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梦赉
清代文学家
唐梦赉(1628年~1698年),清代文学家。字济武,号豹岩,又号岚亭,生于明天启七年十二月八日(1628年1月14日),终年72岁,淄川(今属山东)县南坡村(今属淄川区岭子镇)人。唐梦赉少时跟从父亲学习古文,很受乡贤器重,高珩称其“异日当以文章名世”。他于清顺治五年(1648)中举人,翌年(1649)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顺治八年(1651)授翰林院检讨。翰林院受命将《玉匣记》和《玄帝化书》译为满文,唐梦赉以为两书皆荒诞离奇,诬民惑事,上疏请罢,又疏斥谏言官张煊阴润之失,顺治九年(1652),他请假回家归葬亡亲,临行之前,谏疏事发。御史张煊弹劾李道昌、王世骥等人,致李、王等人丢官,而自己也因此名列外转。张煊不服,反而攻击唐梦赉上“谏疏”阻译《化书》是“干重典”。唐梦赉又因为纠劾某位给事中而忤怒朝廷要员,陷入朝中派系斗争漩涡,竟被罢官。詹事李呈祥等人虽上疏为唐梦赉申辩,然其去意已决,遂拂袖而归。当时唐梦赉年仅26岁。归田后,寄情山水,栖心禅悦,日与高珩等人诗酒唱和,并两次南游。但他对国家政事仍然关心,时为经世之言,只是未再入仕。
人物简介
唐梦赉(1628~1698),清代文学家。字济武,号岚亭,别号豹岩。祖籍山东淄川南坡村(今属淄川区岭子乡)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迁秘书院检讨。顺治九年,因为逾职上疏谏阻把《玉匣记》和《化书》译为满文而被罢官,归里时年仅26岁。即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泥鬼》中所说的“上书北阕,拂袖南山”。
主要作品
康熙孙光祀《志壑堂集序》),甚得王士□、施闰章等人的称赏;但多为唱和纪游之作,面对社会、反映民生的作品很少。他的文写得明白恺切,不事雕琢,较多地反映了他对时政民生的关切,《拟行铜钞疏》等尤为时人所重。
唐梦赉与蒲松龄是同乡,并有较密切的交往。曾与高珩、蒲松龄等东游崂山[1]。康熙十二年(1673)七月下旬,又与蒲松龄游览泰山[2]。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曾纂修《济南府志》。唐梦赉是《聊斋志异》最早的读者之一,他与高珩都曾为《聊斋志异》写序。王士禛评其诗文:“盖先生之胸中,浩浩然,落落然,如云之行太空,如风之行于江海,入世出世,随所遇而发之,而未尝有所执也。故其文近于蒙庄,而其诗近于东坡,读者欲以拘墟之见,尺寸而测之,失其意矣。”。蒲松龄应约为他作过生志。
著有《志壑堂集》24卷、《借鸽楼小集》、《林漫录》。
作品注释
1.唐梦赉《志壑堂文集·杂记》记载:“壬子夏,游崂山,见海市。时同行者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回至番辕岭,微雨初晴,东望海际,一城在白云中,堞数十仞,炮台敌楼,历历可数。俄见一人青衣出,路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从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辈诸同人方惊疑,云去时未见此城,且迁海以后宁复存此岛乎?询之土人从同行者,乃曰:‘此海市也,是为沧洲岛。’一食顷,而埤堄渐低,青山露髻文,移时城山尽出,恍如梦寐矣。”
2.唐梦赉《志壑堂文集·杂记》记载:“癸丑,登泰岱,宿岳顶公署。四鼓登日观峰,天宇穹窿,白云满地。已而,鸡声唱彻,东望白云中,火焰堆起三峰,初如红榴乍吐;渐高,云气如赤,叠锦拖绮,变现万状;朱轮盘困,去天渐远,白云渐消,山峦村落渐出,而世界现矣。”
