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良
东北林学院教授、森林植物学家
周以良,安徽建德(今东至)人,东北林学院教授、森林植物学家。
人物经历
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林学院教授、林学系主任、副院长,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中国林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位评议组成员。从事森林植物地理学、地植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对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植被的研究尤有成就。先后命名三十五个植物新种、十五个变种。发表有《中国兴安岭柳树之研究资料》、《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中国东北草场的研究》等论文。与杨衔晋共同主编有《黑龙江省野生经济植物图志》,合著有《小兴安岭木本植物》,主编《黑龙江树木志》。
1922年12月出生于天津。1941年9月,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
1947年,蒋家王朝濒临崩溃。当时,周以良一一姻女友(系国民党中央政府外交部副部长之妹)竭力劝他去美国留学。周以良只要同意,就能飞往大洋彼岸。然而,周以良的心里早已埋下了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向往。他决心要用自己之所学,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1949年,周以良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祖国的东北工作。从此,他开始了在植物王国的沃土上耕耘、奋斗的生涯。
50年代初,美丽富饶的长白山,在年轻的共和国的资源版图上还是一块空白。为了填补这块空白,为了打开这座植物资源宝库的大门,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刘慎谔教授组织了中国第一支对长自山进行植物资源考察队。周以良便是这支考察队的队员。
在长白山莽莽林海中进行科学考察,那工作生活之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白天,他身背30多斤重的行装,在深山密林中艰难跋涉。晚上,用茅草和树枝搭成小棚,把上半身藏在草棚里,下半身露在外面……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山考察,周以良丰收了。他采撷了大量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后来,他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东北鬼笔菌属的研究》和《中国东北三孢锈菌属的研究》两篇论文,首次澄清了我国在这两个属类植物在命名上的混乱。他还发现了一些新种类,这些新种类,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从而开创了我国学者研究东北低等植物的新时期。由他主编出版的《小兴安岭木本植物》,学术价值极高,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有关东北森林植物与植被的专著。
40多年来,周以良的足迹,踏遍了东北三省的山山岭岭,在那峰峦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的绿色森林海洋中,都溶有他的汗水和心血。至于忍受东北林区“小咬”、瞎蠓、蚊子三班例”的攻击,对他来说,已属家常便饭了。
1985年冬,一次周以良教授深入大兴安岭林区考察,不慎踩进冰水,时值隆冬,漫天飞雪,他从冰水里拔脚上岸,身体瑟瑟发抖。考察队员们劝他回去,可他往湿透的鞋上套上毡靴,又继续带着大家考察……
在植物分类学这个领域,周以良教授是鹿蹄草和杨柳科的权威。1950年,他在长白山发现第一棵鹿蹄草新种开始,半世纪发现了15个薪种,占我国产此类植物的三分之一。为了查清中国柳树和鹿蹄草资源,他走遍了中国的鹿蹄草主要分布区。
1983年,植物学界将他发现的新植物正式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周氏鹿蹄草”。用一个人的姓氏给一种植物命名,在周以良教授之前,获此殊荣的学者不多,和他的同代学者中,获此殊荣的就仅有他自己一人。
植物分类,是一项及其艰苦、细致、长期的工作。它要经过野外考察、室内观察、查询资料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之后,才能确定一种植物的种属。
半世纪以来,周以良教授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森林、草原、沼泽。我国主要植物分布地区,都留下他的身影。他共采集了一万多号植物标本,在拿面系统地研究基础上,先后发现了72种新植物。这些新植物,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植物种类植物区系,而且受到国内外植物分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它们填补了国内外植物资源的空白。
周以良教授提出的“三江平原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1年,他代表我国赴日本参加了第17届国际林联世界大会;1982年9月,他代表我国赴意大利出席了联合国粮食组织国际杨树委员会31属执委会;1987年8月,他代表我国赴芬兰参加国际林联北方森林经营与管理会议;1987年9月,他在哈尔滨主持国际林区草地学术会议,他在参加以上一系列学术会议上,每次都宣读了学术价值极高的重要论文,为社会主义扭国多次争得了荣誉。
周以良教授认为,植物学的研究,一是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分布特点、蕃周以良教授衍史;二是开发利用植物的价值,利用资源的特有生长规律,为生产生活服务。而后者尤为重要。
60年代初,我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周以良就进行用野生植物代食品的研制工作。他研制的蕨菜根制淀粉、东风草和小球藻等代食品,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为党和人民在共度难关中作出了贡献。
1964年,周以良发表的《中国东北中部平原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论著,提出了对植被资源开发利用,为生产服务的独特观点,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文化革命”后,周以良教授重点进行立体开发利用植被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的《中国东北的植被》、《中国东北草场的研究》、《松嫩草原植被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等论著,为合理开发利用植被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986年,周以良教授主编的《黑龙江树木志》出版后,我国一些著名林学家评价说:“《黑龙江树木志》充实与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是一部科学性、系统性强,适用性广的树木学专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著被评为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以良教授提出的《三江平原次林合理经营与立体开发试验》的方案,得到美国、日本、加拿大、芬兰、印度等国专家的重视。他们来到东北林业大学,对周以良教授的方案进行了系统的考证,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日本专家还提出与他进行合作的愿望。对他承担的这个科研项目,正在进行全面的总结、三鉴定。