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时代
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后三峡时代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为了减小该影响,中国政府计划投资1700亿用于三峡工程后期的规划工作。
灾害表现
枯水
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自古以来便有“洞庭天下水”之说。作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通江调蓄湖泊,洞庭湖与长江有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复杂联系,“江湖关系”也一直是相关洞庭湖治理与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洞庭湖与长江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待建立。由于江河来水偏少,2009年洞庭湖区秋冬连旱已成定局。洞庭湖蓄水量只有7.7亿立方米,不到丰水期正常水量的1/10。连续几年来,洞庭湖区干旱现象逐年加剧,特别是洞庭湖北部地区俨然已成为湖南第四个干旱带。
生态影响
洞庭湖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而日益显现的缺水危机使洞庭湖原有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由于水位降低,洞庭湖原有的“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湿地特性正在呈现逆向演化。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越冬形势严峻。一些洲滩上,大量种植的欧美杨等外来物种取代了原有芦苇等地方物种,一些地方湿地正在变成“林区”。
此外,蓄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使洞庭湖区部分地区目前内河水体富营养化、干涸现象十分普遍。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果将更为严重。
制约经济
由于枯水期延长,湖区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洞庭湖区是湖南最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但由于缺水干旱,南县、华容、安乡等原来水患突出的地区出现大面积灌溉困难,导致农作物改种甚至绝收。有的地方甚至要依赖人工降雨,这在洞庭湖历史上极其罕见。
饮用水缺乏
由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相应增加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加上现有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洞庭湖区北部地区比原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数增加了近180万。
灾害频发
自从三峡大坝开始蓄水以来,2008年11月22日,库区发生了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秭归4.1级地震,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是否跟三峡蓄水有关,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确认,但是,库区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却在蓄水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时如约而至。
对洞庭湖的影响
减轻防洪压力
湖南省水利厅一项调研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建成后对洞庭湖的影响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这首先缘于三峡工程将大大减轻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多年来,水患一直高悬于湖区群众头上的一柄利剑。自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发,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1950年至2000年的51年中,发生溃垸的年份有35年,高达68.6%。51年间共计溃垸受灾面积1093万亩,年平均溃垸面积24.4万亩,其中1996年特大洪灾中溃决大小堤垸145个,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中溃垸142个。
三峡工程的建成,为根治洞庭湖区百年水患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了解,三峡工程的建成使用后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减少,减轻了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同时,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锐减,洞庭湖淤积量将大幅减少,这对维持洞庭湖调蓄容积和延长洞庭湖寿命十分有利。
干旱加重
但专家们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泥沙量减少,清水下泄使长江河床被不断刷深,长江入洞庭湖水量也随之减少。虽然在枯水期三峡下泄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补偿冲刷造成长江入湖水量的减少,受此影响,近年来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征已十分明显。
水利部门的监测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径流1501亿立方米,而1990年至1998年长江入湖多年平均径流量已减少至621亿立方米,减少88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入湖水量进一步减少。
水文历史监测资料表明,2006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总入湖水量仅为15.3亿立方米,比同期多年平均情况减少93%。据悉,历史上干旱严重的1972年10月长江平均入湖流量为2114立方米每秒,而2006年10月入湖平均流量只有当时的1/4。
2009年9月15日,三峡工程开始实施试验性蓄水,拦蓄水量占来水总量的30%左右,减少了下游来水量。10月中上旬,三峡入库流量为1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出库流量维持在7000立方米每秒,这使得长江入湖水量进一步减少,洞庭湖出流加快,导致湖区水位相应下降,湘江下游水位有所下降。
提高生产成本
根据三峡工程运用调度方案,三峡水库每年从5月下旬开始集中泄水,增加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平均抬高0.62米至1.25米,而这一时段正值湖区梅雨季节,外湖水位高导致湖区堤垸内各类涵闸无法自排,排涝泵站扬程与运行时间增加,生产成本提高。
治理
专家认为,洞庭湖进入“后三峡”时代后,其综合治理的思路也应相应进行调整,应尽量拓展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缓解不利影响。从目前看,“后三峡”时代洞庭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配置能力,尽管通过三峡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洞庭湖的水荒,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洞庭湖区自身的工程性水利建设。
首先,在洞庭湖干旱特别严重的“三口”地区,有必要采取工程性措施补水。湖南省地质专家童潜明等人提出,通过在上荆江南岸建设水闸和渠道,可将长江水引入洞庭湖区。据他们测算,如果通过工程在9月至10月、11月至次年2月引进长江水80亿立方米,可灌溉洞庭湖区商品粮农田600万亩,泽润湿地近2000平方公里。
其次,由于连年干旱已逐渐成为洞庭湖区的常态,湖区各县市还应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重排涝、轻抗旱的传统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内湖和蓄洪垸洼地蓄水,并利用湖区密布的水网河系修建平原水库,在丰水期留蓄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利于枯水期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饮用水安全,还可补充湿地生态水量,实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据了解,目前湖南省已拟在藕池河东支的鲇鱼须河、藕池河中支陈家岭河、藕池河西支和松滋东支大湖口河等建设4处平原水库。这些水库建成后,高洪时可滞洪蓄水,枯水期可引江济湖。对洞庭湖北部可能发展为新的干旱走廊的地区则要加强垸内灌排体系建设,兴建一批提灌泵站等提水工程,在平原水库无法蓄满时为其供水。
第三,应高度重视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由于湖区水位下降,洞庭湖湿地已开始出现湿地生态逆向演化迹象,因此三峡工程应尽快实施生态调度,保证洞庭湖区河流湖泊生态最小需水,维持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流、湖泊和湿地的生态健康。
整体规划
2008年9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由国务院三峡办,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提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审批。
2008年10月,国务院三峡办组织有关单位开始编制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2009年3月,《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送审稿出炉。3月26日,三峡办召开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动员和具体部署规划编制工作。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下称“三峡办”)正在组织编制、完善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2009年11月底有望报国务院审批。
规划范围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范围,按地域分为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影响区。
三峡库区是指水库淹没及工程建设涉及的湖北省、重庆市的20个区县;长江中下游影响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文条件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干流两岸、洞庭湖区和q区、河口区可能造成影响的区域,主要包括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上海市
工作重点
后续工作规划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规划、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与完善规划、三峡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与能力建设规划,以及三峡水库综合调度与综合效益拓展等专题研究内容。
基准年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有关专家称,“后三峡”的规划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2015年,第二阶段是2016—2020年,前五年争取规划内容初见成效,后五年争取有实质性突破。
投资
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透露,三峡工程后续投资规划初步框定在1700多亿元,但该投资金额的确定最终还需国务院拍板。翁立达称,在1700多亿元的后续资金分配中,大头在移民安稳致富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20 10:56
目录
概述
灾害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