清初进士唐梦赉画像像赞考述
蒲松龄纪念馆除收藏的蒲松龄先生画像外,还藏有一幅珍贵的画像,其主人就是蒲松龄的知音、清初进士、淄川地区缙绅领袖唐梦赉。
唐梦赉文风不拘樊篱,以新颖自得为宗。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以前所写的作品,已“于酒炉边尽焚之”(《登岱集》),现存的主要是康熙年间所作。他的诗词雅意和,又被称为“刻练之工,山颦水笑”(孙光祀《志壑堂集序》),甚得王士祯、施闰章等人的称赏;但多为唱和纪游之作,关注社会、反映民生的作品很少。他的文赋写得明白恺切,不事雕琢,较多反映他对时政民生的关切,《铜钞疏》等尤为时人所重。归里后,唐梦赉优游林下,过着富裕、闲散的缙绅生活,又因其广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淄川地区的文人领袖。
唐梦赉画像作于何年、由何人所画,不详。但是康熙庚申秋(1680),云间名士王广心曾为唐氏画像题书跋语。据此推断,此像当作于1680年,或更早一些时间。该画像系长轴绢本,长135厘米,宽85厘米,是唐梦赉中年时的肖像。画像上主人公身着清代官服端坐太师椅中,官服补子上所绣的飞禽为白鹇,文官五品形制。右手搭在膝上,左手握一枚核桃大小的白色圆球,从其光泽度和透明感来推测应为一玉石或夜明珠。只见画中人的面容清癯庄重,冷静的眼神似有所思,而紧抿的嘴角却流露出几分不怒自威的刚毅。画像的画工颇精,造像传神,今虽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以唐梦赉的身份看,应为当时的名家所作。画像原由淄川唐氏后裔收藏,1965年3月捐赠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当时画像略残,但作为三百年前蒲松龄的重要交游的珍贵遗存,蒲松龄纪念馆几代工作者悉心收藏至今,对于其修复也相当慎重,于2002年6月送往南京博物院揭裱修补。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画像还配有一题跋长卷。总长约280公分,宽44公分。长卷上有著名学者尤侗、刑部尚书王士祯、“康熙十子”之一颜光敏,以及张翼、张佝、钱中谐、董文龙、汪懋舜、王广心、林云铭等十几位当时的达官闻人的题识。诸人题跋多系纸本,基本完好,所憾有数字难以辨认,详见于后。从各家题跋的落款来看,跋语多题于康熙庚申(1680)秋至康熙戌午(1681)春之间。长卷残破较重,已断为三截,1965年3月与画像一同捐赠蒲松龄故居。此题跋多为对唐梦赉的褒扬赞誉之词。题跋依次为:吴叶、尤侗、张佝、钱中锴、董文骥、汪懋舜、王士祯、倪灿、陆嘉洲、许缵曾、张翼、颜元敏、周礼、林云铭。
题跋原文如下:
归去来兮悟浮名,红炉消尽残雪。回首软红十丈,晨钟敲发,何事江潭憔悴?怪放屈原凄绝,赖残芋足了平生。紫袍汗却珊骨,邯郸行人,且歇到黄粱熟后。情景全别,哀哀诸公。可惜林壑云物,何以科头箕踞?浑不用乌巾青袜,无心把白眼看人,松间石上看月。
右调万年欢。用史梅溪旧韵。豹岩先生以神照命题,边佋和此词,遂率笔请政。
西湖后学吴叶
庄庄乎士,彬彬乎史。心醉六经,目空千里。名在鳌头,
身依雉尾。宜画云台,丹青朱紫。超然高寄,著山岩熏。天际真人,自此远矣!昨从西陵,竭游吴市。把酒听歌,清言盈耳。我为赋诗,亦既见止。
长洲尤侗拜题
弱冠登承明著作之庭,未老耽求道逃禅之举。取天下名
山大川于胸次,以发挥其诗赋词章;收天下高人韵士于公门,以点缀其风云毛羽。始闻声而相思,今觌面而共语。信山左之多伟人,知世间之有仙侣。盖腴乎其外,秀乎其中,浩浩呼其眉宇者乎!
