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早春见寄》是
唐代诗人
元稹创作的一首
七言律诗。此诗上半部分写
早春,下半部分写和乐天,表达了元稹与
白居易的真挚情谊。此诗用语明快流畅,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态。
作品原文
和乐天早春见寄①
雨香云澹觉微和②,谁送春声入棹歌③?
萱近北堂穿土早④,柳偏东面受风多⑤。
湖添水色消残雪⑥,江送潮头涌漫波⑦。
同受新年不同赏⑧,无由缩地欲如何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和(hè):乐天:白居易。白居易原唱为《
早春忆微之》: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声早鸡先知夜短,色浓柳最占春多。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可道眼前光景恶,其如难见故人何。
②澹(dàn):淡。微和:微微暖和一些。
③棹(zhào)歌:船歌。
④萱(xuān):萱草,又叫忘忧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北堂,古代居室东房的后部。古代家庭祭祀时,主妇按规定站在北堂,北堂既可树萱,所以后世又称母亲为“萱堂”。穿土早:冒出地面的时间比别处早。
⑤柳:古人差别时,常折柳相送。偏:偏向。
⑥消:消融。
⑦漫波:大波浪。
⑧不同赏:不能同在一起欣赏。
⑨无由:没有办法。缩地:化远为近的法术。传说东汉人
费长房有神术,能使千里地脉缩于眼前。《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白话译文
雨点微香,风丝暗弱,慢慢觉得天气暖和了,是谁把春天的气息汇入划船的歌里呢?
萱草靠近北屋出土就早,柳树在东南方就多受春风吹拂。
湖水解冻,水波流动,残雪消融,江潮涨起,上游涌来如峰浪波。
同过新年但不能同时欣赏这春景,不能缩短你我的距离又能怎么办呢?
创作背景
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给居于越州的元稹寄了一首描写早春的诗,元稹便写下了这首和诗。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作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抒发对白居易的深沉思念之情,表达二人之间的深挚友谊。
首联总写春意渐浓:细雨中飘来花香,春云淡薄,已经逐渐感受到春天温和的气息;春的声音还融入了船工的棹歌。诗人用了欢喜的笔调,且描写细腻准确。初春到来,落下小雨,诗人觉得香,那是泥土的芳香,是春芽的芳香。不知不觉中春的气息浓了,在渔人的棹歌中表现出来了。这一联,有闻的,有看的,有听的,有体察的,十四字写尽人们各种感受。后面这层意思用问句来表述,显得更加空灵而耐人寻思。
颔联写春天的萱草和柳树:种植在北堂边的萱草早已破土发芽,偏于东面的柳树感受风最多。选择能忘忧的萱草,是针对白居易原诗叹老嗟卑的衰颓情绪的,希望他乐观旷达些,忘去忧愁;选择赠别的柳树,是为了加重抒写“受侮不少”(
高士奇辑注《
三体唐诗》卷三)的他与好友的别离之情。
颈联写湖边残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进一步放笔渲染春天的气息。白居易原诗写早春的景象,带有较浓的惨淡色彩,而元稹和诗写仲春的景象,则已显得较为明媚温煦了。
尾联写两人不能共同欣赏新春的景色,又没有缩地之术可以缩短两人间的距离,真是无可奈何。这一神来之笔把元稹对于白居易的思念之深和两人友谊的挚厚抒写得非常充分。
这首诗写初春水景树色,极富生活气息。全诗明快流畅,一扫苦雨冷雪,白发陈病的凄凉景物,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态。
名家点评
明代诗人
俞弁《
逸老堂诗话》:老杜《竹》诗:“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太白《雪》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贺《四月词》云:“依微香雨青氛氲。”元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以世眼论之,则曰:竹、雪、雨何尝有香也?
明末清初诗人
金圣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一,从雨云写一“觉”字,言体中已有早春消息。二,从棹歌写一“谁”字,言耳畔又有早春消息。三、四,从萱柳写一“穿”字、“受”字,言眼前果已尽是早春消息也。看他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真笔墨与元化为徒也。前解写早春,此解写乐天见寄,而欲缩地同赏也。五,言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也。六,言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也。七、八易解。
清代诗人
何焯《唐三体诗评》:涵见寄,蕴藉(“谁送春声”句下)。
清代诗人
宋宗元《
网师园唐诗笺》:新辟(“柳偏东面”句下)。
清代诗人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上半写早春,一是天气,二是人事,三是物情,不但有次序,风流可爱真不减灵和柳色也。下半写和乐天,湖添水色,似可放棹相寻,江送潮头,又难一苇飞渡。离群索居之叹,其谁能已耶?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举明经科,贞元十九年(803年)举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
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