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陵,位于陕西省
渭南市富平县檀山,
关中十八唐帝陵之一,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代宗
李豫的陵墓。
历史沿革
唐
大历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779年6月10日),夜间,唐代宗在
长安大明宫
紫宸殿驾崩,遗诏从简治丧,不得以金银锦彩为饰。十月,唐代宗葬于元陵。
唐德宗即位后,曾下令对元陵投入大量金钱,依山陵制度重新厚葬。刑部员外郎令狐垣上书劝谏陵墓应从简修建,德宗采纳了令狐垣的建议。
唐
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命人修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八陵。其中元陵造屋三百七十八间。
后唐
同光三年(926年)六月,
后唐庄宗下诏修掩关中唐陵。
唐代以降,各代对唐十八陵时有维护,但多因国力衰微,积贫积弱,或战乱不已,分裂割据,仅能进行一些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其间虽有一些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尽心尽力。但仅靠个人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直至新中国建立以前,横亘于关中大地的唐十八陵多是“于今陵殿久无主,败瓦颓垣窜狐鼠”的状况。对唐十八陵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维修,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
建筑格局
门阙遗址
青龙门阙台遗址,系陵园东门外阙台遗址,西距门址34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55米。南阙址底长17米,宽9米,残高3米;北阙址底长17米,宽8米,残高5米;夯层厚10—12厘米。附近散布残砖瓦。
白虎门阙台遗址,系陵园西门外阙台遗址,东距门址34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55米。南阙址底长28米,宽10米,高8米;北阙址底长18米,宽14米,残高6米;夯层厚10—12厘米,台周散布残砖瓦。
朱雀门阙台遗址,系陵园南门外阙台遗址,与门址距离不详。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约80米。东阙址底长18米,宽12米,残高4米;西阙址底边长25米,残高5米;夯层厚8—12厘米。附近散布砖瓦残片。
玄武门阙台遗址,系陵园北门外阙台遗址,南距门址54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55米。东阙址底长17米,宽8米,残高7米;西阙址底长22米,宽14米,残高5米;夯层厚9—12厘米。附近散布砖瓦残片。
建筑基址
2018年2月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勘探发掘,唐代宗元陵取得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宗元陵发现的下宫1号建筑基址,基址呈长方形,尽管西部被现代水渠破坏,但东西残存长度仍有28米,南北进深约25米,现场清理出了大量的瓦当、筒瓦、柱础石等建筑材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经复原发现,这座建筑由南北3排柱础、东西8列柱础构成,进深两间,面阔7间。虽然建筑四周的散水损毁殆尽,但散水外的挡砖基本保留,这些残存的散水和包砖遗迹为框定大殿建筑的完整范围提供了依据。发掘前遗址地面堆积的瓦砾厚达1到2.5米,也足见建筑体量之大。
文物遗存
元陵陵园石刻原来较多,大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现存仅有陵园东神门、西神门、北神门外共六件石狮,石狮形制、大小与泰陵同。石狮均作蹲踞状,左牡右牝,都遭至破坏。其残高1.1米至1.5米,残长0.8米至1.2米不等。陵园神道的石刻仅存翁仲一件。北门外有立仗马3对,残高0.6米至0.69米不等,残长1.4米左右。
2018年2月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勘探发掘,在唐代宗元陵新出土27件石刻,包括南神道石柱2件、石鸵鸟1件、石马3件、牵马人石刻2件、石人9件、蕃酋石刻2件、石狮1件,北神道石马4件、牵马人石刻2件、石虎1件。
研究价值
唐元陵下宫1号建筑基址是中国考古发现的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唐代陵园建筑基址,对研究、复原唐代的宫殿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1956年8月6日,元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元陵在内的
唐代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27日,包含元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6年10月31日,包含元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含唐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三五”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9年4月24日,包含元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10月12日,包含元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含唐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位置
门票
唐元陵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
交通
唐元陵没有直达车辆,游览须自驾或包车、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