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哩妹”又称“
哩哩美”是
临高渔歌,最早起源于新盈、调楼一带渔姑卖鱼的叫卖声(临高方言):“卖鱼(雷),大家来卖鱼(雷)……”。渔姑的叫卖声就是“
哩哩美”渔歌的最初旋律。后来,渔民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在赶海、织网、婚嫁等的时候,逐步以该旋律为口头创作并不断伸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渔歌《
哩哩美》。
至今,已经传唱了近1000年之久的渔歌《
哩哩美》副歌(临高方言)仍有“浪响后‘珠咪’、沙白前‘九圩’”的唱句。“珠咪”即是新盈港以北的天然拦浪堤,“九圩”就是新盈港以南的安全白沙滩。
哩哩美旋律优美动听,别有风味。它的唱腔相对固定,以
哩哩美为主。唱歌的人需要即兴发挥,创作新词。
哩哩美可以独唱、合唱和对唱。对唱中,谁编得妙,对得快,唱得好,即为胜者。
“哩哩美”渔歌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临高县令名叫谢渥,此人是临高县历史上的知名县令,至今仍为临高人民所怀念。谢渥任临高县令后,体恤民众,关心教育和农业,重视渔业,渔业生产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姑甜甜的叫卖声。
据专家考证,渔姑的叫卖声就是“哩哩美”渔歌的最初旋律:卖鱼(雷),大家来买鱼(罗)……。后来,渔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如赶海、织网、婚嫁等,都以该旋律为音乐主题,并不断延伸发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
哩哩美”渔歌。
临高“
哩哩美”渔歌经久不衰,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临高县,有着一群执着的文艺人,从事着渔歌的挖掘整理工作。临高的男女老少,更是以“
哩哩美”为骄傲,提起“哩哩美”,要么唱上几段,要么说上几句。而当地每次举行的渔歌比赛,场面都不亚于近年来最火的“超女”、“快男”。在一次全县渔歌大赛中,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只有9岁。此次大赛还评出了全县的“歌王”和“歌后”。可惜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只见到了歌王戴志勇,由于歌后戴慧仙无暇分身,我们原本期待的歌王歌后现场对擂的场面未能看到,多少有些遗憾。
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多年来一直从事着“
哩哩美”渔歌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他说,“
哩哩美”是我省渔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渔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记载着渔民的生产历史,是渔歌中典型的代表,其音乐基本结构独具一格,韵律欢快活泼,是海南珍贵的渔民文化的体现。
“
哩哩美”渔歌善于比兴,演唱时见景生情地自由抒发,双关比喻尤为突出艺术韵味。副歌歌词起比喻、助兴、衬托作用,歌词中的叠字和衬词占整首歌的二分之一,衬词“
哩哩美”、“乃马里”、“美雷嗳”烘托歌词,增添全曲艺术色彩。“
哩哩美”的音乐基本结构独具一格,以三个乐段为副歌,独唱多用主歌,对唱以主歌为领唱,副歌为齐唱衬托对唱气氛,旋律富有装饰性。
渔歌
哩哩美是渔家男女老少在生产生活中最喜为传唱的歌谣。无论是汉子们在面对蓝天大海撒网捕鱼,还是渔姑们在海边补织渔网的时候,常常顺口哼上一段
哩哩美。在新盈一带渔村的夜晚,常传出年轻男女的对唱和吟唱
哩哩美的优美曲调,他们在闲暇时各坐一边,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感受等即兴做词互相对唱,以编得快、对得妙者为胜。
上世纪70年代前,在新盈、调楼一带,还保留着“娘子馆”。“娘子馆”其实是三五个渔家少女住在一起的地方,每到夜幕降临,“娘子馆”便成了姑娘小伙们谈情说爱的地方,“
哩哩美”渔歌一如黎族的山歌一样,在这里也就成了传情歌。
哩哩美曲调优美动听,极强的生命力让她逐渐从渔村传遍临高的各个乡村和城镇,成为全县人随口吟唱的歌谣。
2010年6月,临高
哩哩美众望所归,入选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突出
哩哩美的文化品牌,在临高连续四年举行的渔民节和连续三年举行的民间文化节上,哩哩美都是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渔民节期间除了传统的创作和传唱,还特别举行了哩哩美形象小姐大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临高成立
哩哩美文艺宣传队,在全省范围选拔了36名音乐、舞蹈演员,筹建了一支集创作、制作、编排、演出为一体的文艺队伍。
6月组队,7月31日的渔家欢乐夜就正式亮相。
哩哩美丰厚的养分和年轻演员刻苦的练习,让节目一登场就受到群众欢迎。
据临高
哩哩美文艺宣传队负责人介绍,在渔家欢乐夜上该队共表演了4个节目,有哩哩美演唱,有渔家特色舞蹈,展示了队员们良好的综合能力。
临高县文联副主席陈耀辉说,
哩哩美文艺宣传队编排的舞蹈也从渔歌哩哩美中找到很多灵感,下一步宣传队还将在人偶剧中使用哩哩美板腔,丰富唱腔的表现力。
在
哩哩美的千年文化传承与现代演绎中,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将越开越艳、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