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拼音:āi ér bù shāng)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八佾》。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哀而不伤”。
成语典故
《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
《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歌,地区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湖北省江汉流域。《诗经》中的篇名大多数是从每首诗的第一句中选用两个字而成,因此《
关雎》以首章首句“关关雎鸠”的“关雎”名篇。诗中歌唱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劳动少女的爱慕和追求。
《
关雎》全诗共分5章,每章4句。首章以河洲之上雎鸠和鸣的声音开篇,引出男子的爱情。相传雎鸠这种水鸟(即鱼鹰)雌雄情意专一,如果一只死了,另一只也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也许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散步在河边的男子,看到一位正忙着采摘荇菜(一种水草可食)的姑娘,一见钟情。听着雎鸠和谐的歌唱,他觉得她正是自己的理想匹配。以这种深深的爱慕之情为基调,极力敷衍出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求而得之的快乐。第二三两章,抒发相思而无由相见的焦虑心情。看着她忽左忽右采摘荇菜的身影,可就是无法去接近她,连做梦都把她想。一味地单相思,使他辗转反侧,卧不安席,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从“求之不得”的烦恼到求之已得的快乐,是四五两章所咏唱的内容。执着的爱心给这位痴情男子壮了胆,他弹着和谐的琴瑟去向她求爱;娶她时钟鼓奏乐,使她快乐。
诗中“窈窕淑女”、“优哉悠哉”、“辗转反侧”等词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孔子评价这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快乐但不放荡,忧愁但没有悲伤(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认为具有格调含蓄而不淫放的中和之美,这种格调正合乎孔子处事适中、无过与不及的“中庸”之道。
成语寓意
《中庸》所谓:“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合乎道德的节制,叫做和。中是天下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规律。”孔子所评价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关雎》在情绪表现上的合乎道德节制,不直露、不放纵,温婉、含蓄、雅致,因而更具有一种艺术和道德的美感。
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表达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哀而不伤”包含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爱护,他期望人的生活与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是一种境界,是种得有所然,失所以然的态度;是种处于恰到好处的状态;是种对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我还是我的认识。
成语运用
“哀而不伤”指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或行为有节制,不太过分。也形容诗歌、音乐等表现的伤感情调适度。复杂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分句。
宋·
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前集·东坡一》:“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
元·郑德辉《绉梅香》四折:“休动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他做什么。”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爵与王惠哭做了一团,四个妇人也陪出了哀而不伤的眼泪。”
清·
翟灏《通俗编·识馀》:“俚语有习而不察者,如事无过分,曰哀而不伤。”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二:“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
老舍《四世同堂》四三:“她喜欢打扮,愿意有男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哀而不伤的,青春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