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唐代刘禹锡诗作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与宰相令狐楚唱和的一首七绝诗。大和三年(829)三月,令狐楚由长安赴洛阳,临别作《赴东都别牡丹》,刘禹锡以此诗与之唱和。诗人以牡丹入题,借物抒怀,写别牡丹而实叹别京国,一句“春明门外即天涯”道尽沉浮感慨。
作品原文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①
平章宅②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③非远别,春明门④外即天涯。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此诗作于大和三年(829)三月。《旧唐书·文宗纪上》:“(大和三年三月)幸已朔,以户部尚书令狐楚为东都留守。”
和:即唱和,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
令狐相公:即令狐楚。相公指宰相,令狐楚曾任宰相,故称。令狐楚入相在宪宗元和十四年。
牡丹:是时京师盛行赏牡丹之风俗,“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当时人多以此为诗料。舒元舆《牡丹赋序》(《全唐文》七二七):“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
②平章宅:平章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简称,亦指宰相。《新唐书·百官志一》:“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中唐之后,凡任宰相,均加此衔。
令狐楚宅在唐长安城开化坊。《唐两京城坊考》卷二,长安朱雀街东从北第二坊开化坊有“尚书左仆射令狐楚宅”,注引《酉阳杂俎》:“楚宅在开化坊,牡丹最盛。”
③两京:指当时的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此处因旧习以西京称长安东京称洛阳,合而称两京。
春明门:唐代长安城外郭东面正中的城门。《唐六典》云:“京师东面三门,中曰春明。”亦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二。楚自长安东出赴洛阳,出此门,即离开长安城,故举此为言。
⑤天涯:天边,意极遥远。唐代诗人王建罢官后,卜居长安西南“百里”之遥的原上,曾赋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白话译文
宰相的家中有一栏牡丹花,待到开花时主人却不在家。
不要说什么洛阳不算遥远,出了春明门处处皆是天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三月,作者刘禹锡在长安任集贤殿学士。令狐楚元和十五年被贬衡州,大和二年刚刚被召回京师任户部尚书,不及半年又被调任为东都留守。唐人以京官为重,东都留守实是闲职,远离京国使令狐楚怏怏作《赴东都别牡丹》,刘禹锡亦为其不平而唱和作此诗。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此诗是刘禹锡以牡丹为题的唱和诗作。刘禹锡不是单单描写牡丹的国色,因这种花盛开于京城,故而牡丹也寄托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感慨。
诗作前句与令狐楚唱和,从其诗意点明了临到开放主人却不在的创作背景,平铺直叙不起一字波澜。值得体会的,是诗人借别牡丹写别家别京城的写作手法,以牡丹的鲜明形象寄托了家和京国的含义在其中,字在牡丹而意属别离,使得诗意委婉清新。而紧随话锋突转:“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莫道”两字戳破“两京非远别”之谬,用否定的句式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春明门”则以小处着眼,以出春明门这离京赴东都的必经之门代指离京去国。“即”字是言离京一步便是天涯,情感强烈,笔法夸张。从“一栏花”之小,到“天涯”之大;以“春明门”之近,到“天涯”之远。作者用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句式、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十分精炼的表达了离京的深深感慨。前句委婉清新,后句却尽意抒怀,前后情感强度反差也使诗中情感愈加鲜明,更是将离京之凄楚眷怀诉说的淋漓尽致。全诗借牡丹为题,言在牡丹,韵系离愁,道尽去京国赴天涯的沉浮感慨,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佳作。
刘禹锡唱和之作较令狐楚诗情感更强烈,能言令狐楚所未能言,此宜结合作者生平体会。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连贬远州司马,又受尽谗言所害,一生多数时间都是远离京国的逐放生涯。故而尽管是写令狐楚离京,刘禹锡唱和为友不平,又何尝不是杂糅了刘禹锡对自己坎坷仕途的感慨,此诗非是为一人而不平。
名家点评
宋代诗人谢枋得曰:此诗言人臣不可恃圣眷也。……大臣位尊名盛,朝承恩,暮岭海。祸福不可必,一出东城门,去君侧渐远……宠辱转移,特顷刻间,欲入朝辨明不可得矣。“春明门外即天涯”一句绝妙。(《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卷一)
明代文人周敬曰:平调中转觉警策,含意深远。作诗信不必以险仄为工。(《唐诗先脉会通评林》)
明代诗人敖英、凌云曰:落句遂为千古孤臣去国故实,此即《管子》所谓“君门远于万里重”。(《唐诗绝句类选》)
清代诗词评论家宋长白曰:元微之《西归》诗:“春明门外谁相待,不梦闲人梦酒卮。”元句愤,有仰天笑之态。刘句惨,有眷怀故国之心。(《柳亭诗话》卷十一)
清代诗人黄叔灿曰:此种诗可称大雅。(《唐诗笺注》)
清代文人宋宗元曰:“别”字写得紧。(《网师园唐诗笺》)
清代文人史承豫曰:宾客绝句,风调绵丽,与李尚书的是对手,白太傅远不逮也。(《唐贤小三昧集》)
清代文人宋顾乐曰:从无意味处说出情味,又绝不从题外起意,此等诗真不厌百回读也。(《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清代诗人沈德潜曰:吴梅村《拙政园山茶歌》胎源于此。(《唐诗别裁》卷二〇)
现代学者瞿蜕园曰:禹锡诗末二句尤可玩味,盖兼有“二十三年弃置身”之感耳。(《刘禹锡集笺证》外集 卷三)
当代学者高志忠曰:“春明门外即天涯”,谓日近长安远,出得长安,即远在天涯。(《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卷十三)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祖匈奴族,北魏时入洛阳籍。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也因文名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著作《天论》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在哲学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刘禹锡生于江南,少年时代曾获得灵澈和皎然的指教。入仕后又随杜佑,获其教益与称赞。后与韩愈柳宗元同任朝中御史台,结为挚友。贞元二十一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远州,一直仕途坎坷。大和二年返任京职,但一直未受重用,最终心灰意冷闲居东都。会昌二年秋,刘禹锡病卒,年七十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