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堡
横山区响水镇的城堡
位于今横山区响水镇所在地,西距县城96里。明正统2年(1437)始筑,后属绥德卫。成化2年(1466)移建黑河山并更名夷堡。成化7年该堡因泉水干涸,不利屯守,于是又迁回原址,仍称响水堡。与归德堡距40里。
发展历程
榆林自古便是边关要地,从战国开始到秦、隋和明一直在修筑长城,现在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明长城遗址。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于明成化十年,即公元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率4万军士,在原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筑起了东起府谷黄甫川,西至定边盐场堡的延绥镇长城,全长有880多公里,横穿现在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沿线筑有40座城堡,93个墩台,890个崖寨。 响水堡就是其中的一座军事城堡,位于今横山区响水镇所在地,座落在无定河边的山坡之上。是横山的五大古堡之一,其余四堡为波罗、怀远、威武、清平。西距县城96里。明正统2年(1437)始筑,后属绥德卫。成化2年(1466)移建黑河山并更名夷堡。成化7年该堡因泉水干涸,不利屯守,于是又迁回原址,仍称响水堡。
如今的响水堡虽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军事意义,逐渐破败,残垣断壁之间仍然能发现一些以前的繁华细节,雕梁画栋犹应在,只是朱颜改,城廓分明,院落有致,庙宇森立,站在响水堡,遥望无定河川,一片沧海桑田。
从明正统初年建立时起,响水堡已经在无定河畔矗立了五百余年。五百年的沧桑变迁,气势恢弘的古堡已变得满目疮痍,喧嚣繁华的街道也已经沉寂多时,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只能从记忆里去寻找天生桥下水响如雷的场景……
先有高圪坨 后有响水堡
《延绥镇志》记载:“响水堡,汉圁(无定河)阴地。明正统初巡抚郭□置,八年(1443)(尚书王复)移守平彝堡。九年余子俊撤平彝堡,仍守响水……”
84岁的曹思振老人告诉记者:“平彝堡位于响水堡以西40里的黑河山。黑河山上原有一眼泉水,是戍边将士唯一的水源地。但平彝堡位于无定河北岸,无险可守,加之后来泉水干涸,余子俊无奈之下只得将堡子迁回响水。”关于这次移城,响水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戍边将士确定将平彝堡建在黑河山后,就开始忙着划定线路。但他们刚将确定方位的木牌钉好,翌日却发现木牌不见了踪迹,如此反复几次,大家都很纳闷。一天晚上,一名小卒无意间看到两只狐狸叼起木牌向东跑去。小卒赶紧报告,天明时分,大家在今日的响水堡发现了此前丢失的木牌,而这些木牌正好形成了一座城的轮廓。大家顿时醒悟过来,这是狐仙点化,要将士们在此修建城堡。
“听老辈人讲,早在响水堡建立之前,高圪坨高氏家族便已在响水居住,因此在响水当地便有了‘现有高圪坨,后有响水堡’的说法。”家住响水堡高圪坨的高兴和老人说道。
余子俊主持修建的响水堡,东、北两面临无定河,城墙依山势蜿蜒而行,周长约1700米。因为是依山而建,响水堡整体形状并不规则。堡城设有四座城门,即东门、南门、小西门、西门,并建有瓮城,城内还设有楼铺八座。万历六年(1578),驻军还对响水堡进行增修,以青砖、石块包砌城墙、垛口。
作为横山区境内建筑时间最早的军堡,有明一代响水堡曾经历了多次蒙古军队的侵扰。《横山县志》记载,从成化七年(1471)到万历四十年(1612),蒙古部落首领阿罗出、吉囊、猛克什力等曾数次掳掠响水,单是万历四十年的一次,守将张承荫就率军在响水斩首700级。
著名地点
天生桥水响 豆井水清灵
《榆林府志》中记载的“怀远(横山区旧称)八景”中,有一处名为“响水天桥”,指的就是响水堡以东1.5公里的天生桥。
