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楷(1913-1992),
湖北安陆人,早年毕业于
中央大学政治系,后赴
英国留学,先后毕业于
伦敦大学、
剑桥大学。曾任驻英国大使馆专员,驻
曼彻斯特副领事,
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情报司副司长。赴
台湾后,历任台湾驻
马尼拉“
总领事”、驻
菲律宾“代办”,“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台湾驻西班牙、美国“大使”,台(湾)当局外事主管部门负责人、“行政院”政务委员,台湾驻
梵蒂冈“大使”。1992年病逝。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周书楷出生于湖北安陆县北郊周家河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祖父为塾师。父亲周弗田本是文人,后因不满清廷的腐败,愤而投笔从戎,1925年曾任于学忠师的参谋长。
周书楷自幼聪颖好学,其父周茀田在家设塾,聘请安陆名师分别教授国文、英文,奠定了日后国文、英文的基础。16岁离开安陆考入位于汉口的湖北省立第三高中,三年成绩均名列前茅。18岁(1931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系,成绩优异,在当时教育部举办的东南十所大学国语和英语比赛中,均荣获第一名。
始入外交界
1935年夏,周书楷大学毕业,经诸位师长推荐,担任“国际联盟中国同志会”工作人员,时中央大学校长
朱家骅任该会理事长,中央大学政治系主任
杭立武任该会理事。周书楷在他们的领导下工作特别勤奋,深获好评。
1938年夏,经朱、杭推荐,周书楷等出席了在纽约召开的“
世界青年大会”,主要任务是向各国宣传我国抗日战争形势,争取国际友人援助。在美国活动数周后,又受英国出席大会的代表团邀请,前往英国伦敦,直到1938年冬。
1939年2月,前往德国
柏林,一天深夜,正准备于
翌日乘火车赴法国马赛再搭船返国,这时,突接杭氏发给周书楷的
电报,称已洽获
外交部同意,盼周速往伦敦
待命。
仕途坦荡
1939年3月9日,周书楷赶赴驻英大使馆报到上班,初为该馆“甲种学习员”。周书楷利用学习员制度,先在
伦敦大学政治系就读,获
硕士学位,随后又在
剑桥大学从名师研究
近代欧洲外交史。学习期满后,定职为大使馆
随员,1941年被任命为大使馆专员。
1941年7月,著名外交家
顾维钧出任驻英大使,周书楷颇受顾氏重视。1943年将其安排为身边秘书,先后协助顾氏接待行政院长
宋子文,国民参议会主席王世杰等。1944年秋,顾维钧担任中国首席代表,与苏、美、英代表汇聚华盛顿,讨论筹建联合国问题,周书楷作为顾的助手参与了有关
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
1945年8月,第一届苏、美、英、法、中五国外长会议在伦敦举行,由外长王世杰为团长包括顾维钧在内共五名代表组成中国代表团,王世杰抽调周书楷为自己的秘书,参加会议。周书楷在短期内得以连续出席重大国际会议,又耳濡目染我国外交界前辈的才干与风采,个人外交才能得到迅速提升。周书楷于1945年底奉调回国,任
王世杰秘书。
1946年至1947年初,周书楷最重要的外事活动是担任国(代表
张群,后为张治中)共(代表
周恩来)美(美国特使
马歇尔)三方会谈中马歇尔的翻译,以及后来出席21国巴黎和会,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及发言人。
周书楷备受王世杰以及后任
叶公超的器重,仕途一帆风顺,由科长、秘书、专门委员继而升任情报司帮办,1950年任菲律宾“大使馆参事”,1953年升任“公使衔参事”,1956年调回部,破格升任“常务次长”。
侨务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东南亚国家排华事件不断的多事之秋,台湾当局拟调整“
侨务委员会”负责人。当时备选人有三名,周书楷列在第三位。由于蒋介石瞩意之人,陈诚不赞同,而陈诚瞩意之人,蒋介石又不赞成,双方有些僵持不下。陈诚提出此时需一熟悉外交事务的人来主政侨务,两人各作妥协而确定周书楷出任“侨委会”掌门人,从而打破了“侨委会委员长”过去由闽、粤两省人士担任的惯例。