其中,有两部分已鉴定为“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此外,他主持的“小兴安岭植被及植物资源的研究”的科研项目中的《伊春林区植被及植物资源》的研究.经专家组鉴定为“居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同类研究八十年代先进水平”。除上述科研项目外,从1986年起,周以良教授还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江平原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项目《中国煎被》和地方项目《白桦种群生态的研究》、《小兴安岭植被及植物资源的研究》等。其中,《中国植被》中的《黑龙江省l/50万植被图与植被区划》,经专家鉴定为:“属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在揭示与表达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山地植被分布规律和分异规律的深度上具有国际水平”;而《小兴安岭植被及植物资源的研究》,则被专家鉴定为:“居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同类研究八十年代先进水平”。
1983年,周以良教授从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一时间,议论纷云。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疑惑。然而,他却说:“自己年岁大了,应该让给年轻的去干。我退下来之后,全力从事植物学的研究工作,发挥所长,对党的事业更有利。”他对名利看得很轻。
1985年,某林场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松树,请周以良教授云鉴别。他闻讯立即前往,不但鉴别了奇松,还撰写了论文。当论文发表后,人们惊讶地发现,那论文的署名不是周以良,而是最先发现奇松的人。还有一次,周以良教授参与了对辽宁省某县的植被、植物资源考察工作。而后,负责写考察论文的两个同志向他提交了论文。他发现论文没有把问题的实质阐述明白,就亲自动手,重新写好论文,并以那两个同志的名字署名发表。后来,这篇论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象这祥不为名不为利的事还有许多。他那种甘当人梯的广阔胸怀令人赞叹!
周以良教授在森林植物学上的贡献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他一贯重视多层次地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把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作为自己对国家的重要贡献。他先后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6名。其中,博士生在读期间就有10人次应邀赴国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博士生毕业论文多篇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三位博士生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有的荣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力、“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和“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科技奖励或荣誉称号。
周以良教授领导的研究群体人才济济,梯队结构合理。他作为东北森林植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所创立的森林植物学科,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周以良把自己的一生溶进了莽莽苍苍的森林事业,自已则成为一棵挺立其中的青松和科学大树,把累累硕果不断撒向祖国的大地。
2005年12月5日,周以良先生在哈尔滨逝世,享年84岁。
显赫家族
周以良,原名周顗良,祖籍安徽省建德县(今东至县),1922年12月生在天津的一个世代显赫的家庭,他的曾祖父是清代晚期重臣周馥,叔祖父周学熙出任过袁世凯和民国时期的财政总长,后来办实业,和南方的状元实业家张謇有“南张北周”之称。其父周叔弢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文物鉴藏家和政治家。建国后出任过天津市副市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周一良的几个兄弟姐妹后来都是教育和科技战线上的名家,其大哥周一良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陈寅恪先生的得意弟子。二哥珏良长期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三哥艮良是建筑设计专家。四哥杲良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神经生理学家。六弟治良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亚运会工程副总指挥、总建筑师。七弟景良50年代留学苏联,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子衍射进行晶体原子结构分析的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地质学会分析测试委员会主任。
求学生涯
周以良自幼天津培才小学读书。1936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南开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转入广东中学,后转到耀华中学至1941年毕业。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学习。1942年10月去四川成都,考入燕京大学生物系学习。1946年燕京大学迁回北京,即转学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毕业离校。当时他谢绝了学校的挽留,主动到解放区的东北参加革命工作,被分配到东北农林植物调查研究所做研究工作,曾任森林更新组组长。
一身成就
1954年12月,周以良调到东北林学院(现东北林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植物教研室主任、林学系主任、帽儿山林学分院副院长、科研处长、副校长、森林植物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带头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1996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林学组)召集人、国务院“三北”防护林地区农田防护林领导小组技术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生物学科组成员(1979)、国家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1980-1989),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业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84-)、全国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4)。1959年创办《植物研究》并担任主编至1992年,自1984年先后被选为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第二、三届)、中国植物学会理事(第九、十届)、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六届)、中国植物学会人参协会理事长(第一、二届)等。此外,在国际上被聘为世界保护同盟(IUCN)维护生存委员会(SSC)委员及中国植物专家组成员、法国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国家公园委员会委员、美国传记研究所(ABI)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以及被邀为国际植被协会(IAVS)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会员及美国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研究员等。
