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保山(1915年10月—1972年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少将,江西省
赣县人。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建国前曾担任
广教寺村团支部书记,共青团赣县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
赣南省少队部政治训练员,
红九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
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二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一二〇师
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组织股股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总支书记,晋察冀抗大第二分校第二大队政治处主任、大队政委,延安军政学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陇东警备第五团政委,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八五旅五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师副政委、政治部主任,
东北野战军第41军一二二师政委,
第四野战军第41军一二二师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政治部主任兼粤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副政委、政委,志愿军第46军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政委,
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政治部第一主任、军区副政委,解放军总参三部政委,
福州军区副政委等职。他还是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5年10月,吴保山出生于江西省
赣县石芫乡广教寺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原名巫保山,又名吴宝山。七八岁时,吴保山就开始放牛、砍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10岁以后,吴保山在亲戚的资助下,断断续续读过两年私塾,学过
《孟子》、
《论语》、
《幼学》、
《增广贤文》等古书,打下了一些认字、写字的文化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
赣南农民革命斗争形势迅速发展,村镇里举起了红旗,成立了农民政权。
1930年4月,吴保山的家乡组建了各种群众团体,吴保山被推举为儿童团团长。他带着儿童团员们到处去打菩萨、斗土豪、毁神像、收烟枪、捉吃鸦片烟的人,同时还训练大家上课下操。同年初冬,吴保山经乡主席江德顺和党支部书记巫秀元介绍,参加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9月,吴保山任本村团支部书记。
1932年,吴保山任共青团赣县区委书记。
1934年1月,吴保山任共青团赣县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由于他工作积极肯干,在扩大红军和建立青年团的工作中成绩显著,4月,吴保山入瑞金
中央党校学习,学的是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政治常识和党的建设3门课。这些知识对于刚刚离开农村、没有多少革命知识的吴保山来说十分新鲜。他如鱼得水,刻苦学习。5月,吴保山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7月,从中央党校毕业的吴保山被调到
于都任
赣南省少队部政治训练员,除了做少先队工作外,主要是做扩大红军的工作。10月,吴保山从于都调回中央团委,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
红九军团中央工作团团员。他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长征前大部队出发时,吴保山不知道是长征,只知道是打游击。当时,
李富春在全体团员大会上作了形势报告,指示大家不要小包袱去,大包袱回来,意思是不准乱拿东西。会后,吴保山和其他团员一起到红九军团政治部报到。在那里,他认识了
罗炳辉、
黄火青等同志,随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路上,除打仗外,白天黑夜都是行军,要求一定跟上大部队走,不能掉队。吴保山年纪小体力差,每天都感到十分疲倦,但他坚持不掉队。由于他是中央工作团团员,每次大部队出发前,别的同志还在睡觉,他就得与先头部队的战友一起早早地上路了,负责做好沿途的发动群众工作。部队驻扎休息时,吴保山也不能马上休息,还要联系当地群众,宣传和组织动员群众支援红军,了解民情、敌情等等。
1935年,部队行进到贵州后,中央工作团名称撤销,合并为红九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吴保山任科员,后任科长。当时除打仗外,地方工作科的任务主要是宣传党的政策,协同部队筹集粮草,扩大红军,调查、没收和分配地主财产给当地群众,以及安置伤员等。打土豪时,因时间紧迫,吴保山他们难以进行细致的调查工作,只是见到房子高大华丽的就贴上布告,处理完后很快又要行军打仗。部队打到云南
宣威时,他们曾将火腿公司里的大量火腿没收分给当地群众,群众非常高兴,踊跃地参加红军。尽管当时部队牺牲减员较多,但仍能不断地得到补充。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
懋功会师。7月,吴保山所在的红九军团改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8月,红军总部制定进军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并把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右路军和左路军。吴保山随红三十二军被编入左路军,由
朱德、
张国焘、
刘伯承率领集结北上,经过草地到
阿坝,再到
班佑乡与
徐向前、
陈昌浩、