周书楷在“侨委会”任上虽有一定作为,但其内心仍希望回到外交工作。
台湾当局也时常委任他参加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如1961年9月,蒋介石委派其为出席第十六届联大的“全权代表”,1962年8月,作为“总统特使”出席马达加斯加国独立庆典,1962年9月,再度担任出席第十七届联合国大会的“全权代表”等等。1962年11月,周书楷在离开台(湾)当局外事主管部门两年半之后,被调回,出任驻西班牙“大使”。
台湾驻美大使
1965年6月初,年仅52岁的周书楷将出任台湾驻美“大使”,成为双橡园新主人。
当蒋廷黻因年事已高,坚辞驻美“大使”一职时,台当局高层内定候选人亦为三名,周书楷当时排列第三。曾任“外长”的沈昌焕和刚刚卸任的“国防部长”
俞大维广被外界看好。但由于宋美龄力荐,蒋介石也表支持,因为还可落个不拘一格起用新人的好名声。周书楷获提名出任驻美“大使”这一决定,当时在台湾朝野的确获得许多好评。
出任“外长”
1970年11月第25届联大首次以51票对49票的多数通过了
阿尔巴尼亚等18国提出的立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权利案,蒋介石深感其在联合国的席位危在旦夕。为了扭转颓势,决定接受年事已迈的原“外长”
魏道明退职辞呈,于1971年3月31日任命周书楷为台(湾)当局外事主管部门负责人,周书楷二度成为台“行政院阁员”(时由“副总统”
严家淦兼任“
行政院长”)。
周书楷出任“外长”后日子很不好过,挫折接踵而至。
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宣布
尼克松总统翌年春天访华,使世界为之震动。周书楷接任“外长”不足6个月即有8个国家与北京建交。
1971年9月中旬,周书楷率团出席第26届联大。虽使出浑身解数,也难挽败局,美、日为保蒋介石政府在联大席位而提出的“(逆)重要事项”案,投票表决被否决(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3票不在场),眼见阿尔巴尼亚驱蒋案表决即将成为现实,周书楷为保住蒋介石政府的一点脸面,在表决“阿案”前,匆匆上台发表简短声明,宣布退出联合国,以表示不是被驱逐出局的。
台湾代表团退出联合国后,大会继续进行阿案表决,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和“立即驱逐国民党代表”。周书楷返台即请辞“外长”一职,为蒋介石所挽留。
外交顾问
1972年5月,蒋介石决定让他正式出任“
行政院长”,“副总统”严家淦交卸“行政院长”兼职。蒋经国组阁时,初意仍由周书楷任“外长”,然遭到宋美龄反对,仅保留“政务委员”头衔。
周书楷这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尽量拖延美国与中国大陆建交。中美双方经过30年的曲曲折折,双方于1978年7月在北京正式就两国建交开展谈判,并达成有关建交协议:美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宣布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无可奈何花落去。台湾的“外交”终于走进
死胡同。
周书楷的声望也再次受挫,1977年12月被台当局外放,出任台湾驻梵蒂冈教廷“大使”,直到1991年春,方获准卸任,返台后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和台(湾)当局外事主管部门顾问,周书楷的职业外交生涯终于走近尾声。
晚年生活
1991年5月,周书楷卸除教廷“大使”职务返台后,无心介入任何外交事务。他常与亲友谈及日后的打算:要多用点时间陪伴夫人玲玲(周书楷夫人屠雪贞的昵称);要像顾维钧那样,整理出版个人回忆录等等。而他最大心愿是能够回到故乡湖北省安陆县,为父母双亲祭祀扫墓。令其感到欣慰的是,先后于1990年8月及1992年6月两次与分离40余年的在大陆的胞妹、四个儿子在香港团聚。
1992年7月31日,周书楷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