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
周福霖,1939年06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主任,广东省/广州市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39年6月12日(农历),周福霖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高中就读于聿怀中学。
1958年09月至1963年07月,就读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63年08月至1981年08月,在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工作。
1981年09月至1983年12月,就读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土木系机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4年01月至1986年07月,担任中国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管全院土建设计与研究工作。
1984年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08月至2000年06月,担任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副院长、系主任。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09月,领衔申报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2008年0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69岁的周福霖亲赴灾区进行考察和援建。
2010年12月,出任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2011年09月,当选为国际减震控制学会理事会主席;10月,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家组组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周福霖主持建成中国首幢橡胶支座隔震住宅楼,地震安全性提高4-8倍,还能保护室内设备仪器正常运行,可成为大地震中的“安全岛”,并成功经受地震考验,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隔减震技术已在中国推广应用,已建成近万幢房屋,包括住宅、学校和医院,也应用于桥梁、隧道、铁路、工业设备、核电站、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农村民房和旧房屋加固等,使中国地震区的防震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单一采用传统抗震技术改变为可采用更安全有效和经济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开辟了中国防震减灾新途径。主编中国隔震设计规范,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使中国在隔震减震控制领域,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并步入世界前沿水平。
1993年,周福霖设计建成中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建成中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
截至2016年6月,周福霖出版专著《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等四部,发表论文百多篇。
周福霖主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隔震国际学术会议(1994年5月)及中-美国际隔震减震控制学术会议(1999年5月),并担任会议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
截至2018年5月,周福霖主持过中国国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科技合作项目、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11项。
截至2016年6月,周福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多个奖项。
人才培养
2012年6月9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的“千师万苗工程——周福霖院士学术团队选苗”活动复选面试在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举行,20名青少年参加了该活动。
2019年6月18日,周福霖参加广州大学“福霖班”师生见面会,对“福霖班”,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志存高远、找准人生目标,做人做事做学问,鼓励“福霖班”学子们追求学术卓越,在理想、学术、生活上争取做到极致,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周福霖为创立中国“隔震、消能减震和控制理论和技术体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周福霖在从事的工程结构与抗震减震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中,对中国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贡献。(中国文明网评)
近20年来,周福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为创立、完善和发展工程结构减震控制这个崭新的结构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此系统性地研究应用这一新技术,在中国为第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评)
周福霖为中国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贡献。(广州大学评)
人物影响
2016年,广州大学创建“福霖班”,是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以周福霖教授命名。“福霖班”实施完全导师制,由周福霖院士任总班主任和总导师,优秀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参考资料
师资队伍 >> 教师信息 >> 周福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7-03-22
周福霖 人生点滴.中国工程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6 10:1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