周以良自1949年以来,一直从事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森林植物学和植被生态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学上,先后讲授植物分类原理、植物地理学、植物系统学、植被生态学、森林植物学等6门课程,并先后指导了32名博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上,在兼顾全国的同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植物和植被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取得了创造性的学术成就,为促进中国森林植物学和植被生态学以及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0多年来,他在植被生态学和植物分类学领域中著述甚丰,先后主编(合编)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6项。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
他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业务会议,并应邀在大会上做专题报告或宣读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赞誉。先后被选入英国出版的《国际名人录》、《国际突出成就专家录》和美国ABI出版的《国际光荣册》、《国际著名专家录》等国际传记性刊物十余种,并被国际白十字会授予生物保护后爵士头衔等荣誉称号,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主要贡献
致力研究东北森林植被 
中国东北地域辽阔,地跨中国5个气候带中的寒温带、温带和暖温带,生态环境复杂,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涉及全国8个植被区域中的4个。因此,中国东北地区的植物和植被不仅与中国的植物和植被浑为一体,并特色明显,而且与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植物与植被亦有广泛的联系,特点突出。
周以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即献身东北的森林植物分类与植被生态学研究事业。他首先对东北各地植物和植被,进行了全面地野外调查和典型地段定位研究。从植物分类学入手,从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个方面进行认真地研究。于50年代初期发表的“中国东北鬼笔菌属的研究”和“中国东北三孢锈菌属的研究”等论文,首次澄清了这两个属植物在命名上的混乱,发现一些新种类,引起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他于50年代初期主编了《小兴安岭木本植物》。该书不仅详尽地论述了小兴安岭木本植物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经济价值及繁育方法,而且深入地分析了小兴安岭的生态条件、森林类型、森林分布及成林规律,是中国的第一部有关东北森林植物与植被研究的专著。
在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除重点研究东北的各类森林植被外,对东北的草原植被草甸植被沼泽植被也做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先后著有“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的结构、分布及其演替规律”、“中国大兴安岭山区的森林”等系列学术论文。同时,主编(合编)了《中国大兴安岭植被》、《中国小兴安岭植被》、《中国东北植被地理》等20余部论著。在这些论著中,周以良全面记述了东北植被的类型、结构及其区系特征,深刻揭示了东北植被的发生、分布及其演替规律,为东北植被生态学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这些论著中创造性地提出地处温带的东北东部山地森林植被为南北混合型,既混有寒温带植物,又具有亚热带植物成分的观点;大兴安岭水平地带性森林植被是混有温带阔叶树种的寒温带针叶林学说;按生长在不同土类的优势植物的生态序列,研究松嫩平原植被变化规律和按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山地森林植被的特点的意见。均客观地反映了东北植被的特点,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为促进东北植被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做出了贡献。
在研究东北植被的同时,他还兼顾了全国植被,主编了《中国的森林》。该书阐述的东北森林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植被科学的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领域中,他侧重东北森林植物的研究,对木本植物及草本植物均做过深入的分析与考证,先后著有《中国东北部产新种及稀见植物》、《中国小兴安岭—长白山落叶松的分类与分布》、《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合编)、《黑龙江树木志》、《黑龙江植物志》等论著,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重视与好评。在专科专属的系统研究方面,周以良是中国研究杨柳科和鹿蹄草科专家,所著“中国柳属新植物”、“中国鹿蹄草科植物志”等研究论文,科学地确定了柳属和鹿蹄草科的各种分类等级,还发现了一些新植物,填补了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同时,他先后承担了《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鹿蹄草科)、《西藏植物志》(第一卷)杨柳科、《中国植物志》(20卷2分册杨柳科和6卷鹿蹄草科),《中国树木志》(杨柳科)、《中国主要树种的造林技术》(部分)等学术著作的编写任务。40多年间,周以良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东北植物的基础上,先后发现了70余新植物,丰富了中国的植物种类和植物区系。
注重应用理论为经济建设服务 
