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后(拼音:hòu)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后和它的繁体字“後”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后”本义指远古时代的君主或诸侯,后来专指君主之妻。“後”古字形用“幺”表示绳,“止”表示脚,合起来表示用绳子栓住脚,表现落后。引申指时间较晚的或次序上靠近末尾的。又引申指在反面的。
文字源流
“后”与“後”是一对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汉字简化前它们是意义不同的两个字。
商代甲骨文中有甲组图A、甲组图B的字形。这一字形学界一般解释为“”。从20世纪60年代起,有一些学者提出甲骨文中的“司”和“后”是一个字。“司母戊鼎”也因此改名为“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改“司母戊鼎”为“后母戊鼎”给出的理由是:“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专家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制的,如果定名为‘后母戊鼎’,意思上更接近‘商王之后’。”对此有的学者表示反对。通过分析商代甲骨文中甲组图A、甲组图B字的字形构造及本义,以及它们在卜辞中的用法得知:甲组图A和甲组图B都是“司”字,不是“后”字。甲组图A、甲组图B字形在卜辞中主要是作祭祀解,释“后”会使卜辞读不通。
相关商代铭文的“司”“后”之争,其根源可追溯到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许氏基于对“后”字的反转,即所谓“司”从反“后”,义为“臣司事于外者”。好像是以“后”为君号令于内,而以“司”为臣执事于外,两者内外关联,所以用构形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两个字予以表达。正是许慎的这些说解,就为司、后之争埋下了种子。
甲骨文“后”与“”同用,“毓”喻三等上古属匣,与“后”同音。“毓(或者后)”在甲骨文中写作甲组图C、D,很像母亲生子的样子:上部为一侧面的“人”形(有的为一“女”字),下面是一个头朝下的“子”字。王国维认为这就是母亲生孩子的情形,头朝下是正常的顺产。有的在倒“子”下还附有几个小点,以表示孩子出生时的羊水。所以妇女生子就是“后”的本义。
见于传世与出土资料,“后”字的出现均在春秋以后,如春秋晚期吴王光鉴之“虔敬乃后”、战国中山王兆域图之“王后”“哀后”等。出土所见战国简策中,后字已多有使用,传世战国时期成书的文献资料中,用作王妻之义的后字,已经替代了毓字。
“后”的本义既是“生育”“养育”,但是在先秦古籍中“后”多指“国君”。说起“养育”与“国君”之间的意义联系,还得追溯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的历史。远古时代的人民是用简陋的石器、木棍等生产工具与大自然抗争,以求生存发展的。在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原始部落的人民都希望有贤明的人来领导大家发展繁衍人口。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天生民而立之君”。这一广泛的社会背景,使“后”字派生出“君主”“帝王”之义。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屈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由“君后”又引申指君主的正妻。例如《后汉书·郭皇后纪》:“后叔父梁,早终。”《隋书·李密传》:“欲规篡夺,污辱妃后。”
“後”字。甲骨文作乙组图1、2。字从幺、倒止会意。“幺”表示绳索,“”表示脚。取象于俘虏或奴隶,脚被绳子系着,自然走得不快。“後”本义为落在后面。但段玉裁的说法有所不同,他说:“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後可知矣。”意为步子小因而走得慢。虽说法不同,但走在后面的意思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後”的本义。为了使字义更明确,又加“彳”作乙组图2。“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义。金文除继承殷代甲骨文作乙组图4形以外,又有从辵作乙组图6形的後字,“辵”也是表示行动的构件。《说文解字》古文承其形作乙组图10。篆文作乙组图7,承自图4、5一类字形。隶书作图11-12,取从“彳”之形。
“後”字由“走在后面,落在后头”这个本义引申出时间或位置在后,与“先”或“前”相对。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落在后面也即次序排在后面,如后排,后三名。《吴子·励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後行,肴席无重器。”功劳列在上等,坐在前排,席上摆满了肴馔,还陈列着贵重器皿和牛、羊、猪三牲;功劳列为次等,坐在中排,席上的肴馔等就要降低一等;没有功劳的,只能坐在后排,席上的肴馔就更是一般了。
从血缘关系来讲,次序排在后面的,就是子孙、后代。《诗经·大雅·瞻卬》:“式救尔後。”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后”和“後”二者本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但是在先秦典籍当中,却经常可以发现“後”假借“后”字的情况。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以“后”代“後”非常普遍,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等。”《说文解字·后部》王筠句读:“后之为後也,故经典借后为後。”因此,在先秦著作中,“后”“後”通用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如《墨子·非攻中》:“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墨子·尚贤上》:“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仪礼·乡射礼》:“而后下射射。”《汉书·陈胜项籍传赞》:“然后以六合为家。”《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后”已经脱离了君主正妻这样的意思,而是借代为“後”字,表示前后之意,用“后”之形表“後”之义,“后”者,“後”也。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古文中“后”字可以通假为“後”,即先后、前后的“後”偶尔可以写作“后”,但是表示君王和帝王之妻的“后”是万万不能写作“後”的。在平时运用中,只要明白“后”与“後”二字的字形起源和发展,就会避免很多啼笑皆非的错误,用字也会更加准确。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九】【后部】胡口切(hòu)
