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吹(拼音:chu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口”与“欠”两部分组成,模拟一个人用力吹气的样子。“吹”本义就是指用嘴吹气,引申为吹奏乐器,又引申为流动的空气触及物体。“吹”又引申出夸口的含义,可能来源于佛教中的“大吹法螺”一词。旧时人们俗称人死为吹灯拔蜡,今用在口语中,表示交情破裂或事情不成功,如告吹。
字源演变
会意字。“吹”的甲骨文写作图1-4,字形由“”与“”两部分组成,“口”表示嘴巴,“欠”像一个跪坐的人张大嘴的样子,整个字形像人张开嘴巴,口中的气被呼出来、说话的样子。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图5、6)。吹字形体中的“口”与“欠”到春秋时正写、反写不定,但不论字形如何书写,一般都是“欠”张开的口与“口”旁相对,只有个别例外。而且,进入西周时代,左口右欠之结构就逐渐成为主流形体。
小篆的形体结构来自甲骨文、金文,左边依然从口,右边的上半部分由人头变成了三撇,像人呼出的气体的样子(图7)。隶书基于小篆的形体,将右边部件写作为“欠”。
“吹”的本义从上面的形体分析,不难看出是用口吹气的意思。但吹在甲骨文中不用作本义,用作人名或地名,金文亦作人名。
合拢起嘴唇出气叫做“吹”,但是“吹”字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吹”既可以指人口呼出的气体,同时又转用到自然事物上面。例如风的流动,称之为“吹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这样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国古代乐器中的竹管乐器,如笛、箫、笙、竽之类,演奏方法都是靠人嘴向乐器上的孔吹气发声。因此,“吹”在汉语中又经常被用来表示乐器演奏,所谓“吹奏”“吹打”“鼓吹”,都是由这种用法形成的词。
一般来说,在古代社会,凡是需要用乐的场合,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大场面,比如祭祀、盟会、宴享宾客的典礼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奏乐的这种高层次、不一般的意义内涵又不断有新的发展,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佛事法会上便有一种叫做“吹大法螺”的仪式,也就是吹奏螺号,以示庄重。奏乐既然总是有身份的人用于大场面,作为奏乐之名的“吹”便很自然地衍生出“夸口”“说大话”的用法来。所谓“大吹大擂”,字面上指的是大肆吹打乐器,实际上却表示大肆吹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昌垂切(chuī)
吹,嘘也。从口从欠。
【卷八】【欠部】昌垂切(chuī)
吹,出气也。从欠从口。
说文解字注
【卷二】【口部】
“嘘也。从口欠”注:口欠则气出,会意。昌垂切,古音在十七部。
【卷八】【欠部】
“出气也。从欠。从口”注:昌垂切,古音在十七部。按吹已见口部,宜删此。
广韵
昌垂切,平支昌 ‖ 吹声歌3部(chuī)
吹,吹嘘。昌垂切,又尺伪切。三。
尺伪切,去寘昌 ‖ 吹声歌3部(chuī)
吹,鼓吹也。《月令》曰:“命乐正习吹。”尺伪切。又尺为切。三。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 吹;部外笔画:4
《唐韵》《正韵》昌垂切。《集韵》姝为切。《韵会》枢为切。并音炊。《说文》:嘘也。《玉篇》:出气也。《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诗·小雅》:鼔瑟吹笙。
又吹嘘。扬子《方言》:吹,助也。注:吹嘘相佐助也。
又《集韵》:亦作龡。《周礼·春官》:笙师掌教龡竽笙。
又同炊。《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注:炊与吹同。傹当为僵。言可以气吹之而僵仆。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尺伪切。音𥞃。《广韵》:鼔吹也。《礼·月令》: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又:季冬,命乐师大合吹而罢。《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古今乐录》:汉乐有鼓吹铙歌十八曲。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口”小“欠”大,顶部“口”低,底部“欠”低。“口”,在横中线部位。“欠”,首笔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撇向横中线;㇖(横钩)的钩尖轻接横中线;“人”的撇笔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撇向“口”下方,撇尖、捺脚大致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7 22:35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