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新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
吴立新,1966年9月17日出生于安徽桐城,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副校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66年9月17日,吴立新出生于安徽桐城。
1981年—1983年,就读于桐城青草高中(现桐城市第六中学)。
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4年—1995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航天与机械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199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大气海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8年—2002年,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2年—2005年,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
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0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青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7月,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8月,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202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2年3月,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青岛市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吴立新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系统阐述了副热带环流变异在太平洋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相关理论;发展了能确定中—低纬海洋—大气通道在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作用的模式动力实验体系;开拓了利用Argo国际大计划来研究全球深海大洋混合低频变异的新路径,将深海混合研究推向了全球尺度和季节以上的时变尺度;阐明了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路径;揭示了北大西洋年代际变化模态是海—气耦合模态。
截至2019年8月,吴立新已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140余篇。
人才培养
吴立新讲授中国国内首门海洋类文理工交叉课程 “经略海洋”。
截至2022年11月,吴立新已指导培养了61名研究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吴立新出生于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前面还有3个姐姐,1个哥哥。吴立新的父亲吴珠美在离家四五十公里外的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照顾5个孩子。吴家的开支大部分依赖父亲微薄的工资,日子虽过得拮据,但父亲还是坚持让每个孩子读书学习,给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人物评价
“吴立新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与领导力。”(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评)
“吴立新不仅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还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海报新闻评)
“吴立新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深耕海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海洋人的使命与担当。”(山东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北京大学校友会工学院分会联评)
参考资料
副校长:吴立新.中国海洋大学.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学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17:2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