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矩
中国古代水利专家
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泰和南岗周氏始祖,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进士,官至西台监察御史,中国古代水利名家。
人物经历
周矩生活在五代十国我国历史上社会非常动乱的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改朝换代频繁,安居乐业艰难,尤其作为大都市的金陵,更是动荡不安。为避唐末之乱,于天成末年(930年),周矩携全家老少,跟随在吉州任刺史的女婿杨大中从南京迁徙到泰和县万岁乡(宋改信实乡,现为螺溪镇)这一比较安定的乡村定居。他买了几亩田土,期望过上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可他寓居农村,更能体察基层民众的劳作和生活,当看到当地民众比较贫穷,甚至衣食无着时,忧国爱民之心使他坐不住了。他要弄清缘由,问个究竟,为民解难。某年初夏的一天,他见几个光着被太阳晒得黝黑膀子的老农在树下乘凉,便走过去攀谈起来。他问:“老伯,这里土地肥沃,人也勤快,可为何绝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住茅房,生活如此清苦?”老农回答说:“先生,你不知道呀,当地水利条件差,水源缺乏,种田全靠天吃饭,遇到旱年颗粒无收,丰年也因缺水一年只能种一季,且旱年多于丰年,虽沃野千亩又有何用?看来又是旱年哟。”“你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吗?”“我们年年烧香拜佛,扛菩萨做法事,但无济于事呀!只怨我们命苦,出生在这个鬼地方。”另一面黄肌瘦的老农无可奈何地说。“哪为何不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我们应当相信科学。”老农回答说,“我们历来靠老天爷帮忙,何况没钱难办事,又无人组织,如何修水利?许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如今万岁乡是百业凋零。”一席话说得周矩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接连几日他都深入田间地头作认真的调查研究,盘算着兴修水利造福乡民之事。但需要一大笔钱,并且兴修水利费时费事。思量再三,他决定独家承担这一造福民众之事。当他将想法同家人一说,立即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虽说家里有些积蓄,算是大户,但一家人日后过日子要开销,还不如到县城去开店做生意,怎会做赔本的买卖。周矩是一个有主见敢作为的人。他最终说服家人,毅然开始兴修水利这一义举。
此后,周矩不顾风吹日晒雨淋,考察水源和地理环境,足迹踏遍了螺溪、禾市、桥头等乡、镇的山山水水,经过考证,决定采取筑陂引水的方式,将氵邕水引来灌溉。公元937年冬,经慎密选址,精心筹措,独家出资,在氵邕水上游的槎滩村畔,以木桩、竹筱压为大陂,长一百余丈,横遇江水,开洪旁注,创筑槎滩陂;并在其下七里许筑减水小陂碉石陂,储蓄水道,使无泛滥;开渠三十六条,灌溉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农田六百顷(合9000亩)。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沟渠流入干旱的稻田时,乡民们高兴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而使易旱之地旱涝保收,皆成丰收良田。又购置山参口山和城陂筱山,将每年山上的收入供维修陂渠之用,使筑陂不侵用他人之财物,修渠不花费别人之钱粮。并规定,陂为二乡九都灌溉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他这一创举,惠及千万农民,使他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主要成就
槎滩陂历经一千余年,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维修,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解放后,泰和县政府又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扩修,至使这一古陂灌溉面积达6万亩,仍发挥着效能。
为开发民智,倡导科学,周矩在乡间还创办义学,教书育人,开启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之大门。
周矩凿山筑陂、疏山导流、挖渠引水、造福人民,使旱灾频繁的高行、信实两乡,变成了吉泰盆地鱼米之乡,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不但乡民称颂,且得到皇帝的嘉擢,南唐元宗保大甲辰(944年)春,被晋封为金陵西台监察御史。
他在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槎滩陂(含周矩墓)于2006年12月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03 18:3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