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门
唐长安城东郭墙正中偏北处的城门
春明门始建于初,位于唐长安城东郭墙正中偏北处。春明门地靠“南内”兴庆宫,门内春明门街又直通东市、皇城,故被称为唐长安城“东中门”或“东正门”。
唐城名门
唐时许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要经此门入城,这其中就有从日本渡海前来留学求法的空海圆仁法师。此外,进京的官员和入唐使节到尚书省鸿胪寺办事也要过春明门。春明门内东西向的大街即春明门街,是唐长安城主干六街之一。西安地名专家葛慧在《西安地名文化》一书中介绍,春明门内的春明门街长2240米,其南侧有东市,当时湖北、湖南人由商山道进长安城入东市必经春明门,商旅频繁出入使这里显得热闹非凡。
唐长安城的12座外郭城门中,“春明门”听上去不那么霸气威严,反倒给人一种亲切感。“春明”取自何意?据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介绍,唐人常由“东”联想到“春”,时禁苑最东处就有举行迎春大典的“望春宫”,据此推测面东的春明门取意“春光明媚”。网上有一种说法称,春明门是唐代长安城东正门,因而“春明”代指“京城”。对此张永禄教授表示,“春明”在古代属常用词汇,多见于楼阁名、村落名,是否代指京城尚需考证。
地理位置
兴庆宫东南角一街之隔的春明门在唐长安城地图上很好找,可要想知道此门现位于今天何处就不那么容易了。民间有一种说法称春明门址在西安交大北门以东,咸宁西路与兴庆路相交十字西侧。而张永禄则认为,此说法不准确。据1958年的考古报告显示,春明门址应在西距纬什街1320米、东距经五路十字340米之处偏北。记者据此寻访,发现此处大致位于西安理工大学校园附近,但未能找到春明门址。张永禄教授告诉记者,与上世纪50年代考古勘测时相比,这一带地貌变化很大,如今要找到春明门的具体位置需再次勘测,且有一定难度。
那么人们为何会将咸宁西路与兴庆路十字误做春明门址?记者走访发现,原来兴庆宫公园附近不少住户都把兴庆宫公园东南角当成了唐兴庆宫的东南角,再比对唐长安城图后产生差错。据《唐代长安词典》著录,唐兴庆宫遗址的东墙实际上是在今仁厚庄与西安理工大学位置,其南墙在咸宁西路一线附近,据此推测兴庆宫的东南角及春明门应在咸宁西路快接近东二环处。
地铁三号线“咸宁路站”恰位于“咸宁西路与东二环交叉口”,可见此车站十分接近春明门址,所以一些市民提议将“咸宁路站”更名为“春明门站”是有一定依据的。
考古勘测
如今春明门已难觅其踪,那么唐时春明门到底什么样?唐长安城外郭门多为三门洞或五门洞,身为唐长安城的东正门,春明门应该有几个门洞呢?1955年考古学家对春明门进行了勘测,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春明门竟只有一个门洞。据考古报告显示,春明门东西长23.6米,南北宽15米,占地面积仅354平方米,而在外郭门中,俗称“五门”的明德门则有五个门洞,占地约866平方米。
难道堂堂东正门真的“只有一个门洞”?张永禄认为,春明门实为三门洞的可能性更大。据其介绍,唐长安城沿袭隋大兴城建制,除明德门、承天门、丹凤门这几个南正门曾有五个门洞外,其余皆应为三门洞。张永禄还说,勘测结果不是最终结论,比如实为五门洞的丹凤门在勘测时也只发现了三个门洞。
尽管张永禄认为春明门理应有三个门洞,但若说其“只有一个门洞”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据张永禄分析,兴庆宫曾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及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两次扩建,为此将春明门南移,或许正是搬迁致使春明门的门洞由三个减少为一个。
夹城的起点
春明门曾因地靠兴庆宫而尊贵非凡。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大明宫移入兴庆宫居住听政,此宫遂成为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中心。同时,紧邻兴庆宫的春明门及东郭墙也因皇帝的喜好而改建,形成了一种特殊而实用的建筑结构——夹城
据张永禄介绍,当时郭城内侧有顺城街,唐玄宗沿此街在春明门内侧(一说外侧)划地筑墙,其与郭城间就形成了一条夹道,史称“夹城”。这条通道宽约23米,它既是一条供皇帝自己及皇亲国戚通行的“御道”,同时也是一条防止外人窥探的秘道。这条秘道通向哪里?据《唐代长安词典》记载,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兴庆宫旁的东郭墙某侧筑起了一道北通大明宫的夹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又沿此墙筑起了一道夹城南通芙蓉园。张永禄告诉记者,杜牧诗“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描写的就是唐皇自夹城通往芙蓉园游幸的场景。
