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唯美主义》是2009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缨、毛晓雯。该书对唐诗的唯美主义作了详细的解读。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唯美唐诗解析领域专业、通俗、优美的普及读本。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诗,雄浑大气、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它将我国古典诗歌的音韵和谐、文字精练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诗为国人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一条路最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一开始和诗
南辕北辙。诗人时时都在制造“
不可能犯罪”,带着
诗般的杀意。他们在符号地海洋中寻找那朵能将读者淹没窒息的浪花,企图用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伏击读者,完成注入力量,抽去温度、剥离思考、阴截血液流动等高难度动作。他们毕生都在寻找通向自身和他人心灵的
犹大之窗,进入那栖息在身体里的,上锁的房间。
诗人是另一种独裁者,他毋需颁布法令或建立军队,然而全世界都沦为诗歌的道具供其
予取予求,由他安排角色和剧本。无垠宇宙在诗人面前等待着,不言不语,而诗人终日思索的,是在其中挑选怎样的演员,展开怎样的情节,才能成功演出自己内心那部荡气回肠、永垂不朽的好戏。
图书目录
序言:小径分贫的花园,与通向花园的所有小径专论·唐诗的唯美主义美将我们俘虏,更美将我们释放——
锦瑟(
李商隐)感伤是一种终生不愈的残疾——重过圣女祠(李商隐)开满秘密的花园——《碧城》三首(李商隐)
看不见的城市——
天上谣(
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随笔·唐诗小札诗与帝国对峙——
野望(
王绩) 离歌响起,不诉离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于轮回中开启永恒之门——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思念如蝴蝶般扑面而来——
望月怀远(
张九龄)善的乏力——读张九龄《咏燕》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读
王维《终南别业》时间永在,是我们飞逝——读
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不敢诉封的信——读
宋之问《渡汉江》母亲是一个叫做“温暖”的地方——读
孟郊《游子吟》
目的地不明——读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悲观主义的花朵是心的名胜——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如果爱,请深爱——读
薛涛《牡丹》献给一个时代的情书——读
韩翃《寒食》沉默的牺牲——读白剧易《燕子楼》时间如白昼之月,暗中运行——读刘禹锡《金陵五题》家乡,在那美的远方——
崔涂《春夕旅怀》月光再亮,终究冰凉——读
张泌《寄人》二首绕过诗的守门人——读
张籍《节妇吟》鸳鸯蝴蝶梦未完待续——读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三首向记忆深处打听一个人——读
杜牧《赠别》二首后记
图书片段
以下逐句来看。“
锦瑟无端五十弦”,所谓锦瑟,其实就是瑟,加一个“锦”字一是为了字面漂亮,给人一种高贵华美的感觉,二是为了凑成双音节词,这都是诗文当中常见的手法。我在《纳兰词典评》里讲过一个“玉笛”的例子:同样描写一支笛子,如果你想表达君子情怀,就说“玉笛”;如果你想表达乡野之情,就说“竹笛”;如果你想表达豪客沧桑,就说“
铁笛”。只有笛子是真的,那些玉、竹、金、铁一般都只是诗人为塑造意境而主观加上的修饰,不可当真。就诗人们而言,这些修饰都是意象符号,是一种传统的诗歌语言。
据说瑟这种乐器本来有五十根弦,有次太帝让素女鼓瑟,觉得音调过于悲伤,就改了瑟的形制,变
五十弦为二十五弦。(《史记·封禅书》)李商隐说锦瑟“
五十弦”,说的是传说中的瑟的古制。
问题马上就出现了:通行的瑟,主要就是二十五弦的,
五十弦的瑟仅见于传说,那么诗人为什么不说“
锦瑟无端廿五弦”呢,这也完全合乎七律的音律呀?——最常见的解释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五十岁左右,所以从锦瑟的五十弦联想到自己所度过的岁月。持此论的学者当中,最专业的要算
钱钟书了。但如果采信《年谱》,
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当在大中二年,那时他不过三十五岁。(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年谱》)看来数字不能指实,否则的话,在三十五岁缅怀年华就一定要用含有三十五这个数字的东西来起兴,诗就没法写了。
面对这种问题,现代人比前人优越的地方就是可以电脑检索。检索一番,例证就罗列出来了,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李贺诗有“
五十弦瑟海上闻”,有“清弦五十为君弹”,鲍溶诗有“寄哀云和五十丝”,有“娥皇五十弦”,吴融诗有“五十弦从波上来”,李商隐自己的诗里也有“雨打
湘灵五十弦”,有“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所以诗人好古,“
五十弦”可以代指瑟这种乐器,这就是唐代的一个诗歌套语,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涵义。但是,太帝破