周以良不仅在东北植物分类和植被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学术成就,而且十分注意应用理论为经济建设服务。他先后针对“按植被分布规律,合理经营、开发与利用黑龙江省林区资源”、“中国东北落叶松林的特征、更新规律与合理经营”、“中国东北林区草地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松嫩草原的演替及其综合利用途径”等问题,明确提出了今后合理经营、利用与管理的措施,指导了东北各地农、林、牧、副各业的生产实践。他针对东北各地原生森林植被屡遭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在次生植被中恢复和重建地带性植被,实行良性生态循环”的理论,进而为东北次生林的定向改造和退化草原的定向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原则。在60年代,周以良针对中国松嫩草原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应以生长在不同土类的主要优势植物的生态序列的演替规律为依据,进行经营、利用和改造草原,该意见正成为恢复大庆油田植被的指导思想。1979-1980年,周以良参加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三江平原沼泽地区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专业调查,总结了《三江平原地区植被调查报告》,针对过去在农业上采用排水开垦旱田的方式,提出应保存部分沼泽(尤其全部重沼泽)植被,以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同时利用轻沼泽改种植水稻田(人工沼泽)。这不仅是调节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持续发展农、林、牧、副、渔的需要。经过10多年实践和推广,已获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5月,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周以良根据上级领导的部署立即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按植物群落生态学特征,加速恢复大兴安岭‘火烧迹地的森林’”,全文从大兴安岭森林植被分布和演替特点,提出在不同地段,应采用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3种方式,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灾区生产单位的重视,经过10多年实践,证明其意见是符合实际的。他还针对东北林业面临的问题,及时提出“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合理调控森林的立体生态结构,对森林资源实行立体开发、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论,同时还提出了“东北林区草甸、沼泽草场在以营林为主的合理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应加以保护”。这些建议都已被有关业务主管部门采用。此外,周以良还十分注意将他新发现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及时地加以推广和应用。如今他发现的海林落叶松(Larix olgensis var.heilingensis)已成为东北东部山区(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的主要速生丰产用材造林树种,仅黑龙江省累计推广的面积约15万公顷;此外,他发现的短序松江柳(Salix sungkianica f.brevistachya)已成为黑龙江省嫩江地区的高热值的速生薪炭灌丛树种,累计推广面积约5万公顷,仅黑龙江省克山县林业局采用短序松江柳薪炭林,当年就获利润500万元。
主要论著
1 周以良.中国东北鬼笔菌属的研究.植物分类学报,1954,3(1):1~5。
2 周以良.中国东北三孢锈菌属的研究.植物分类学报,1955,3(3):8~11。
3 周以良.小兴安岭木本植物.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5。
4 周以良.长白山真菌初步记载.东北林学院学报,1957,(4):9~28。
5 周以良.中国东北部产新种及稀见植物(Ⅰ).长白山植物.Bull.Herb.Northetast Forest.Acad.,1959,(1):3~25。
6 周以良.中国东北部产新种和稀见植物(Ⅱ).Bull.Herb.Northeast,Forest.Acad.,1960,17~20。
7 周以良,李景文.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2(2):190~206。
8 周以良.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的结构、分布及其演替规律.东北林学院学报,1964,(3):33~45。
9 周以良.中国兴安岭柳树之研究资料.植物分类学报,1974,12(1):1~20。
10 周以良.中国柳属新植物.植物研究,1981,1(2):159~166。
11 周以良.中国鹿蹄草科植物志资料.植物研究,1981,1(4):111~121。
12 周以良.中国大兴安岭山区的森林.东北林学院学报,1982(校庆增刊):7~16。
13 周以良.黑龙江树木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4 周以良.中国东北草场的研究.植物研究,1987,7(3):139~158。
15 周以良,乌弘奇,陈涛.中国东北落叶松林的特征、更新规律与合理经营.植物研究,1988,8(1):127~146。
16 Chou Y L.Recovery of Forest Vegetation after Fire in the Great Khingan Mt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ervation Phytoecology.China:Published by Bot.Soc.,1989,11~17。
17 周以良,周瑞昌.鹿蹄草科.见:中国植物志(56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7~216。
18 周以良.中国的森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9 周以良.天然次生柞木林凋落物及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18(生态专刊):5~27。
20 周以良.中国大兴安岭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1 周以良,马克平.中国东北林区草场的合理经营与利用.草业科学,1992,9(1):15~19.
22 周以良.中国小兴安岭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3 Chou Y L.Deciduous and Deciduous-Evergreen Forests in Northeastern China.Handbook of Vegetation Science(Vegetation Science in Forestry),1995,12(1):307~316。
24 Chou Y L,WuHG.The Distribu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Larix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The Finish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Papers 567 (Northern Silviculture and Management),1995,139~150。
25 周以良.中国东北植被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6 周以良.黑龙江植物志.北京:(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卷).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1998。
获奖记录
由于周以良教授对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连续八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黑龙江省科技精英,荣获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及全国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13: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