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新,1935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核材料、核燃料元件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学科带头人之一。
人物经历
1935年12月29日,周邦新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9年09月至1952年07月,就读于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
1952年09月至1956年07月,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工艺系金相热处理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6年08月至1960年02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5年08月至1966年08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冶金系、纽卡斯尔大学冶金系进修。
1960年02月至1970年0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课题组长。
1970年07月至1998年03月,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室主任、所长、研究员。
1978年10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03月,调入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工作。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周邦新对金属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织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核工程中有关材料方面的不少关键性难题和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组织领导了研究堆用低浓铀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中国国内首批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锆合金及其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邦新主持的中国国内首次低富集度铀“U3Si2—Al弥散板型燃料元件”的研制和生产,解决了低富集度铀的使用问题,满足了反应堆中核燃料由高富集度铀转化成低富集度铀的需求;组建了中国国内唯一的核燃料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
周邦新经常对学生说:“成功就需要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找到了困难,也就可以发现问题,成功也就有了希望。”
周邦新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中,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汇报交流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努力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他坚持一年只招收一至两位博士生,本着招收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的态度,他招收的标准,并不是论文发表量,而是学生是否踏实肯干,基础是否扎实,是否适合这一领域。
1998年周邦新来到上海大学后,花费数年时间组建核材料研究实验室,与材料学院几位教师共同倡议,成立了上海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并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周邦新担任
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委等职务。
人物评价
周邦新自大学毕业以来长期从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中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曾多次主持和参加了高难度科学项目的攻关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大学评)
周邦新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优秀科学家,他扎根科研一辈子,为中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言传身教无保留,为高校提高教学与科研的软硬件水平操劳;他严谨治学心平和,为青年人树立良好的学习楷模。(《上海大学校报》评)
人物影响
2015年9月,周邦新向
上海大学图书馆赠送《中国工程院院士传纪》(共39册丛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