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黄册库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
后湖黄册库是中国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从1391年到1642年的两百多年间,全部土地、户籍档案均藏于此,到明末,玄武湖黄册库房约建有960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档案史上,都算是一个奇迹。
历史沿革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1套;1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每届全国新册汇送后湖之后,要委户科给事中一员,监察御史二员,户部主事二员,督同监生以旧册对比清查, 厘校讹舛, 并由管册官汇总户口、田土、税粮总数,进呈御览。后湖黄册库平时设办事吏30名,库匠、抬册夫、水夫、膳夫等百余名,另由国子监调拨监生50名专司晒晾。每届新册入库,新旧对比的“大查”之年,人员还要大量增加。送贮黄册均按朝(年)先后和所属区域分库保存。 库房均东西向, 前后有窗,以便通风日晒,册架一律木制,不准用竹,以防虫蛀。每年4~10月晒册,其他月份不准晒晾。库内禁绝灯火,湖内外防卫森严,每旬一、六开船过湖,平时与外界完全隔绝。对吏民查阅黄册限制尤为严格,明令敢有私受财物、偷抄洗改后湖黄册者,不分首从皆斩。后湖黄册库匠役、监生工作劳苦。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南京户科给事中赵维贤为记述后湖黄册库事迹,辑有《后湖志》。
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
库房管理
黄册库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明朝初年,黄册库由户部侍郎代管;明宣宗时,由于京师已北迁,增设户制给事中一员和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一员专营户籍。正德十五年(1520年)颁用“管理后湖黄册关防”。后来又在南京设立了户科管湖公署和户部管湖公署,这就使后湖黄册库更具有了独立的性质。户部侍郎,户科给事中和清吏司主事,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黄册库工作。每届黄册汇送后湖之后.由他们主持统计核算,然后类编全国户口、田亩、税粮的总册,呈递皇帝御览,作为施政的参考和依据。明代各朝的户口、田亩、税粮等数字,就是依据后湖黄册汇总而来的。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在封建社会是重要的朝政建设内容,每朝每代,人口、赋役的统计和管理都是大事件;而到了朱元璋开创明代后,兴建了后湖(今玄武湖)黄册库。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丈量土地、并规定全国人口以户为主,分“里”(110户为里)编造户口档案,详列丁口、事产、乡贯、名姓等具体情况,作为征收赋税的根据,并由中央户部统一管理,这就是朱元璋的“黄册制度”。由于各地送往户部的户籍管理册封面为黄色,故称为黄册。黄册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特意在南京选定了几乎与世隔绝的玄武湖为存放点。从1391年到1642年的两百多年间,全部土地、户籍档案均藏于此,到明末,玄武湖黄册库房约建有960间,藏黄册170万本以上,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档案史上,都算是一个奇迹。
参考资料
古代档案史上的奇迹“明代黄册库”将开放.新浪新闻.2005\u5e7410\u670802\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6 14: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