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锡
评弹理论家、作家
吴宗锡(1925年3月11日—2023年2月11日),笔名左弦夏史程芷、虞襄等。曲蓼评论家。评弹理论家、作家。江苏苏州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4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写诗,曾与人合编诗刊《野火》及《新文艺丛刊》,在报刊上发表诗歌、诗评和散文。曾任上海《新文丛》编辑。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副科长,上海评弹团团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1949年后在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工作,曾参加上海戏曲评介人联谊会的组织和领导工作。1950-1951年任上海《大众戏曲》副主编,1952年起担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上海评弹团)领导工作。1963年起当选为上海市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197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第二、三届)。1984年任江苏、浙江、上海评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4年8月当选为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积极推动评弹的创新、整旧以及艺术形式的改革,探讨和总结评弹艺术规律。著有《怎样欣赏评弹》(1957年)、《评弹艺术浅谈》(1981年)、《评弹散论》(1981年)等专著,另有一批理论文章散见于各报刊。2012年,吴宗锡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曲艺牡丹奖”是全国曲艺最高专业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
吴宗锡当年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的文学青年,当地下党联系人要他在解放后担任戏曲干部时,他只是一个会说苏州话评弹外行,曾误认为评弹是未入流的低级文艺而不屑一顾。然而吴先生从1950年代初走进评弹起,长期担任了上海人民评弹团团长和党支部书记,从此吴先生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弘扬海派文化评弹的事业中去了。
吴先生从1951年组织18位单干评弹艺人成立“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起始,领导了新中国评弹的“整旧”和“创新”。在1959年出版的《评弹丛刊》第一集中,就可看到吴先生在整理旧戏剧本中亲自作的努力,在整理《描金凤》的《求雨》和《老地保》后他写的“前言”中,对原剧本的长处和缺陷加以分析,对删略和添补的内容说明原因,还谈到了改编后的演唱效果。以后他的文章一贯如此,紧要处写得十分具体清楚。吴先生又带头亲自动手创新,他把北朝诗歌《木兰辞》改写成适合评弹演唱的《新木兰辞》,在1958年上海市第一届曲艺会演中,徐丽仙首唱的这个开篇以明朗刚健流利的格调引起轰动,听众要她再唱一遍,此曲促成了“丽调”新一轮的创新。“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痴心总如我,人远天涯近,故乡烟水阔,满怀愁绪深,俯仰添惆怅,日落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为了让上海工人大众在工作之余多多欣赏评弹,评弹剧目开创了两三个小时把书说完的“中篇评弹”新形式;为了使评弹双档的说唱音色契合得更为和谐,让朱慧珍蒋月泉一起拼档,结果诞生了评弹史上为人称道的最优美的一对双档,留下了像《长篇白蛇》《玉蜻蜓·庵堂认母》那样脍炙人口的佳书。这样音色两相匹配的搭档后来就成为评弹双档的一种主要模式延续至今。这些都是吴团长亲自指导下的对评弹曲艺创新的成果。
吴先生很快成了的的刮刮的评弹内行。在他的领导和大家的努力下,上海的评弹这门曲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在评弹最繁盛各个流派唱得最好的1960年代初期和1980年代,吴先生发表了大量对评弹的研究论文。他为普及评弹,编写过《怎样欣赏评弹》和第一本的《弹词开篇集》,后来他出版了《评弹艺术浅谈》《评弹散记》《听书谈艺录》等专著。不久前吴先生又有一本新著《走进评弹》和一本主编的《评弹小辞典》问世。
2023年2月11日上午10时05分,吴宗锡在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8岁。
与陈云交往
1988年1月5日,陈云同志写信给何占春,随信寄去四个条幅,分别赠送给吴宗锡、何占春、杨振雄。送给杨振雄两个条幅,一幅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幅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说:杨振雄在1962年为我画过一个扇面,以此为报。听了《西厢记》50多回的录音,杨振雄的书艺极好。
个人作品
评弹作品有短篇《党员登记表》,中篇《白虎岭》《人强马壮》《王孝和》《芦苇青青》《晴雯》(均与他人合作)等,此外,还改编了开篇《新木兰辞》,编写开篇《红纸伞》等。为《中国曲艺志》及《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主编。与周良,何占春合称评弹三剑客。
出版图书
所获荣誉
曾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参考资料
评弹理论家吴宗锡.凤凰网.2012-11-02
陈云与评弹界交往纪事(下)【5】.人民网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09-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9 16: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