言。到了美国国会宴会中亲手裁制服装,可以看到早期单纯地在女性气质、消费时尚中认同并受到询唤的赵珏,面对更复杂的认同背景,表现出了成熟的兼收并蓄的主体性。在同样的文化语境中,恩娟用中国符号来迎合满足强势主体类型化的猎奇想象,反而暴露出内心的弱势性别和弱势种族的内化和卑怯。而赵珏用一袭融合东西方风格的长裙出奇制胜,是一种文化自信撑起了自我自尊的天空。
作品评价
学者陈子善:就小说技巧层面而言,《同学少年都不贱》从《时代周刊》开始,又以《时代周刊》止,首尾呼应,匠心独运。张爱玲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镜花水月”意象也在赵珏与恩娟最后一次见面时出现了,而且描写细腻,颇为精彩。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5岁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上海。1943年发表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一举成名。1952年离开大陆去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去美国,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半生缘》《小团圆》,中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集《流言》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4 09:0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