戊午吴门舟次为济五老年翁先生题
泾阳弟张佝
金门曼倩,岳馆长源。龙章凤质,豹变鸿鶱。购遗书于灵威之洞,访下士于伯通之门。抑何烟霞带骨,玉屑霏言猗与。先生固已踞西昆之绝顶,而何尚执谦退于东园。
吴门钱中谐拜题
不居金马玉堂之署,不入田鼢魏其之门。若问四十三年之富贵,而自知寿命之归根。我还呼尔谪仙人,仙风道骨佴不言。翰林风月三千首,放浪江湖怀至尊。家近成山紫霞起,朝游东海暮昆仑。
济五老门见正董文骥
咄嗟高人生贝丘,盛年卸却金貂裘。棕鞋桐帽道士服,采药日向名山游。山中道士亦无数,八百奇人在何处?白石成羊未可乎,黄金为饵终多误。古来达者慕长生,拔宅纷纷说道成。我尝快读列仙传,神仙大药驱利名。先生蚤已辞金马,闲吟只望青松下。世上从夸仕宦荣,镜中久悟头颅假。谁为先生写此真,文家画手足丰神。果能磊落嵚□骨,不是寻常行路人。
戊午元宵后奉题济翁老先生尊照求正。
十二砚斋汪懋舜
镂尘吹光,说有谈空。如焰奔马,如橐聚风。多闻博学,放怀幽讨。如足步目,如食得饱。矫矫唐公,抗言丹砌。亭亭孤松,落落天际。凄神清骨,琢冰积雪。上师远公,下友太白。比玉石璨,知松在寒。士各有志,山栖考槃。我怀斯人,菰烟霞路。穆如清风,拂此毫素。
奉题济翁老先生小像请正
同里后学王士祯
老树苍崖独坐时,杜诗韩笔古人师。放怀天地吾何有,
目升沉其在斯。绿野不与莲社约,枯藤常与上方期。还思待召金门日,奏牍分明琬琰垂。
奉题济翁老先生小像求郢政江宁后学倪灿
儒门澹泊,收拾不得。早证王维,晚逃苏轼。如水洗水,谁离谁即。峥嵘对事,万仞壁立。三□七签,诸讹荒矞。孰辨其要,蝇声紫龟。既□斋丘,冈更易□。比於壬人,□律并德。 □来般阳,傲岸萧瑟。东鲁心印,西江口吸。馀事诗人,夙世词客。
盐官陆嘉洲拜题
奚囊谢屐遍东南,懒把金门尘事谈。一代风流追屈宋,千秋道业企聃昙。绯鱼曾换兰陵酒,翰墨多留雪岭龛。惟有虎头名笔在,画图疑是百花潭。
庚申闰八月既望,奉题济年史小照并政。
华亭弟许缵曾
旧是先皇侍从臣,却因抗疏得闲身。何人貌此崚嶒骨,不染东华十丈尘。
奉题济翁老先生小像并正
云间张翼
龙门讼李君,杜陵救房相。岂不贵缄默,天才得肮脏。看君头皑皑,气吐青虹上。安能当盛年,饮身跼天仗。五斗豁烦襟,一石发高唱。吴山小如拳,未足容骀荡。夜来雪平阶,江门排素障。何当凌天台,礧砢始一放。
奉题济翁先生求教
阙里颜光敏
齐楚吴越地有截,汗漫逢君探高穴。拄杖同看四明云,芒鞋共踏吴山雪。锦囊奇文许我读,琉璃蕃酒足我啜。□把卓□非世情,中秘之书君尽阅。青莲未许百篇多,工部犹觉苦唯劣。谁能添君颊上毛,我一对之不敢亵。胸中万卷貌不出,纵君自赞犹难说。
黄年小弟周礼
容寂颡頯,浸滛道腴,备然侗然,与天为徒。追惟三十年前,蕉鹿梦幻已相忘乎?故者只剩得文章天籁随地。喁于丹经贝叶,无非注脚自符斯人也。目击道存不可容声,是谓之真儒。
辛酉春孟下浣三曰题济翁老先生遵照。
晋年家教弟林云铭
此长卷题跋且无不以“后学”、“拜题”自谦,又多是说唐梦赉罢官之事,并对此深表敬佩。可见唐梦赉在当时的名望。据南京博物院专家的鉴定,像这样集一时名流尤其又同是为一人题跋的长卷实属罕见,文字内容也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
