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庆丰
云南商人创设的票号
票号又称“票庄”,以汇兑为主要业务,出现于清道光初年。票号为山西人首创,又称“北帮票号”。同治时期(1862~1874年),浙江、江苏、云南等地商人也相继开设票号,被称为“南帮票号”。同治后期昆明也出现票号,最早的一家是山西“平遥帮”的“百川通”,继有“乾盛亨”、“云丰泰”、“同庆丰”等也在昆设号。宣统时期只剩下4家。云南光复后,宝丰隆停业,兴顺和因亏损过大作破产处理,只有百川通、同庆丰继续营业,但因业务萧条,为时不久百川通撤回山西,同庆丰改营典当。
发展历程
同庆丰是云南商人创设的票号。它经营灵活,信用好,基本上垄断了公款的存、汇业务。全国闻名。同庆丰原名“天顺祥”,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四川重庆建号,创办人是本省弥勒县虹溪镇人王炽,主要伙友有席茂之、孔孝纲等人。继在叙府和昆明设庄。在川、滇之间经营商业。同治七年(1868年)滇省变乱扩大,昆庄被迫结束。后在渝、叙、昭(昭通)之间贸易,发展很快,与川东道官员均有往来,还承包川东盐岸。相继又在北京、上海设立天顺祥分庄,兼营汇兑业务。王炽后邀同乡俞献廷入伙。于同治十一、十二年间(1872~1873年)由俞负责来昆复庄,兼营汇兑业务,取名“同庆丰”。当时江苏协滇饷银每年10万两亦由同庆丰去办理,汇业发展很快,得益也大。继经内部商酌,压缩贸易,按山西票号规例改组天顺祥,以汇兑为主,兼营存放业务,演变成票号。光绪庚辰年(1880年),王炽决定将昆号改为总号,自任总经理,渝号为分号。
有关历史
清光绪癸酉(1883年)法军侵犯安南,云南巡抚岑毓英奉命督师救援。同庆丰共垫借饷银60万两,得到清政府和岑毓英的表彰和封典,成为当时云南商界的领袖。同庆丰营业项目,首为汇兑,以各省调剂云南协饷。及省宪解缴朝廷款项为大宗,年在数百万两之巨。其次则经营存、放款,上自督府司道及藩库、盐粮各署、各机关、善堂、书院,下至省会商行铺店私人存取,出入息差在5厘以上。渝号以盐岸为大宗,申、江、汉、粤各有不同。自光绪丁亥至宣统、辛亥(1887~1911年、)25年之间全号鸿利银达389万余两,同庆丰历年收受存款中,清朝官吏及各机关均有巨额存款,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岑五少爷存17000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龙元局存76300余两,而藩库、臬台、海关、协饷等存款尤多。
同庆丰除经营票号外,还广置不动产,至清末达500余份,如西院街、民生街几乎全街皆为同庆丰所有。另外,又设有专人经营土产药材、烟土生意。在四牌坊开顺庆当,是全省最大的私营当铺。后在耀龙电灯公司的创建中先出资6万两,并参与筹划,送电前夕又拿出银元6万元,对地方公益、救济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
其他事迹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炽、李耀庭先后去世。总号由王炽长子王宏图接掌,渝号由李耀庭之子李湛阳继任。湛阳与宏图渐生裂痕。渝、蓉、汉庄联为一气,假借汇兑套取总号现款;各省分号亦走上分裂道路。光绪戊申(1908年)以后,同庆丰事故迭起,进入衰败时期。1908~1911年结账,遭受很大损失,汉口三怡及怡生隆相继倒号连带损失13万余两,上海义善源倒闭损失47000余两,常州刘庆隆倒号损失51000余两,大发恒倒号损失14000余两,而各省官吏拖欠成为呆账的,如岑毓英欠渝号19600余两,浙抚刘景韩欠18300两,江苏聂促舫中丞欠14500余两,浙抚余晋珊欠5400两,四川盐道黄爱棠欠4700余两。如此重大损失,全号动摇,多数人营私舞弊,不顾大局,王氏决计陆续收庄。云南光复后,同庆丰已失去复兴的条件,改营他业。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5 07:5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