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西林,男,汉族,1955年1月17日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
岐山县,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5年1月17日,吕西林出生于陕西省
宝鸡市岐山县。
1974年9月至1977年7月,就读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1977年7月至1979年8月,担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助教。
1979年9月至1981年12月,在同济大学学习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学习结构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
1984年12月至1986年12月,担任同济大学讲师。
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
1990年1月至1991年1月,担任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1991年1月至1991年10月,担任同济大学副教授。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担任
香港大学研究助理。
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担任同济大学工程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1996年6月至2012年5月,担任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6年6月至2014年12月,担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2021年5月,当选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2年9月23日,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吕西林发明的“组合消能减震支撑新体系”,成功应用于2010年世博会重大工程、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工程和国家校舍抗震安全工程;长期致力于复杂高层建筑抗震分析、性能评估与设计理论的研究,相关成果为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2022年7月
同济大学网站显示,吕西林主编技术标准5本,参编7本,专著8本;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0多篇。
据2022年7月同济大学网站显示,吕西林先后主持了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
据2022年7月同济大学网站显示,吕西林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7项;获专利28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1年7月,吕西林培养指导了逾200名硕士、博士生。
吕西林认为,老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要把科研前沿的专业知识讲透、让学生消化吸收,更要结合身边的专业案例,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认同国家的制度优势,育人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尤其像土木工程这类工科专业,和国家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老师授课不能光讲课本知识,还要讲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国事、天下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2021年10月20日下午,吕西林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中讲坛第五十九期做了题为“高层建筑减隔震研究与应用”的学术报告。
2021年12月15日,吕西林为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学术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吕西林在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试验技术和结构性能评估方法、复杂结构弹塑性分析和抗震设计理论、高性能结构构件和复杂节点抗震试验、消能减震技术和建筑物移位改造与加固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创新贡献。(
中国工程院评)
在教师岗位上从事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兢兢业业、执着探索,以认真踏实的治学风范,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防灾服务,在学生眼中,吕西林是一位德学双馨的老师,面对学生,他总是以慈父般的胸怀在各个方面关心、帮助他们。30多年来,吕西林始终心怀崇高责任使命,不断探究、研发突破既有的建筑结构抗震技术,在创新抗震技术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上海教育新闻网评)
熟悉吕西林的都人都知道,他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且说话很“直”。这些年来,他屡屡有真知灼见见诸报端,谈问题实事求是。身为高校教师,他希望自己“爱岗敬业,启发教学,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培养出更多的知识、人格、能力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身为科研工作者,他总是要求自己,“严谨诚实、不图虚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转化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坚实的支撑。(文汇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