在康熙十一年前后唐梦赉与一介寒士蒲松龄相识,这其中既有偶然的机缘,也更得益于他们共同的文学爱好,尤其是唐梦赉的重义怜才、礼贤下士。所以日后唐梦赉在为《聊斋志异》作序时,不仅狠狠地批判了时人对志怪小说的偏见,还不吝笔墨地赞赏蒲松龄:“留仙蒲子,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记载之言。于制艺举业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皆鬼狐怪异之事……今观留仙所著,其论断大义,皆本于赏善罚淫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而成务,正如杨云法言,桓谭谓其必传矣。”唐梦赉的评价是中肯客观的,可谓深得《聊斋》真味。我们可以想象,在当时这对于中年困顿的蒲松龄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和安慰。蒲松龄在《沁园春·岁暮唐太史留饮》中说“尤难处,在世人欲杀,我意怜才”,“我”指的正是唐梦赉,足见他在蒲松龄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和感情。
当时的正统文人是不屑于《聊斋志异》这样的志怪小说的,连蒲松龄多年的好友张笃庆都不理解他:“聊斋切莫竞谈空!”多次告诫蒲松龄要致力于举业。而身份地位与蒲松龄颇为悬殊的堂堂前太史唐梦赉却如此“青眼有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蒲松龄在《沁园春·岁暮唐太史留饮》中还说:“念穷途不偶,我狂似絮;幽芳自喜,君淡如梅。盼睐宠承,留连不尽,争奈城头落照催。勿留我,倘乐谈不倦,数日还来。”一向清高耿介的蒲松龄能如此表白,我们不难体会他与唐梦赉的真挚情谊,尤其是后来蒲松龄到西铺毕家坐馆后,他们的交往也并没有中断,蒲松龄多次与唐梦赉等人赴崂山、泰山等地游历,并留下许多诗文。这样地位悬殊而又惺惺相惜、有始有终的友谊是令人感动的,也为清初我们鲁中地区的文坛留下了一段佳话。而我们今天在纪念杰出的短篇文言小说巨匠蒲松龄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唐梦赉——这位在当时给予了穷愁潦倒的蒲松龄以关怀的人。幸好我们保存了唐梦赉的画像和有关他的题跋,还有诸多他与蒲松龄酬唱相和的文字,这些都将在蒲松龄纪念馆的诸多馆藏中闪烁光芒!
(“□”为原长卷缺字。)
人物轶事
唐梦赉罢官归里后,虽然身居林下,却不甘寂寞,关心当地的政事民风,参与部分政务活动;他读书广博,勤于著述,著有《志壑堂集》24卷、《志壑堂后集》8卷,曾被推荐纂修《淄川县志》、《济南府志》;他重义怜才,提携后进,经其指授,他们大都成为名士,其中取得科第者有苏元行、谭再生、杨万春等人;他还为《聊斋志异》作序,与蒲松龄交往频繁、友情深厚。清初,以唐梦赉为核心,在淄川形成了一个交游广泛而密切的文人圈。可以说,不论是人格品德、作文立言,还是社会声望,唐梦赉在当时当地都有着很高的地位。正因为这样,唐梦赉被他人神化,经广泛传扬,逐渐演化为一个鬼神都敬畏的伟人。
蒲松龄的《泥鬼》、《雹神》,就是神化唐梦赉的两个最好例子。《泥鬼》写唐梦赉的表兄带他到庙宇中玩耍,他看到泥塑鬼像的眼睛是琉璃珠子,光芒四射,非常喜欢,就偷偷用手抠下,揣回了家。泥鬼有灵,不敢怪罪唐梦赉,就迁怒于他的表兄,让他得暴病,代它斥责:“为什么抠下我的眼睛!”后来表兄的家长得知情况,诚心祈祷,承认错误,又虔诚地把琉璃珠子安到泥鬼的眼眶中,其表兄才痊愈。蒲松龄在篇末议论:唐梦赉登堂索睛,泥鬼怎么这样有灵性!唐梦赉挖取眼珠,泥鬼为什么要迁怒于他的表兄?这是因为唐梦赉贵为翰林院官员,并且性格刚直,从他上书皇宫、拂袖归里来看,神仙都害怕,何况泥鬼呢?
