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退化
在栽培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优良性状,并能遗传给下代的现象
品种退化作物品种在栽培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优良性状,并能遗传给下代的现象。如表现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抗性减弱等。主要由于不适宜的栽培条件,选择力一法,天然杂交及突变等原因所致。
两种论说
农作物品种退化,是种子工作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于品种退化,曾有两种论说:
第一种论说
认为品种退化是生活力逐渐衰退的结果。是矛盾趋于减小的原因,因此,主张用人工铺助授粉,异地换种等方法,来提高种子生活力。达到防止品种退化的目的
第二种论说
认为品种退化是品种对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是有生命的品种的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人类可以延缓品种退化过程。延长品种利用时间。主要加强人工选择,搞好良繁体系,改善栽培条件,做好品种管理工作。
退化机理
品种退化具体表现
品种退化具体表现为: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成熟期改变,生活力降低,抗病性和其他抗逆性减弱,性状不整齐,丧失原有品种的典型形态特征等。
品种退化机理
对品种退化的研究,根据报道,多数是对品种的形态特征和多种经济性状退化的研究,对品种退化的机理研究甚少。据朱绍琳、黄骏麒对陆地棉退化的研究认为:“变异是退化的前提”,“有了变异、才有可能发生退化”。“变异大的性状,也较容易退化”。新品种推广后,在遗传组成上,是建立了新的遗传平衡,并保持稳定。当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或管理不当的情况下.由于突变、迁移和遗传漂移等因素,使新品种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遗传平衡受到破坏,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使种性改变,趋向变劣,失去品种典型性,表现退化。
由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多数突变率是极低的,因此在严格的人工选择条件下,可以达到防杂的效果的。或在良种繁育中,由于不正确的选择,和选择标准的差异,也会改变基因频率的。迁移是指个体迁移,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代迁人就可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为△Q=M(Qm-Qo)。即迁入个体后,群体基因频率的变化率,等于迁移个体数与迁人个体的基因频率和本群体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的乘积。因此,迁人个体数愈多,基因频率差异愈大,所引起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愈大.这就是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是加速品种退化的道理所在。这就是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作物,较自花授粉作物容易引起退化的原因所在。
不良的环境条件,有时也会直接引起品种退化。例如高温会使马铃薯块茎退化。据研究,严重降低生活力的种子,特别降到50%时,存活种子出现的突变率为最高。这样的种子,其后代不易“保纯”,容易退化。本省麦收普遍遭雨,严重影响小麦生活力,对一些属原种级但生活力极低的种子,必须审慎对待,不轻易出售作种子,以免后患。
退化原因
品种退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良种繁育制度,包括人为的管理不当和生物本身的自然变异。
1、机械混杂在种子收获、清选、晾晒、储藏、包装或运输各环节中,由于工作上的操作不严,使一品种内混进异品种或异种的种子,造成机械混杂。机械混杂如不及时清除,会导致生物学混杂。
2、生物学混杂主要是由于在良种繁育过程中隔离不严格而发生的不同亚种、变种、品种或类型之间的天然杂交造成的。异花授粉作物最容易发生这种混杂,而且混杂程度发生很快。
防止措施
引起种子生活力衰退的内、外因素。错综复杂。因此,提高种子生活力的措施,也应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是提高种子收获质量。发达国家,很重视种子收获质量。收获质量差的种子,往往存在种子生活力的“先天不足”。也较难贮藏。其次是提高种子贮藏期间管理水平,影响种子生活力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温度。最安全的低温是一5℃到一10 0C e油料作物种子,储藏在无氧条件下,较空气中更不易老化。过分干燥的种子,由于破坏膜结构,而丧失生活力。有学者认为,植物生长激素,能保持细胞质膜的完整及其选择透性。2.4一D象生长激素一样,对膜的结构(如线粒体)有形成和生长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4 16:43
目录
概述
两种论说
退化机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