叶剑英率领的右路军会合。红军过雪山草地时期艰苦卓绝,雄伟壮烈,经历的时间最长,达16个月,占红军两年长征时间的五分之三。由于张国焘反对党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吴保山所在的部队被迫三次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吴保山已担任地方工作科长。有一次,他带领几个科员去筹粮,在地广人稀的草地,筹粮已很困难,不巧的是途中还遇上了土匪,形势非常危险。他们几人一面打一面撤,后来还是部队赶来才解了围。还有一次,吴保山他们遇到了一条约30多米宽的河,河上没有桥,附近也没有船,也不知道河水有多深,能不能徒涉过去。当时,有位同志提出,会游泳的人下河试试水深。好几个人自告奋勇前去探路,其中一位游到河中央水深处时扑腾了几下就不见了,其实不是他不会游泳,而是因为长时间忍饥挨饿,体力太差了。牺牲了一个同志,大家很难过。这时,吴保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让探路的人抱住一根碗口粗的树干,再将连接起来的背包绳捆在他的腰上,以便随时将他拉回来。就这样,经过几次试探后,终于找到了一条能趟水过河的路径,大家手拉着手慢慢地过了河。后两次过草地比第一次更困难了,别说粮食,附近的野菜都被挖光吃光了,吴保山连皮带都煮来吃了。就在这时,他还得了疟疾,开始时还能拄着棍子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到后来就完全走不动了,最后是战友们用担架把他抬出了草地。当时,吴保山毕竟年轻,抵抗力强,吃点草药,病也就慢慢好了。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吴保山还与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立场坚定地站在党中央的一边,敢于在军政治部的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草地的环境虽然艰苦,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是战胜困难的武器。吴保山觉得过草地时的露营生活别有风味。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地势稍高,比较干燥的地方,就是最理想的宿营地。当落日的余辉照得草原泛着金光的时候,红军战士面黄肌瘦的脸上,都显出愉快的神情。队伍一停下来,有的同志端着盆子去找水;有的用树枝掘坑搭灶,要是地面坚硬,用树枝掘不动,就用干牛粪来垒。盆子在战士们手里,真是“物尽其用”了:端水用它,拾干牛粪(当柴烧)也用它,等火点燃了,把它往灶上一放,就成了烧水做饭的锅。一切准备好了之后,一个同志烧火,其余的人就一面闲谈,一面挑选沿途采来的灰灰菜,准备晚餐。身强力壮的人,则自动去接掉队的同志。这时,一缕缕炊烟袅袅上升,萦绕在草原的上空。草原就像一个拥有很多人口的村镇,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炊烟给吴保山他们带来了愉快,劳累了一天,看到它就会想到吃东西、休息。可在草地上,这炊烟来之不易,干牛粪不易点燃,烧火的同志恼火极了,先是蹲在地上,伏下身子去吹,累得头晕眼花也不行,后来就索性趴在地上,把嘴凑在牛粪跟前吹。烟熏得人眼泪直流,牛粪的气味呛得人直恶心,大家看着干着急,使不上劲,因为谁也没有烧牛粪的经验。往往是在“饭”快做好的时候,掉队的同志也赶到了。大家总是一跃而起,带着愉快和友爱,跑上去抱着,拉着,让出最好的位置叫他们休息,就像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晚餐了,吴保山他们围在一起吃野菜,虽然还带着炒面,但不多。不到找不到野菜的时候,谁也舍不得动,可是对于身体弱、有病的同志却表现得非常慷慨。即使他们不吃,大家也得像发命令一样叫他们咽下去。吃完了就睡觉,睡在草地上,燃着一堆堆的篝火,宛如天上的繁星,闪闪发光。战士们围着火堆横七竖八地躺着,在寂静的夜里,除了呼噜噜的鼾声外,听不到别的动静。有人逗趣地把李白的诗《思乡》后两句改了4个字:“睁眼望明月,低头入睡乡。”用来形容当时的情景。要是在大树林里宿营,那就是吴保山他们最大的幸福,但这只是快出草地的时候才遇到过的。在树林里,拾柴、做饭、取暖都比较容易,而且树枝茂密,又遮露又挡风,像个天然的大房子。一堆一堆的火光,把树林子照得通红,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我们是抗日的先锋,我们是战斗的英雄……这嘹亮振奋人心的歌声,此起彼落,四处飘荡,好像在参加一个盛大的联欢晚会,大家忘却了一天的疲劳,整个森林草地,充满一片欢乐的气氛。遇到这样的夜晚,吴保山他们就吃它一顿“上等饭”。所谓“上等饭”,就是白水煮牛肉,煮的时候香味扑鼻,很想要吃它几大碗解解馋。喜欢吃辣椒的同志,拍着大腿直后悔:“早知道有煮牛肉,怎么也要带几个辣椒来!”但吃的时候,大家就皱眉了,油盐都没有,又腥又臭,弄不好,还要吐出来。躺倒在树林里,确是很美,比露天暖和多了。难得这样的机会,吴保山他们都想睡个够,捞捞本。第二天醒来,身上还是湿漉漉的,活动一下酸痛的四肢,拍掉身上的草叶和泥土,队伍又继续前进了。伟大艰巨的长征,对吴保山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二万五千里的烽火征程,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也让他从习惯于地方工作的生活,转到习惯于集中统一的军队生活。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红三十二军编入
红二方面军建制,扩充了两个师。9月,吴保山任
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
1936年,吴保山任红三十二军组织部部长,2月任党委委员。
全面抗战时期
1937年8月,吴保山任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组织股股长、总支书记。9月,吴保山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二大队学习。
1938年2月任延安游击干部训练队政治指导员。5月,吴保山任抗大四大队总支书记。
1939年1月,吴保山调任晋察冀抗大第二分校第二大队协理员、政治处主任、大队政治委员。
1940年4月,吴保山在分校党员大会上被选为
中共七大代表。5月,吴保山回延安。6月,吴保山到总政组织部帮助审查七大代表。
1941年2月,吴保山任延安军政学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总支书记。
1943年2月,吴保山调任陇东警备第五团政治委员、党委委员。
1944年,吴保山任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八五旅第五团政治委员。
1945年4月至6月,吴保山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吴保山随干部大队到东北。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2月至1947年12月,吴保山任
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师长
蔡正国)。
1948年1月,吴保山任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师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吴保山任
东北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一二二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师长
