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
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
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
人民艺术家”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其父舒永寿是旗人社会底层的一名护军,老舍不到两岁时,他便牺牲于八国联军攻城巷战中。老舍其母舒马氏为人帮佣,浆洗度日,老舍的童年便是在苦难和贫穷中度过的。
在宗月大师刘寿绵的资助和帮助下,6岁的老舍进入了一所改良私塾学习,初步展露了学习和写作方面的才能。老舍先后就读于京师第十三高等小学、京师第三中学,并于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
1918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其间“五四”运动爆发,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还强化了知识分子的反帝情绪和爱国感情,一定程度上为老舍日后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创造了条件。1920年,老舍上任郊外北区劝学员。
留洋时期
1921年初,老舍在《海外新生》杂志上发表了新诗和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她的失败》。次年,老舍大病了一场,在西山卧佛寺静养归来后,他遇到了从英国伦敦大学神学院毕业归国的宝广林。受他影响,老舍在瓦缸市教堂正式加入基督教。
同年9月,老舍辞去劝学员一职,不久后到天津南开中学任教。次年,老舍在《南开季刊》发表短篇小说《小铃儿》,宣扬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在此期间他还热心于社会服务工作,并先后做过北京教育会文书、兼职教员、服务团干事等工作。
1924年,经易文思举荐,老舍去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讲师。思乡之情、好友许地山的鼓励、爱国主义感情的激发等都促使老舍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任教期间,老舍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在文坛引起不小反响。
1929年,老舍离开伦敦并在新加坡生活,并在华侨学校担任教师。同年夏天,老舍开始创作《小坡的生日》并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发表,陆续完成了四万余字。次年,因任职期已满,老舍遂登船归国去到上海,并于时任《小说月报》编辑郑振铎的家中小住,完成了《小坡的生日》最后两万字的创作。
文笔成熟
1930年7月,受齐鲁大学的聘请,老舍赴济南担任文学院教授,并于同年被聘为《齐大月刊》编辑。次年创作长篇小说《大明湖》(因原作被毁,老舍后来将其中一部分改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月牙儿》)。不久后,老舍与胡絜青结婚。1934年,老舍辞去齐鲁大学教职,到山东大学担任讲师。
1930年至1936年任教期间,老舍的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大明湖》之后,老舍又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并出版了《赶集》《樱海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老舍幽默诗文集》。此外,老舍还和王余杞等12位作家在《青岛民报》上开设副刊《避暑录话》,对帝国主义和国名党当权表达控诉。这是老舍创作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潮。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同家人生活在青岛市,专门从事写作。同年9月,老舍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小说《骆驼祥子》,标志着他职业作家生涯的开端。这个时期老舍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文博士》,短篇小说集《蛤藻集》,此外还有理论性较强的杂文《谈幽默》《景物的描写》《事实的运用》《人物的描写》等等。
战时写作
1937年,老舍于8月13日举家迁至济南,担任齐鲁大学文学院系主任。但不久后,日军轰炸波及济南。迫于局势,老舍告别妻儿,独自南下,开始了长达8年的流亡生活。
几日后,老舍到达武汉。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老舍与其他爱国作家一起筹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接待文艺界人士,完成抗战相关作品的约稿。1938年3月27日,“文协”正式成立,老舍当选第一届理事,不久后当选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创立会刊《抗战文艺》,并主持“文协”的各项工作,直至抗战胜利。
1938年,老舍到达重庆,代表“文协”起草《致〈中央日报〉公开信》,抨击梁实秋的“文艺与抗战无关”论。次年,日军轰炸重庆,结合当时宣传需要,老舍带领北路慰问团前往西北战区进行慰问,途径18500里,历时近半年。1941年,老舍还前往昆明对“文协”云南分会进行考察和指导,并在西南联大进行了4次总题为《抗战以来文艺发展的情形》的演讲。
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老舍辗转多地,一边参与支援抗战的舆论活动,一边操持文协举办文艺活动,一边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8年间,老舍创作了大量与抗战题材相关的文艺作品,如小说《兄妹从军》《火葬》《惶惑》(《四世同堂》第一部)等,政论《是的,抗到底》《写家们联合起来》等,鼓词《张忠定计》《游击战》《狮子运动》等,杂文《抗战与教育》《有仇必报》,戏剧《烈妇殉国》《王家镇》等,话剧《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等。
创作巅峰
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卿邀约,老舍同曹禺一起离开重庆去到美国进行讲学。同年11月,老舍在战时创作的《偷生》(《四世同堂》第二部)完成连载并出版。在美交流期间,老舍经历放在了小说写作与文学翻译上。他完成了《饥荒》(《四世同堂》第三部)和《鼓书艺人》的创作,同时对《饥荒》进行了节译,名为《黄色风暴》,并在美国出版。
1949年,老舍接受了冯乃超和夏衍的回国邀请信,从美国经客船抵达天津。同年12月,老舍回到北京,并于次年2月被增补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前身即为战时“文协”,沿用“文协”简称)的全国委员会委员。不久后老舍与家人团聚,定居在了北京市东城区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长达16年。5月,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文联”)成立,老舍出任主席,并连任三届,直至逝世。
老舍在新时代也未停止创作,1950年8月老舍发表话剧《赛珍珠》,紧接着又在9月发表话剧《龙须沟》。凭借《龙须沟》,老舍于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赋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老舍作为“文联”主席,又身兼数职,他跟上祖国建设步伐,同时又深入民间,并将这两种特质投射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从体裁上,他的创作涉及等小说、散文、话剧、曲艺、相声等多种表现形式。从题材上,他响应国家建设,如为配合“”三反“五反”运动, 他创作了话剧《春华秋实》;为响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号召,他创作了话剧《茶馆》;他的文艺理论的探索,催生出了《怎样写通俗文艺》《民间文艺的语言》《人物、语言及其他》等作品。据统计,老舍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近30部戏剧、200多首新诗和格律诗、一步长篇实纪小说,大量杂文等,这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潮期。
老舍之死
60年代前中期,老舍逐渐停笔,只发表过一些小短文,以及筹备中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在1966年8月23日,红卫兵以“扫四旧”为名在国子监焚烧戏装,老舍等文艺工作者在当天下午被押往孔庙实施批斗,直至次日凌晨才被接回家中。25日清晨,老舍的尸体在太平湖边被发现,后确定为老舍投湖自尽。1978年6月3日,北京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邓小平为其送上花圈。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1930年,
胡絜青正在
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
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且著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胡絜青见面。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
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
舒乙出生。1937年,在山东产下第三个孩子,取名
舒雨。1945年,幼女
舒立出生。
人物趣事
抗战期间,
北新书局出版的《
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作家
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末代皇帝
溥仪修改他的自传《
我的前半生》。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大雨洗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诗中提到的大雨即
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
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高长虹是现代名人。
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即