夹城的南北起点就在紧邻兴庆宫的春明门,可这里平日人来人往,皇帝如何避开人流潜入夹城呢?原来春明门采用了一种类似“立交桥”的叠行结构。皇帝从城门两侧的石铺磴道上下城楼,走南北向,百姓们则钻门洞穿城而过,走东西向,可谓各行其道,互不干涉。
附近建筑
唐时于郭城外设坛祭祀神灵,当时春明门外就有四座祭坛。据《唐代长安词典》记载,春明门外有日坛、帝社坛、青帝坛和九宫贵神坛。
日坛建于隋初,为朝日之坛,坛“高八尺,广四丈”,每年春分祭祀。唐朝文学家陆贽在《东郊朝日赋》中就有关于皇帝祭祀日神“炎精”的详细描述。帝社坛每年正月祭祀“先农”,即神农氏,坛“高五尺,周四十步,一层,四面皆青色”。后来唐玄宗嫌春明门外的帝社坛广场太狭窄,于是把坛挪到了更为开阔的浐河东岸。青帝坛“高八尺,广四丈”,每年立春祭祀神话中五天帝之一同时也是东方之神的“青帝”。九宫贵神坛位于日坛以东,坛高三层,祭祀掌管水旱的神祗。因为水旱四季都有,所以皇帝或宰相时常来此祭祀,祈祷丰收太平。
唐时春明门内的主要建筑除了兴庆宫外,还有一座建于唐穆宗时期的天王阁,属于佛教建筑。此阁后于唐文宗泰和二年(公元828年)迁至大兴善寺
春明门内北侧唐时为隆庆坊。据《西安古城墙》记载,唐初名相马周的宅邸就在此处。马周本是山东人,家贫而好学,唐高祖武德年间,马周客居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马周为常何代笔上疏,文中论及二十余条时事,十分犀利。唐太宗看后觉得不像是常何写的,就召其询问,常何直言为马周代笔,太宗即日又下令召见马周。从此马周深得太宗器重,一路高升,官至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史载马周先是住在宣阳坊,后搬到春明门内隆庆坊。马周只活了47岁,许敬宗的《马周碑》记载其“薨于万年县之隆庆里第”。
春明门内南侧为唐道政坊,时有宝应寺。该寺本是唐代宗时宰相王缙的宅第。据《旧唐书·王缙传》记载,王缙晚年笃信佛教,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舍宅建寺,于是就有了“宝应寺”。据说唐代宗还亲自为该寺题写了匾额。
“防御功能”
春明门见证了唐王朝的繁华,也目睹了它的衰落。张永禄告诉记者,安史之乱中,作为长安城东正门的春明门还起到了特殊的“防御作用”,尽管听上去有些滑稽。据《旧唐书·杨国忠传》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6月9日,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紧携部分家眷仓皇出逃,而一些逃得慢的王公贵族此时仍未离开长安城。这些人怕叛军突然杀进城来自己性命难保,情急之下命内侍太监曹大仙去春明门外击鼓,企图吓退贼兵。为了阻挡叛军进城,太监们还在春明门外堆满蒿草,放了一把大火,一时间“烟火烛天”。
在李唐王朝与安史叛军的角力中,春明门尚能暂阻乌合之众。时至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12月5日,军纪严明的黄巢起义军从霸上向西进军,一举拿下春明门,攻入长安城,此时的春明门连太监擂鼓那么一丁点防御功能都发挥不出了。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叛臣朱全忠逼唐昭宗迁都洛阳,然后拆毁了长安城。同年三月,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改筑新城,春明门从此被弃于城外,历经沧桑,烟消云散。
相关诗词
1. 古 长安 城门名。为城东三门之中门。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莫道两京非远别, 春明门 外即天涯。”《新唐书·逆臣传·黄巢》:“﹝ 黄巢 ﹞陷京师,入自 春明门 。”
2. 借指京城。
李东阳 《木斋先生将登舟以诗见寄次韵》之二:“极目 春明门 外路,扁舟明日定天津。” 清 钱谦益 《戊辰七月奉召赴阙车中言怀》诗之十:“ 春明门 外人来往,《秋水》篇中意有无。”
参考资料
春明门.西安新闻网.2013\u5e746\u670823\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30 13:50
目录
概述
唐城名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