《雹神》写唐梦赉晚年去山东日照为好友安氏送葬,途经雹神李左车庙,便进去游览。唐梦赉看到祠堂水池内有条红鱼浮到水面吃食,十分有趣,就要拿小石子投它,陪同道士劝阻他,说池内红鱼都是龙族,伤害它会招致雹灾,唐梦赉认为道士的话荒诞不经,竟真的用石头打了红鱼。唐梦赉一行离开祠堂东行,天上一团黑云尾随而行,下起了雹子,大约跟随了一里路才停止。唐梦赉的弟弟从后边追上他,告诉他实况后,唐梦赉不以为然地笑着说:“这难道是雹神在作怪吗?”安氏所在的村外有一座关帝庙,有一个小商贩在外休息,雹神托他传话,告诉安氏家人明天将陪同唐梦赉前来送葬。安氏家人十分害怕,赶忙准备礼品,到李左车祠堂去祈祷。安氏家人郑重地告诉唐梦赉,雹神的话最灵验,一定要相信,如果不虔诚祷告,明天可能要下雹子。蒲松龄在篇末说:雹神李左车也是谋略深远、有所成就的神了,此时根本不应该狂妄自大,尾随唐梦赉一行降雹示警。唐太史的道义文章,天上神仙、世间凡人都钦佩不已,既然如此,降雹这件事可能是鬼神要求信于君子吧。
清道光年间淄川籍官员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记载了唐梦赉学道时发生的一件奇异事情。文章说唐梦赉潜心学道,“一日静坐,洞见脏腑,见一缕白气起自丹田。尝至河南访同年,友未至,已遣人相候。问何以知,曰:‘知之久矣!’盖用静功,终日默坐,澄定既久,神明潜通,凡事无不预知。从学数十人,惟教以静坐。久之,仙人时于耳际对语,旁人不闻。”唐梦赉学道有所成就时,能够看清自己的肺腑,能够预知同年来访。对此,王培荀解释说,这是因为唐梦赉长时间静坐,能与神仙沟通,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了,并且说他的学生像他那样静坐,也能听到神仙与自己对话。
令人称奇的是,《淄川县忠信乡唐氏族谱》里面也有神化唐梦赉的记载:“七十二,于六月十七日将适店子庄,出城西门见仪卫甚盛,自西北来,疑为贵显。因命仆还至家,无疾而终。”意思是说,唐梦赉72岁时,阴历六月十七日这天,他到店子村游玩,出淄川城西门,看见一队规模宏大的仪仗队从西北方向过来,怀疑是显贵人物出行。唐梦赉马上与仆人一起回家,不久便去世了。
以上这些故事和记载,虽然颇具荒诞色彩,但都反映了唐梦赉在人们心中的尊崇地位。人们尊敬唐梦赉,怀念唐梦赉,要想表达这种感情,便将许多神奇的事情编排到他的身上,久而久之,唐梦赉就被神化了。
参考资料
被人神化的唐梦赉.姑妄言斋的博客.2010-12-02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6 15:5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