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平城故址原为咸平镇,在乐陵市城区西南五十里
郑店镇旧乐陵村,址长、宽皆五百米。唐、宋时,乐陵县城在故黄河(
鬲津河)南岸,宋
熙宁二年(1069年)河决,仓卒迁此,草草创城。城辟三门而无南门,原城墙内至今存一高丘,是南宋副相
吕颐浩读书处“萃贤亭”遗址。
咸平城故址位于乐陵市郑店镇旧乐陵村,是宋金元时期的乐陵县治所在地,称作咸平城,又因建于宋代,也称宋乐陵城。据
《宋会要辑稿》记载,“
沧州乐陵县咸平镇:咸平六年(1003年)改崔村为咸平镇,熙宁二年(1069年)废”。当时的崔村地处要道,商业繁荣、人口集聚,是乐陵重要的税赋来源之地,故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直取大宋年号“咸平”之美意,设咸平镇。60多年后,到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乐陵县城(唐乐陵城)由县之北境
鬲津河(今
漳卫新河)南岸一带迁治至咸平镇,随即废镇设县,即宋乐陵城,又称咸平城。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乐陵县治迁入今乐陵市城区后,咸平城才被革省降而为村,并保留“乐陵”之称呼,于村名前加一“旧”字以示区别与纪念。据清代《乐陵县志》记载,咸平城内旧有萃贤亭遗址,传为吕颐浩年少时读书之处,“登第之后,扁(匾)其亭曰萃贤”。清乾隆年间,乐陵举人张镠曾作《吕相·萃贤亭》一诗,追记吕颐浩的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