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清真寺是哈尔滨的清真古寺之一,该寺始建于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称哈尔滨清真东寺,旧称滨江清真寺。哈尔滨清真寺总面积为0.016平方公里,是东北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庙。
历史沿革
初建
哈尔滨市清真寺原分东寺、西寺和女寺。该寺始建于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称哈尔滨清真东寺,旧称滨江清真寺,为民房五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关内许多回族纷纷前往哈尔滨谋取生路,且大多集中在傅家店(现道外区),后由回族丁永全倡议,通过牛会,每头牛成交后提2角钱,作为建寺公积金,共和香折合永恒官帖毛钱3000帛,在南十二道街购买5间草房为清真寺,后聘请张二阿訇为第一任教长。此后清真寺不断扩建,1931年后,白羽生阿訇继任清真东寺教长,在马松亭大阿訇的倡议和支持下,白羽生教长四处募集资金,兴建了现哈尔滨清真寺礼拜殿。
修缮重建
1904年改建,1935年在众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议和捐助下再次扩建。
1958年,东寺与西寺、女寺合并,开放东寺,称哈尔滨市清真寺。
1979年,由政府拨款修复了清真寺。
规模建制
哈尔滨市清真寺原分东寺、西寺和女寺。东寺建于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为5间民房,20世纪30年代重建,为阿拉伯式典型建筑。阿拉伯式建筑普遍采用券拱结构,贴彩色陶板或琉璃面砖做外装饰。阿拉伯建筑在中世纪就达到辉煌时期。
哈尔滨清真寺扩建改造工程是在清真寺南北两侧临十二道街新建两座附屋用房建设面积440平方米,并对清真寺主殿进行维修和装饰,广场建设是以清真寺为依托,建设占地1.8公顷供市民休闲、教民集会活动的休闲绿化广场,新增绿色3000余平方米,配套设施建设是在广场靠近育民街一侧建设7500平方米的商服中心。
建筑特点
风格特点
哈尔滨清真寺的内装修朴实,为适应做礼拜之用,多采用梁柱结构造成宽广的室内空间,木柱少有方、圆形而多呈多面形,其中以八角柱居多。清真寺的窗户装饰也独具特色,无论是尖券窗还是长方形窗,面积都比较大,而且都朝向清真寺内院,窗户上布满花格用细细的棂条组成各种几何纹样。清真寺各部位装饰的色彩多比较清丽。
主要建筑
哈尔滨清真寺是东北最大的伊斯兰清真寺庙,是全国1500座清真寺中唯一的一座阿拉伯式建筑,主殿高13米,可容纳500~600人,后窑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称望月楼),每逢斋月和
开斋节前夕,可以从旋转式阶梯攀登上去仰望新月。尖塔上有电灯装置的用
有机玻璃装饰的透明“月牙”,为开斋时间信号。
后窑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称望月楼),每逢斋月和开斋节前夕,可以从旋转式阶梯攀登上去仰望新月。尖塔上有电灯装置的用有机玻璃装饰的透明“月牙”,为开斋时间信号。 寺内有2个敏拜尔(象征性的讲坛)。中间弧形的圆门周围镶着若干红绿黄色的电灯,装饰着礼拜殿,并照耀着圆拱门的《古兰经》金字经文。清真寺的配套设施和宣礼塔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和沙特麦地那大寺的宣礼塔设计而成。塔高50米,塔分五层,各有走台。
望月楼和每个穹顶的顶端都高耸着一弯新月,是依斯兰风格建筑,其中大殿面积为426平方米,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每年清真寺都接待从
巴拿马、
苏丹、
马来西亚、土尔其及
西亚地区待十几个阿拉伯国家的300多
穆斯林国际友人,接待国内穆斯林朋友每年多达10万人,该寺作为省会的清真大寺是哈市广大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在
开斋节、
宰牲节、
圣纪节三大节日,有2万余人在此举行活动。1998年哈尔滨清真东寺被评为为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
寺内有2个敏拜尔(象征性的讲坛)。中间弧形的圆门周围镶着若干红绿黄色的电灯,装饰着礼拜殿,并照耀着圆拱门的《古兰经》金字经文。?清真寺的配套设施和宣礼塔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麦加和沙特
麦地那大寺的宣礼塔设计而成。塔高50米,塔分五层,各有走台。白天双塔耸立云霄,庄严神圣,夜晚在灯光的辉映下,灯与塔浑然一体,如同沙特的第二大寺麦地那圣寺一般。
地理交通
开放时间:广场全天对外开放,内部暂不对外开放。
交通指引:乘坐7、28、64、76、202路公交车在公交玛克威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