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而语
汉语成语
同日而语(拼音tóng rì ér yǔ),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同日而语“。
成语典故
战国后期,七大诸侯国互争长短,战争连年不断。当时七大诸侯国中,秦国势力最大。
纵横家苏秦主张合纵,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为了取得六国对他的信任,他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学问,以便能说服六国国君。
这一天,他驾车来到赵国游说。赵王对他以礼相待,亲自走下台阶迎接他,问道:“贵客驾临,不知有向指教啊?”
苏秦提出了六国合纵抗秦的主张,但赵王一时拿不定主意,苏秦便分析道:“六国单独和秦作战,无论是在武器装备和士兵志气上肯定都不是秦国的对手,而且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之后,经济上更加富裕,民富则国强,但是秦国的野心又怎么会满足于自己的这点小地方呢?”
苏秦又说:“赵国地域辽阔,对秦国来说正是一头肥羊,他们巴不得来攻打赵国,将其据为己有。只不过因为西南边有韩国、魏国阻挡,秦国才不能轻易兴兵来犯,赵国才有一时的安宁。一旦韩、魏被秦并吞,那赵国岂不就在虎狼之口了吗?”
赵王听苏秦这么一分析,不觉胆战心惊,问道:“那么依先生之见,寡人如何才能保住赵国?”
“一国之力诚然难敌大军,依臣之见,既然韩、魏、齐、楚、燕、赵同被秦国威胁,还不如六国合力,共同对抗秦国。”苏秦答道。
苏秦指着地图说:“合六国之地是秦国的五倍,合六国之兵是秦国的十倍,六国分散和秦国作战,势单力薄,终究不是秦国的对手,这样下去终会有一天被秦一个一个地消灭,如果六国合纵,还怕打不过秦国吗?而现在那些连横家,还在游说各国君主割地给秦国以保太平,或者向秦国低头称臣,这样下去,六国势力一天天被削弱,只要秦国稍一动兵,六国就得俯首称臣。我所说的合纵六国,击败秦国,和上面的这个办法相比,一个是击败和降伏对手,一个是被击败和被降伏,这是两个天壤之别的结果,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
苏秦终于说动了赵王,赵王封苏秦为相国,并赏赐马车百乘,还有大量黄金珠宝,并派他再去联合其他五国的诸侯。
苏秦凭借其出众的口才,说服了六国的诸侯。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在洹水聚会,表示有决心一致抗秦,并立下盟约。苏秦受封为“纵约长”,身上佩挂六国相印,一时之间成了当时显要的人物。
成语寓意
这是两种事物能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种事物够不够格与另一种事物来比较。比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是云是泥,是鬼是人,是对是错,便见分晓。但如今的人,似乎不太在意是非对错,而更着意于比官职比地位比资历比权势比财富比手段比待遇比享受,至于义务奉献廉洁操守,那没有人会感兴趣。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谓语、宾语。现在多用于否定句中,表示不能对差别很大的事情放在同一时间谈论。
运用示例
西汉·贾谊过秦论》:“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东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臣为国家计几先,谋将然,豫图未形,为万世虑;而左将军公孙禄欲以其犬马齿保目所见。臣与禄异议,未可同日而语也。”
·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卷四·对君臣治乱》:“遵彦弥缝暴主,救理人物,才得免乱,亦甚艰辛,与圣主严明,臣下畏法,不同日而语。”
现代·茅盾子夜》:“曾沧海一面走,一面观看那新发达的市面,以及种种都市化的娱乐,便想到现在挣钱的法门比起他做‘土皇帝’的当年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成语辨析
“混为一谈”的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相提并论”的意思是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等量齐观”的意思是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一概而论”是指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句式。“同日而语”“混为一谈”“相提并论”三者都有把根本不同的事或人放在一起谈论的意思,但有区别:“同日而语”所指的人或事不但本质不同,并且往往有时间上的差别;“混为一谈”“相提并论”不强调时间上的差别。“混为一谈”多指不分好坏,不分是非;“相提并论”多指不分彼此,不分上下。此外,“同日而语”和“等量齐观”都表示把不同的等同起来。“同日而语”指同时来讲,同样看待,可用于人或事物;“等量齐观”指不分轻重、不管性质、同等对待,只用于事物。
“分门别类”的意思是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说短论长”的意思是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明显不一样。“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参考资料
同日而语.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08:3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