过去的无定河河床宽近百米,石崖高约数丈,河中乱石遍布,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横渡。当地人传说成化年间,堡内的一位僧人四处募化,请来石匠在河床中的巨石上凿开三洞,建城一桥。85岁的曹思纯告诉记者,他曾听老人讲,修建桥梁时单是工匠吃的盐就有三担六。
因为此桥系穿凿河中巨石而建,浑然天成,因此当地便有“三分天意,七分人为”的说法,此桥也因此得名“天生桥”或“自生桥”。行人往来,远远望去好像行走在河中的鳌背之上。无定河水流湍急,伏流于天生桥下,其怒涛奔腾,浪花四溅,声传数里,远闻其声仿若雷鸣,这倒也映衬了“响水”之名。
天生桥建成后,成为了无定河南岸居民到榆林的必经之路。62岁的响水镇文化站站长赵双山告诉记者:“我的父亲解放前以贩卖粮食为业,他从横山韩岔收购粮食,然后经过天生桥到榆林贩卖。元大滩战役时,我的爷爷也是经过天生桥,抬着受伤的解放军转移到了后方。”
响水堡龙泉寺东侧的山下,还有一眼豆井。当地传说康熙皇帝到响水私访时,一路劳顿,饥渴难忍。看到了在豆井边打水的老者,立即跑过去讨水喝。老人见状,转身从桶中舀起一瓢水,康熙随即抓过一顿狂饮。一瓢水喝下后,康熙顿时感觉神清气爽,连腹中的饥饿之感也消失了,便问老人为何。老人幽幽答道:“这豆井有神龙护佑,水性清灵,有病之人喝了尚可痊愈,更别说只解你饥渴之苦。”
盘龙诗
龙泉寺泉涌
盘龙寺位于无定河北侧的盘龙山上,与响水堡隔河相望。据《怀远县志》记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边……远望若踞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也因山得名。
据史料记载,盘龙寺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年间重修,寺庙之下至今还保存着两洞石窟。盘龙寺内,现存三间窑洞式正殿,供奉的是准提菩萨,外为硬山式顶。
盘龙寺山门外的九龙壁背面,一首《盘龙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首诗正反皆可读通的《盘龙诗》由响水堡人、清吏部侯铨直隶州州判乙酉(1885)科拔贡曹子正所作,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响水旧时的风貌,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无尽的热爱。其文如下:
桥水响流双浪开,寺龙盘塔绕河来。
迢迢路远岸垂柳,樵唱晚舟鱼钓台。
龙泉大寺位于响水堡东侧,山门前陡峭的阶梯直抵山顶。三间古朴的正殿里,供奉的是三大古佛。据寺院内树立的《重修龙泉大寺碑记》记载,龙泉寺始建于明代,响水当地还有“龙泉大寺关帝庙影壁是从山西打回的小样”的说法。
之所以被称为大寺,是因为龙泉寺是当地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庙,其名则源于寺内的一眼龙泉。据沐浴沟村民杨思胜介绍,龙泉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些明代的文物,如古石佛像、万历八年(1580)的古磬以及清道光十八年(1847)的《重修龙泉大寺碑记》石碑。
“文革”时期,响水堡的寺庙建筑、造像受到了极大地破坏。近年来,当地村民逐步将庙宇恢复,今日堡中已经有了祖师庙、城隍庙、三官庙、娘娘庙等寺庙建筑。而在响水堡的城隍庙中,至今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修筑的戏台。该戏台与山门融为一体,上面镶嵌着一块书有“鉴察祠”的匾额,背墙之上还书有一个大大的“灵”字。
作为明延绥镇长城沿线的“三十六堡”之一,五百年的世事沧桑后响水堡已经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行走在响水堡中,看到的则是古老城墙的气势恢宏,看到的是百年村寨的宁静古朴,看到的是山村人家的热情好客……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横山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3 13:59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