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潜(1621-1706),字孔昭,号半隐、石山、石山农、耘叟。四川潼川州遂宁县北坝(今
遂宁市船山区北固乡)人。南明永历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肃公
吕大器长子。明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科杨廷鉴榜(1643)三甲第二百八十七名进士,授太常博士。明亡后,不仕。甲申(1644)受父命,奉母侨居浙江湖州府
吴兴县桑苎村,后迁住扬州府
泰州海陵。以蜀道险远且继有滇黔之乱,往来苕与扬者四十年。卖书画自给。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冬始扶母柩旋里,并迁父柩至遂。潜于遂宁城北门外购楼三楹,题曰“课耕”,日惟徜徉山水,以诗画娱老,年八十六卒。卒葬遂宁枣子坪。入祀遂宁乡贤祠。
吕潜于明
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十六年(1643)中三甲第287名进士,官行人,授
太常博士。
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攻陷北京,
吕大器奔南京,以弹劾
马士英去官,入广东。吕潜奉母寓于浙江省之苕溪(今
湖州市),复流寓
扬州。不久,吕潜闻父病逝
都匀(今贵州
都匀市),继遭母丧。身逢乱世,江流离迁,尝尽人世间琐尾之苦。因蜀道险远,逢滇黔之乱,实难归葬,往来
湖州与
扬州之间前后达40余年。清
康熙二十四年(1685)方归蜀,扶父母灵柩归故里安葬,葬父于遂
宁城北嘉禾桥。吕潜离蜀时,生女方五月,返里时,已46年,潜见其女,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之句。自此闲居家乡,从事稼圃,购小楼三楹,题曰“课耕楼”,徜徉山水,过着隐忍清贫的遗民生活,以诗书画娱老,时称“诗书画三绝”。卒葬
遂宁枣子坪,享年八十有六。《
国朝耆献类征》卷466、清
嘉庆本《四川通志》、《
遂宁县志》等有传。清康熙45年(1706)病逝,享年86岁。子其棅,曾任青海
西宁知县,有贤名。吕潜与新都费密、达川
唐甄合称“
清初蜀中三杰”。吕潜性旷达,明亡甲申(1644)后不仕,常以诗画自遣。工书,能诗,擅山水、花卉。画作用笔放纵而具法度,神气清朗可赏,山水笔墨流畅,树石都以干、湿、深、浅相间,结合点、染、皴、擦,使画面浑然一体而又层次分明,富于情趣。布局起伏错落,疏密得宜,别具风格。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林图》轴,上题七绝一首,现均藏
四川省博物馆;清
顺治九年(1652)作《仿王叔明山水》扇面图录于《名人书画扇集》;
康熙六年(1667)作《山水图》卷图录于《清朝书画谱》;《林下草堂图》轴图录于《
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
吕潜为人平和安雅,学问渊博。他对诗歌具有高深的修养,诗风冲淡,内容丰富,艺术性强,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如清代诗人陆廷抡在《怀归草堂诗集·序》中所言:“语云‘诗必穷而后工’,顾世人之穷,只在一身;若先生之穷,则在于世道变迁、君父死生存殁之大。故其穷有百倍于世人者,故其诗之工,亦百倍于世人。今读《怀归》、《守闲》两集,一若少陵(杜甫)浣花之篇,摩洁(
王维)辋川之什,杂陈于前而不能辨其孰优孰劣也。”吕潜诗现存四百余首,诗集有《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吕潜的书法,继承了中国历代书法的优良传统,他遍临魏晋唐宋的名家墨迹,特别是博采
王羲之、颜真卿、
欧阳询、柳公权、米芾、
赵孟頫诸家之长,取精用宏,博综融贯,把“二王”的俊秀、流便,唐人的端重严谨,宋人的潇洒劲挺,揉为一体,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他的书风清秀古淡,散逸苍清。晋人书尚韵,唐人书尚法,宋人书尚意,潜书则尚韵、尚意。他用笔娴熟,笔笔着实,不掺虚笔,以墨韵、意境、分行布白取胜,结字秀逸猷劲,字距疏朗,字与字,行与行,互为照顾,前呼后应,文与字相映成趣,在如此灵巧的行笔布局之中,透发出清淡幽远之气。他擅长墨法,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尤其喜用淡墨,更显流畅淡雅、自然、潇洒。所书大多是其自己诗词,也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现存的以行书、行草作品为多。
吕潜善画,山水尤长。他生活乱世,将一腔悲愤,化诸笔墨,造就了他的艺术生命,画出了大量的山水画杰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当时就享有“天下二半”之誉(一半,指
吕潜,号半隐;另一半,指
龚贤,字半千,清初著名书画家)。吕潜继承了中国宋元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
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他的黄画追求元人遗韵,讲求笔墨情趣,重在表现意境,着重抒发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他博采历代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多种风格。1911年出版有《吕半隐山水册》影印本。
四川省博物馆、
遂宁市博物馆均藏有他的书、画作品。
胡传淮、陈名扬主编;
四川宋瓷博物馆编:《
诗书画大家吕潜》,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年6月版。本书第一次全面整理介绍了吕潜诗书画作品,分为三部分:上编《吕潜诗文集》,收录吕潜现存诗文。中编《吕潜书画集》,收录吕潜现存书画作品;下编《吕潜资料集》,收录吕潜传记、年谱等资料,有助于吕潜研究。
胡传淮、陈名扬:《吕潜年谱》,《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