谢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
成舍我曾任重庆《
新蜀报》总编辑。
碧野是当代作家。
林风眠是画家。
1933年秋,
周铭洗任青岛圣功中学校长后,有事要去济南,因人生地不熟,
许地山便打电报给在
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请求迎接。据老舍《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写到周铭洗。“你记得给我打电报,叫我到济南车站去接周校长吗?多么有趣的电报啊!知道我不认识她,所以你教她穿了黑色旗袍,而电文是:‘×日×时到站接黑衫女!’当我和妻接到黑衫女的时候,我们都笑得闭不上口啊”。就这样,由于许地山的关系,
周铭洗与老舍及其夫人
胡絜青相识于济南,后来成为终身挚友。
个人作品
小说合集
仅收录发行单行本的篇目
以上资料整理自
文艺合集
仅收录老舍在世时发行单行本的集子
以上资料整理
诗歌作品
旧体诗约300首,12万字左右。
新诗三首,皆为长诗,信息如下:
以上资料整理自
曲艺作品
通过搜集整理,细分有话剧27部、京剧7部、歌剧5部、地方戏剧2部、英译中话剧1部、电影剧本1部、鼓词15篇、相声31段、快板12段、太平鼓词4段、山东快书1段、合作撰写的单弦牌子曲1篇、唱词7篇。
以上整理自
未成合集,散落发表的作品收集如下: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控诉搂包的》《大鼓书词》《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
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陪都赞》《青年》《青年突击队员》《清明》《日本撤兵了》《扫荡五气》《山高挡不住太阳》《神仙辞职》《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饼》《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1》《祝贺儿童节2》《作诗》。
书法作品
现今流传的老舍书法作品不多,可以于北京
老舍纪念馆参看鉴赏。
出版图书
作品风格
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
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1960年是义和团起义的六十周年,于是写出了话剧《
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
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
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
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老舍先生更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
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
庞太监与
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
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老舍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驭北京口语的能力。
文学思想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
苏汶和
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进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老舍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文学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同时受到英国文学的启发,追求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体的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文学相通的,同时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响后在创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这基础上老舍也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但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为描述对象,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人道主义的善恶观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为尺度,而进行文学描述的,而后期老舍在抗战时期则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抗战的文艺作品。
人物影响
文艺影响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
罗常培、
吕叔湘、
吴晓铃等学者会同
孙玉奎、
刘德智、
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
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在创作题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艺影响,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以及《
我这一辈子》和《
月牙儿》《
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
因此,可以说老舍是“
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的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同时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都是现如今挖掘和开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在批判国民性的道路上,老舍也有自己的开拓,比起鲁迅对国民心理机制的发掘,老舍对中国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及描写不免失至肤浅,但也有鲁迅所不及之处显示出老舍自己的特点——既有原有的纯中国环境中中国人的缺点,也有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心理和行为的病态和适当,后者是老舍独有的开拓,这种方式在以后批判中也是鲜见的,这种批判因此也构成和补充了一部完整的现代国民性批判史,对后来的批判具有借鉴意义。
政治影响
老舍和
郭沫若等人组织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人物评价
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舍予是尽了他的责任的,要他卖力的时候他卖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时候他委曲求全……特别是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种努力,就我目接过的若干事实说,只有暗暗叹服包在谦和的言行里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怀。”
老舍之子
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
沈从文与老舍。”
樊骏评价幽默之于老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人物纪念
后世纪念
1978年6月3日,北京市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邓小平特意送了花圈。
纪念故居
老舍故居共有3处,分别位于北京、重庆、山东。
北京故居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该故居是老舍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20余部剧作。
该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国捐献了部分老舍的字画、古董,同年有偿捐献了老舍故居予国家,第二年在国务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
老舍纪念馆。
重庆故居
位于重庆天生新村63号,1943年刚动完盲肠手术的老舍与一家人开始在此定居,老舍在此完成了《火葬》《惶惑》和《饥荒》等长篇小说。八年抗战老舍几乎全是在重庆的这所房子里。2012年,该故居正式更名为“
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
山东故居
山东济南故居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南新街54号(今南新街58号),是济南最著名的老舍故居,其间生下了大女儿
舒济。在这间小屋里,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
离婚》《
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
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
山东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黄县路12号,2010年改建为“骆驼祥子博物馆”,1936-1937年间,老舍在此居住,并在此完成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一炮”——《
骆驼祥子》。
文学奖项
为纪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励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于1999年创立了
老舍文学奖,该奖项主要奖励北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和发表的优秀作品,每两至三年评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