周光)。
1949年3月至9月,吴保山任
第四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一二二师政治委员(师长
田维扬),参加了
本溪保卫战、
新开岭战役、
四保临江、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衡宝战役、
广西战役等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后,一二二师进城担任警卫任务。部队入城前,田维扬师长和吴保山政委深入连队做思想工作,反复教育部队:宁啃高粱面馍,喝“扎牙根”的冰水,也不能违反“入城守则”。初春时节,北平依然寒风刺骨,但指战员们齐刷刷地睡在胡同里、屋檐下,冻得全身发抖、嘴唇发紫,也没有一个人去敲老乡的门。驻地群众见状感动得无以言表,有的腾出房间,请指战员们入住,但他们“三请三不进”;有的给指战员们送饭、送烟,但他们“三送三不收”。看惯了旧军队作威作福的北平市民,由衷称赞他们是“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建国之后
1949年12月至1951年春,吴保山任中共西江地委常委。
1950年9月至1952年5月,吴保山任中共潮汕地委常委。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吴保山任第41军政治部主任兼粤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1951年5月起)。
1951年1月至1952年10月,吴保山任第41军党委常委。1951年10月至1952年1月,吴保山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军长
杨梅生)。
1952年1月至1954年6月,吴保山任第46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军长杨梅生、
肖全夫)。同年,吴保山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46军政治委员(军长肖全夫)。肖全夫和吴保山在军干部大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全军上下士气高涨,斗志昂扬,每个指战员都为能当上“最可爱的人”而感到莫大光荣。
1954年2月至1958年1月,吴保山任志愿军第16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军长
尹先炳、
潘焱)。1954年4月至1955年4月,吴保山任第九兵团党委常委。在此期间,吴保山指挥第16军协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为中朝人民的友谊谱写了新篇章。抗美援朝时期,吴保山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
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9月,吴保山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财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2月至1960年4月,吴保山回国后被选调到
高等军事学院学习。
1960年5月至1962年9月,吴保山任
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1960年12月至1962年10月,吴保山任军区政治部党委副书记。1960年8月至1967年6月,吴保山任军区党委常务委员。
1961年3月至1964年3月,吴保山任沈阳军区党的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62年9月至1964年8月,吴保山任沈阳军区政治部第一主任、政治部党委书记。
1964年8月至1967年6月,吴保山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
1966年1月至1967年8月,吴保山任
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
1967年6月,吴保山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三部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72年1月24日,吴保山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57岁。吴保山逝世后被批准为烈士。
轶事
1960年11月,沈阳军区
《前进报》记者发现了
雷锋这个典型,迅速组织力量对雷锋的事迹进行报道。吴保山获悉后,当即指示:“这是一个很好很重要的典型,要做好宣传,推动部队建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宣传雷锋,树立起雷锋这面旗帜,吴保山亲自带着工作组,到雷锋所在的汽车连蹲点,一住就是两个星期,与雷锋同吃同住,常与雷锋谈心。在深入走访了雷锋所在部队周围的群众后,吴保山发现雷锋作为一个普通的战士却有高尚的品格,经常做好事不留姓名,在群众和部队有非常好的口碑。吴保山被雷锋深深地感动着,不时交代随行的人员一定要认真整理、总结雷锋事迹,把雷锋的精神内涵给挖出来,在军区上下掀起学雷锋的高潮。雷锋的先进事迹迅即被敏锐的记者捕捉,两张深入人心的照片“雷锋端枪、擦车”的形象和著名通讯稿《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迅速出炉。1962年8月15日上午10时,雷锋牺牲。事件发生后,一部分军区领导主张把雷锋的牺牲定性为一次意外事故,认为出了事故死了人就不能再宣传了,否则会起反作用。吴保山认为雷锋是因公殉职的,不能把这次意外简单地定作事故处理,而应作为先进典型继续宣传,大力号召广大军民向雷锋学习。最终,在吴保山的极力主张下,
赖传珠政委最后拍板:继续宣传雷锋,并上报总政治部。当年8月17日,社会各界举行“公祭雷锋同志大会”,数万群众自发前来为雷锋送葬。赖传珠委托吴保山代表军区党委前往祭奠送行。8月23日,《前进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了公祭大会的消息,刊登了大会的照片和雷锋同志的简历。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授予雷锋所在连队四班以“雷锋班”称号。1月8日,根据吴保山提议,军区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决定》。2月9日,总政治部号召全军学雷锋。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发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学雷锋,《人民日报》等报纸大量报道雷锋事迹,
学雷锋活动全面兴起。
所获荣誉
抗美援朝时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