五十弦为二十五弦的传说给瑟这种乐器定下了一个悲恸的调子,给这首《锦瑟》也定下了一个悲恸的调子。
解决掉了这个问题,就该琢磨“无端”的涵义了。叶葱奇把《锦瑟》解释为客中-思家的诗,从诗人当年的处境出发,认为首句是感叹自己为衣食所迫,远去外地,不能和家人团聚,所以“无端”的用法和杜甫诗中的“邂逅无端出饯迟”相同。(《李商隐诗集疏注》)这也是一个自洽的解释,但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说:一是
杜诗这样用“无端”一词是比较特殊的,这个词在唐代最普遍的意思和在现代一样,表示“
没来由”、“无缘无故”;二是清代的
屈复提出过一个具有普适性的读诗方法:一首诗如果没有作者自序,读者也就不必费力索隐诗歌背后的实事了,就诗论诗也就是了。《锦瑟》正属于背景极难考索的情况,太多地联系实事未必是一种恰当的解读方式。
至此我们知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是一种很“无理”的说辞。
锦瑟为什么会有五十根弦呢?这是“无端”的,没来由的。虽然没有来由,却真切地以一弦一柱勾起诗人对年华往事的思绪。——“一弦一柱思华年”,所谓“柱”,是琴瑟上系弦、调弦的小木棍,和提琴、吉他上的旋钮是一类的。如果把“柱”用胶黏住,弦就不能调了,这就是所谓“
胶柱鼓瑟”。这句诗有两种解释:一是比较实在的,联系上句,诗人从
锦瑟没来由的五十弦里想到自己行年五十;二是以“一弦一柱”指代一音一节,是说诗人从锦瑟奏响的旋律里勾起对青春往事的浮想联翩。
第一种解释在现代的注本里比较常见,但第二种解释才是合理的,原因除了前边提到的那些之外,还有诗句中“华年”的意思。“华年”并不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年华”,它其实是“
花年”,因为“花”就是“华”。汉字里本来没有“花”字,“花”是后起的俗字,后来约定俗成,才在“花”这个义项上取代了“华”。所以“华年“用在人的身上,特指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四五十岁就不能再算“华年”了。我们从
宋词里看到对《锦瑟》的化用,宋人就是这样理解的,比如“
锦瑟华年谁与度。暮雨潇潇郎不归”、“追念旧游何在,叹佳期虚度,锦瑟华年”、“家本凤楼高处住,锦瑟华年”、“紫燕红楼歌断,锦瑟华年一箭”。
首联的意思至此就比较明确了:诗人听到锦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这一联里最关键的是“无端”一词——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往往比较简单,高兴是因为什么,伤心是因为什么,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说得清,道得明,但人一旦上了年纪,经历得多了,坎坷得多了,情绪和事情就没有那么清晰的对应关系了。当一种愁绪泛起的时候,你不再说得清到底因为什么,就像杜牧登上九峰楼,听到角声响起,写下“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角声到底传达了什么意思呢,其实没有任何意思,但一下子便触发了诗人的万千感受。所以说有些作品需要用岁月去体会,年轻人很难理解得了。
《锦瑟》的“无端”营造出了比
杜牧那句诗更为广阔的歧义空间,会让读者想到很多很多。锦瑟为什么是五十弦,为什么不是三十弦或者六十弦,这是问不出所以然的,无缘无故的。中年心事浓如酒,多少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纠结在一起,或被一声画角勾出百感,或被一曲锦瑟惹动衷肠,似乎也是无缘无故的,找不出任何明确的因果。 再看颔联两句:“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我在《纳兰词典评》的序言里简单讲过律诗的读法,就用这首《锦瑟》作的例子。我们读律诗,不能像读散文一样,而要像读八股文一样才行。律诗有一套严谨的结构,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构成首联、
颔联、项联、尾联四组,这四组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也就是说:首联要给全文开头,颔联要承接上文,也就是承接首联,顺势下笔,项联要转折,尾联作总结。一首律诗就像一篇小型八股文,我们得知道如何从它的结构规则来读。
像《
锦瑟》的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在结构上要起到“承”的功能,所以它是上承“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来的,既然首联的意思是诗人听到锦瑟的旋律,想到了逝去的青春,颔联便应该进入回忆才对。
“庄生”一句,用到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即《庄子·齐物论》里梦蝶的故事:
庄周回忆自己曾经梦为蝴蝶,悠然畅快地飞舞,完全忘记自己是谁了,忽然醒觉之后,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是庄周。这一刻真是令人恍惚,不知道是
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
庄子讲述梦蝶的故事,本是为了说明“物化”这个哲学观念,但诗人不搞得那么深刻,只是用它来形容一种似梦似真、疑真疑幻的感觉。此刻沉浸在锦瑟的音乐声中,水样流去的锦样年华在眼前依稀看见,是青春的自己梦到中年听琴,还是中年的自己梦到青春往事,如同庄周梦蝶,恍惚间无从分辨。
作者简介
苏缨作品:
《
纳兰词全编笺注》(2011)、《
诗经讲评》(2009)、《
人间词话讲评》(2009)、《纳兰词典
评》(2008)、《一生最爱纳兰词》等。
苏缨、毛晓雯作品(合著):
《
纳兰容若词传》(2009)《唐诗的唯美主义》(2010)《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