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剧
地方戏曲剧种
唐剧,又名影调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新剧种,公演于1960年6月。它的音乐唱腔源于唐 唐剧山皮影,它的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并吸收借鉴了唐山民间舞蹈和影人动作。
戏曲由来
唐剧是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1959年开始在冀东皮影戏音乐唱腔基础上,结合戏曲表演艺术发展为戏曲,因源出河北省唐山一带,故名唐剧。冀东皮影习惯上有“滦州影”或“乐亭影”之称,历史悠久,以唱见长,不仅在冀东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北各地也颇为流行。解放战争时期,冀东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采用皮影唱腔创作演出了《曹大嫂得枪》等新秧歌剧。1949年以后,皮影调小合唱、小歌剧,在业余文艺舞台上仍受到广大群众欢迎。1960年初,在唐山市戏曲学校开设了唐剧班。试排了《看家书》和《金鱼记》。1962年,唐剧班改属河北省戏曲学校,为唐剧科。1966年初,由第一期毕业生组成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即唐山市实验唐剧团。
唐剧是诞生在社会主义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创始于1960年,实在继承和发展冀东皮影的音乐、唱腔艺术的基础上,运用和借鉴京剧和其他剧种的表演形式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她曲调优美,韵味独特,板式丰富完整,声腔多种多样,具有浓郁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冀东和东北各地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发展过程
唐剧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酝酿、形成、发展三个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晚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唐剧的酝酿阶段。由于皮影唱腔非常富于表现力,而且在冀东农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期间,有些革命文艺团体,如冀东路南文工团、十二地委文工团等,为了配合解放战争,便开始把部分皮影调搬上舞台,用它来反映现实斗争生活,表现现代人物。建国后,在业余文艺舞台上,皮影调被用在小歌剧、小演唱的情形,就更加普遍。
虽然这还不是唐剧,只是作为歌剧和歌曲的音乐素材被运用,但是,这却给唐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皮影唱腔全面舞台艺术化迈出了第一步。
1959年至1963年,是皮影调衍变为唐剧的形成与完善时期。将皮影唱腔全面地搬上舞台,是在唐山市戏曲学校进行的。最初的实验剧目是《看家书》(《五锋会》的一折)和《金鱼记》。取得初步成果后,继而又通过《断桥》《敬德哭马》《香罗帕》等剧目进行实验,并将这批实验剧目拿到昌黎、滦县、乐亭等县去演出,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自此,唐剧诞生了。
文化大革命”时期,唐剧被诬为“冀东反党集团的御用工具”,强行撤销。1970年,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改名“影调剧”重上舞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相继向全国播放该剧种唱腔录音,从此在全国发生影响。在此期间,乐亭县也成立了专业影调剧团,并先后创作演出了《渤海春潮》《海上红哨》等。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唐剧主要演职员蒙难者近半,使唐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初,影调剧复名唐剧。
唱腔与行当
唐剧唱腔音域宽广,从板式上,分为一板三眼的头性板,一板一眼的二性板,有板无眼的三性板,无板无眼的散板。从调式结构上,基本以旦、生为界,分为两大类。从表现功能上,分为五大腔:有长于表现委婉抒情、写景叙事的平调,长于表现喜悦、欢快的花调,长于表现深沉思慕的河东调,长于表现声泪俱下、悲恸欲绝的悲调,以及长于表现激越之情的吟腔。另外还有因唱词结构、字韵不同而得名的“三赶七”(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硬辙”(上平下仄)等。
唐剧的伴奏,以四胡为主奏乐器,依照不同剧目的需要,配以相适应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演奏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唐剧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已上演了近60个传统戏和现代戏,影响较大的有《断桥》《血涤鸳鸯剑》以及《红云崖》《迎风飞燕》等。
唐剧——一个全国只有一个剧团的剧种。
唐剧继承了冀东皮影的表演行当唱腔、音乐。行当上分为“小”(旦)、“生”(小生)、“髯”(老生)、“大”(花脸)、“花生儿”(丑)。各行都有自己的基本唱腔,有男、女腔之别,女腔(老旦除外)有[平调]、[花调]、[吟腔](宫调式)、[悲调](商调式)、[河东调](以清角为宫徵调式);男腔亦有[平调]、[花调]、[悲调](皆为商调式)等。各种唱腔,都有[头性板]、[二性板]、[三性板]和[散板]。唐剧曲牌有[柳青娘]、[喜赞]、[闹元宵]、[喜眉梢]、[庭堂镜]、[笑百年]等近百首。
乐器与剧目
唐剧的主奏乐器是铜筒四胡,筒长十五厘米,直径六点六厘米,属于中高音乐器。演奏时需戴金属指套,音色优美别致,长于抒情,但音量较小。其他乐器的配置,无固定成法,但以突出四胡为原则。唐剧的打击乐器,与京剧基本相同,只是个别的锣鼓点保留了皮影的传统。
40多年来,唐剧积累了6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有《断桥》《血涤鸳鸯剑》《红云崖》《迎风飞燕》《乡里乡亲》《敬德哭马》《香罗帕》《杨门女将》《谭记儿》《邵玉兰救夫》《赵盼儿》《张四姐盗宝》《峨岩夫》《青锋山》,还编排、移植了现代戏《红云崖》《江姐》《三代人》《彩虹》等。
其中近年新编写的《血涤鸳鸯剑》影响尤著,唐山市实验剧团在北京演出该剧目时,曾博得首都观众及文艺界著名人士的赞誉。唐剧在发展过程中,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较著名的演员有在地震时遇难身亡的郑洪荣、王德有、张素菊、许志红和健在的彭秀兰、苏桂英、李洪祥、曹旭良、邹亚力等。
艺术特色
唐剧是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在唐山市的新剧种,它的音乐唱腔源于唐山皮影,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秀传统并吸收借鉴了唐山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戏曲艺坛的独一无二的新剧种,也是我国戏曲革新的重要收获。虽说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都起源于我市,但并不是我市独占鳌头的戏曲品种,皮影在山西、陕西、湖南等省都有很长的历史;乐亭大鼓在京津曲艺界一直后继有人;至于评剧在京津及沈阳、石家庄的剧团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而唐剧是我市的一枝独秀,她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这个剧种的命运。
唐剧进一步丰富、张扬了皮影的优长,皮影的板腔调,如“平调”、“花调”、“悲调”、“吟腔”和“三赶七”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较之皮影更凸现了立体美及亲和力。这都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更受群众的喜爱。唐剧的每次演出看,场场爆满,观众掌声不断。这就是唐剧生命力的所在。扶植好唐剧不仅是满足了群众的欣赏要求和愿望,更为国家的戏曲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剧自诞生以来,创作、改编和移植了《血涤鸳鸯剑》《红云崖》《迎风飞燕》《人影》等几十个剧目,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几十年来还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演员队伍。他们在唱念作打等艺术功力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积极扶植唐剧,既能使唐剧的剧目更为完善,还能使演员的演艺精益求精,形成艺术流派,打造独有的戏曲品牌,成为我国艺坛上的一支奇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6-23 11:20
目录
概述
戏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