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镇
中国科学院学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
周明镇(1918年11月9日-1996年1月4日),上海人,古脊椎动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18年11月9日,周明镇出生于江苏南汇(今上海)。
194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
1943年—1946年,任重庆大学助教。
1946年—1947年,任台湾地质调查所技士。
1948年,获得美国迈阿密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195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0年,获得美国理海大学博士学位。
1951年—1952年,任山东大学副教授。
1952年—1996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9年—1960年,领导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对内蒙古、陕西、宁夏和甘肃进行科学考察。
1963年—1964年,领导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进行科学考察。
1979年—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
1996年1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一、华南红层及中国古新世哺乳动物群的研究。1960年,周明镇记述了中国第一件古新世原恐角兽化石;1962年,领导和参与了华南红层考察。在广东南雄、安徽潜山等七个盆地中发现了具有亚洲土著特色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属种。
二、中国始新世哺乳动物群的研究。1957年,周明镇率队在河南卢氏进行了一次化石发掘,采集到众多门类的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59年,在内蒙古发掘到大量的始新世化石。
三、中国象化石的研究。1957年—1974年,周明镇系统观察研究了中国各地出土的大量象化石,合作出版了总结性的专著《中国的象化石》,被中国国内外专家作为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
四、中国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的研究。自1953年—1993年的40年中,在四川、新疆、辽宁等地的四个地点找到五块中生代哺乳动物的下颌和牙齿,代表了至少三个大的门类,这些化石均由周明镇研究发表。
五、第四纪,特别与人类共生的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周明镇对中国与人类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专门进行了研究讨论。研究并撰写了与蓝田人下颌共生的陈家窝子动物群和与蓝田人头骨共生的公王岭动物群的论著。
六、中国新生代陆相地层划分框架的建立及洲际对比。周明镇与他人研究建立了中国陆相新生代地层划分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受到国际重视的洲际地层对比意见和建议。
1957年,周明镇与杨钟健裴文中等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截至1996年1月,周明镇共发表学术论著190余篇(部),主持编译论著4部,其代表论著有《我国的古动物》《动物的发展与人类的起源》《脊椎动物进化史》等。
人才培养
周明镇经常把自己已有构想或腹稿交给学生去做。对学生的论著严格要求。重视基础教育,进所的大学生,他要求去补学地学或生物学的基础课程。具备阅读国外文献的能力是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他注意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除组织英语进修班外,他还为学生开过法语课。改革开放后,周明镇推荐学生赴国外大学攻读学位,以期缩小差距。
周明镇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期间,为地层古生物专业高年级学生讲授《古脊椎动物学讲义》课程。
截至1996年1月,周明镇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大部分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有的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夔、王元青王原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周明镇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周翰澜是数学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北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任教;母亲张瑾如是知书识礼且具有时代意识的新女性。周明镇自幼就受到良好的现代科学文化的熏陶。
周明镇的妻子是柴梅尘,两人育有三个儿子,次子的名字是周西芹,三子的名字是周西莓。
人物评价
“周明镇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体系的缔造者。”(科学网评)
“周明镇是中国恐龙研究之父。”(山大视点评)
“他(周明镇)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人民网评)
人物纪念
2002年,朱敏赵文金、贾连涛等在宁夏青铜峡发现了一种3.7亿年前的大型肉鳍鱼类化石,他们将这条古鱼命名为“周氏鸿鱼(Hongyu chowi)”,种名纪念周明镇。
参考资料
周明镇.山东大学.
周明镇.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8 21: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