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花园村
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下辖村
吴花园村隶属于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位于市区文化路以东,工农路以南,东与孙故事相接,南与东升相邻,花园路、凤城东大街从村中穿过。全村有341户,701口人,耕地1200亩。
历史沿革
据《康熙莱芜县志》记载:“东厢保·吴家花园”。据《吴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相传古时此处为一片天然花园,冠以姓氏,故名吴家花园。吴花园村中多为吴姓,另有郭、李、张、朱等姓,各姓村民相处融洽。
经济生活
1991年,村办企业第三塑料制品厂生产的“合众牌”塑料打包带被评为省优产品,村中的城东汽修厂本着讲求质量信誉、为用户提供一流服务的宗旨,被誉为国产“病车”的“放心医院”,1994年,被评为市汽修行管处和办事处的先进企业。村民吴文涛在青岛学成归来,自筹资金,抓住商机,在1997年5月1日创办莱芜市海星电脑学校。经过5年多的努力,海星电脑学校已拥有高档电脑280余台,在莱城、钢城和部分乡镇有12个教学点,专兼职教师32人,均为计算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我市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电脑学校,是在职干部职称微机培训、职工继续教育、下岗职工微机培训、职工岗前培训的理想学校。村民吴茂恩、亓光祥、吴希朴等人分别建起了花圃,所种植的花卉苗木走进了千家万户,有些花卉苗木还远销到济南、青岛等地,使吴花园村变成了真正的大花园。
1985年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8年村里安装了有线电视;现在村里电话普及率已达78%,正在构建电话虚拟网。1996年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耍龙灯节目在当年正月十五参加了全市文艺汇演,受到了全市人民的好评。
吴花园在2000年4月开始进行旧城旧村改造,到现在为止,已拆迁70多户,改造40多户,16000平方米,投资约800万元;硬化水泥路面l万多平米,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长青街、花溪街、花园前大街、昌盛街等主要街道;另外村中还建成了东苑开放区,共建9栋商品住宅楼,计27000多平方米,投资近1000万元。村中还将继续投资,完善东苑开发区的各项配套设施。
近年来,吴花园村大量土地被国家征用,耕地越来越少,村民在村两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靠城优势,依路兴商,揭开了吴花园村发展的新篇章。
人文历史
吴花园村有很多人从事革命。在著名的莱芜战役中,他们自觉组织起来,送军粮、救护伤员、看俘虏,为莱芜战役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朝鲜战场上,吴茂常、吴希默英勇献身,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花园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村中学堂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吴花园、董花园、石家庄三村村民按地亩筹措基金。当时由吴伯箫之父吴式圣负责监管学堂建设,对于建筑材料要求非常严格,土坯必须50斤一块,丝毫不能马虎。后来改名为吴花园小学,1993年与育红小学、石家庄小学、东升小学合并为现在的凤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据村民说大跃进及以后困难时期,村里成年人在大食堂吃糠咽菜,将少有的细粮留给孩子,摊煎饼,煮豆子咸菜,派专人送给在校学生吃,邻村的学生羡慕不已。家家户户都很重视学生的学习,正因如此,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村里共有30余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吴军在198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是村里第一名本科大学生,也是村中的第一名博士,现在上海从事国际证券研究。
吴花园是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吴伯箫的故居。吴伯箫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结婚。吴伯箫故居在199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莱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录
吴茂常  吴希默
二、历任村支书
1945年-1955年  吴希聪
1955年-1958年  吴希栋
1958年-1959年  吴希朴
1959年-1961年  吴希朴(大联社书记)
1961年-1963年  吴希朴(吴花园兼董花园书记)
1964年-1974年  吴希栋
1975年-1995年  吴修德
1996年-  吴茂生
三、历任村主任
1945年-1955年  吴希广
1955年-1958年  吴希栋
1958年-1959年  吴希朴
1959年-1961年  乔京典
1961年-1963年  吴希灿
1964年-1990年  吴希朴
1990年-1996年  吴茂长
1996年-  吴茂信
四、副县级及其以上干部
吴伯箫  曾任全国文联理事等职,已故
吴希滋  河南省食品公司书记兼经理
吴希辛  浙江农业大学党总支书记
吴式本  曾任宁波币港务局总指挥,已病故
吴茂滋  莱芜市经贸委副主任、莱芜市安监局局长
五、副高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吴希平  凤城街道办中学高级教师
吴茂进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教师
吴秀凤  凤城高中高级教师
吴希宣  莱芜一中高级教师
六、吴伯箫
吴伯箫,1906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于莱城区凤城街道(今属济南市莱芜区)吴花园村一半耕半读的富裕家庭。原名吴熙成,字伯萧,曾用笔名有山屋、天荪、叩天,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曾属名齐延东。
吴伯箫7岁从父读书,后在县城高小读书,1919年(14岁)考入省立曲阜师范学校读书,在班里年龄最小,学业成绩最好,入校不久任学生会干事。在“五四”运动思想影响下,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科学等活动。1924年毕业后,经同乡介绍,在曲阜孔家府馆教孔德成英语一年。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大学毕业后,在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任事务员,结识闻一多、洪琛、老舍、王统照、孟超等,常定期聚会,各带小说、诗歌或散文,大家传阅、品评、议论。1935年任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暑假期间回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臧克家等创办《避暑录话》。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校长。
1938年4月,他只身投奔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接受毛泽东“努力奋斗”的题词。当年10月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组”,过了6个月的战地生活。l939年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参与编辑《文艺突击》,并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教师。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教育厅任中等教育科科长。
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泽东讲话,进一步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1947年7月,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院长。1954年春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1981年10月11日访问英国,随后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10日病逝,享年76岁。一生作品200多篇。
三年困难时期,吴伯萧连续写了一组回忆延安革命时期战斗生活的散文《延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这些散文,朴实无华,真挚感人,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青年学习的好教材。
①吴伯箫著作书目:
《羽书》 (散文集)1941年,文化出版社。
《黑红点》 (散文集)1947年,东北出版社。
《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年,香港海洋书屋。
《出发集》 (散文集)1954年,新文艺出版社
《烟尘集》 (散文集)1955年,作家出版社。
《北极星》 (散文集)1955年,作家出版社。
《忘年》 (散文集)1981年.作家出版社。
②翻译书目:
《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
③吴伯箫故居
位于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吴花园村。为四合院建筑,占地南北长20米,宽16米,有房17间,其中北屋6间,南屋4间,东西屋各3间,西北大门1间。从旧貌看,房屋整齐对称,现已翻修。坯砖结构的3间南屋,青瓦盖顶,古朴拙厚,据说这是吴家的正房屋,吴伯箫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结婚。该房是由其祖父吴汉祥于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的,1933年、1947年和1982年分别进行过翻修。1992年12月,吴伯箫散文作品研讨会期间,吴花园人出于对吴伯箫的尊重、怀念之情,把他的故居修缮一新,迎接了来自省内外20多名文学界知名人士。西南角的一间南屋为陈列室,陈列着吴伯萧生前用的桌、椅、床等生活用具,墙上用照片、文字、展板的形式概要地再现吴伯箫的一生。
1977年11月25日,吴伯箫故居被批准为莱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8月16日正式立碑。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吴花园村.莱芜市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03 09: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