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𠂆之①。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从后。
【卷二】【彳部】胡口切(hòu)
後,遲也。从彳、幺②、夊者,後也。
𨒥,古文後从辵。
【注释】①𠂆(yì)之:孔廣居《疑疑》:“后字蓋从人、从口,以會人君發號施令之意也。乃下文又云:‘故厂之,从一口’,將一横人字坼開,此許氏騎之見也。”②幺:徐鍇《说文解字》:“幺,猶𦌾(juān,网)躓(zhì,绊倒)之也。”
说文解字注
【卷九】【后部】
“繼體君也”注:《釋詁》《毛傳》皆曰:“后,君也。”許知爲繼體君者。后之言後也。開刱之君在先,繼體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渾言之,則不別矣。《易·象下》傳曰:“后以施命誥四方。”虞云:“后,繼體之君也。”此許説也,蓋同用孟《易》。經傳多假后爲後,《大射》注引《孝經》説曰:“后者,後也。”此謂后即後之假借。
“象人之形”注:謂上體𠂋也,𠂋葢入字横寫。不曰从入而曰象人形者,以非立人也。下文卮解亦曰象人。
胡口切,四部。
“《易》曰:‘后㠯施令告四方。 ’”注:此用《遘·象》傳說从口之意。傳曰:“天下有風,遘。”后以施命誥四方。鄭作“誥”,許作“告”。按,此條各本作“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淺人所竄,不成文理。上體既象人,又何得云从余制切之厂、且从一乎?今以下卮字解文法更定,則宜有“《易》曰”審矣。
【卷二】【彳部】
“遲也。从彳、幺、夊。幺夊者,後也”注:各本奪二字,今補。幺者,小也。小而行遲,後可知矣,故从幺夊會意。胡口切,四部。
广韵
胡口切,上厚匣 ‖ 后聲侯部(hòu)
后,君也。又姓,漢有少府后倉。又音候。
胡遘切,去候匣 ‖ 后聲侯部(hòu)
后,君也。皇后也。
胡口切,上厚匣 ‖ 後聲侯部(hòu)
後,先後。《說文》:“遟也。”又胡豆切。
胡遘切,去候匣 ‖ 後聲侯部(hòu)
後,《方言》云:“先後猶娣姒。”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后
《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並音後。《説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𠂆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書·仲虺之誥》:徯我后。《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禮·檀弓》:夏后氏堲周。疏: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后。
又《禮·曲禮》:天子有后。疏:后,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秦漢曰皇后,漢祖母稱太皇太后,母稱皇太后。
又諸侯亦稱后。《書·舜典》:班瑞于羣后。
又古者君稱臣亦曰后。《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疏:國語云:稷爲天官,單名爲稷,尊而君之,稱爲后稷。又《畢命》:三后協心。註:謂周公君𨻰畢公也。
又《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傳:后土,社也。《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註:土爲羣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爲社。《正韻》: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后處字子里。《前漢·儒林傳》:后倉字近君。
又與後通。《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后對。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並音𠋫。義同。
又叶後五切,音户。蔡邕《胡黄二公頌》:允兹漢室,誕育二后。曰胡曰黃,方軌齊武。陸雲《漢高盛德頌》:咸陽克殄,既係秦后。峩峩阿房,乃清帝宇。○按《詩本音》云:《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后、後俱音户,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歷引經集証之。然自《玉篇》以後,后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爲叶音矣。
【寅集下】【彳部】 後
古文:𨒥、𢔏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並音厚。《説文》:遲也。从彳、幺、夂者,後也。徐鍇曰:幺,猶𦌾躓之也。《玉篇》:前後也。《廣韻》:先後也。《詩·小雅》: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又後嗣也。《禮·哀公問》:子也者,親之後也。《書·蔡仲之命》:垂憲乃後。《左傳·桓二年》:臧孫達其有後于魯乎。
又《集韻》:亦姓。
又《韻會》:然後,語辭。
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並厚去聲。《增韻》:此後於人,不敢先而後之,先此而後彼之後也。《老子·道德經》:自後者,人先之。《論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又《詩·大雅》:予曰有先後。傳:相導前後曰先後。
又《廣雅》:娣姒,先後也。《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註:兄弟妻相謂曰先後,古謂之娣。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吴楚呼爲妯娌。
又叶後五切,胡上聲。揚雄《趙充國圖畫頌》: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𠂋”从上左包围“口”,底部齐平。“𠂆”,首笔平撇居上居中;第二笔竖撇从平撇撇尖起笔。“一”,在横中线上侧,右端超出“口”。“口”,上宽下窄,略扁,居下偏右。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3:46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