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鱼池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中岩寺内景观
唤鱼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中岩寺景区。有苏轼与王弗的塑像。游客只要拍一拍手,鱼儿便会游过来。故名唤鱼池。
简介
唤鱼池,在四川省青神县中岩寺。唤鱼池清澈见底,澄潭一泓,为慈姥龙之窟宅,潭畔石壁百仞,立而微俯,水出岩下,莫知深浅,世称“龙湫”。
人拍手潭上,池中游鱼听掌声而出。史载,1051年,苏东坡负笈求学于中岩书院王方门下,三载后,因题“唤鱼池”名,王方器才,以爱女王弗妻之。1055年,二人成亲,时年苏东坡18岁,王弗芳龄16,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
人文遗迹
池畔苏东坡、王弗塑像,为1987年所立。悬壁上留有众多古人题刻,最醒目的是“唤鱼池”三字,书法潇洒飘逸,刻工精细传神,传为东坡青年时代的手迹。旁刻历代文人题辞,清代诗云:唤鱼自昔羡坡公,今古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拍手,风流未分让髯公。
唤鱼池左壁,凿有经幢三座,造于唐咸通元年(860年)。三座经幢的四周,刻有佛号“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和佛经。居中一座经幢的正面,刻有“咸通元年(公元860)九月二十二日何偕无兄弟拾中岩院基界至此。黑水孔为界题”,这局石刻是唐懿宗李漼(cuǐ)年间的遗产,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经幢旁有篆刻“中嵓(岩)”二字,字大一米有余,题款“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三日河南邵伯温书”。
石壁中间,竖刻有明虞怀忠的题字:与造物游,可惜已斑驳陆离。
石壁右下方,还有观士音菩萨像3龛,其中的着农妇装提篮观音摩岩造像,世所少见。
唤鱼桥畔,修竹林中,是一座六角重檐的“唤鱼亭”。
历史传说
1051年,苏轼在青神古中岩书院求学,在青神乡贡进士王方老师众多的学生中,唯苏轼品学最优。一日,中岩的主持和尚与王方利用游春之机,为这汪碧池取名,使鱼池能为古刹增色。当然,王方还另有用意,想为爱女王弗择一佳偶。
会聚在鱼池的文人秀士,争相发表高论,也起了很多名字,有的人认为叫“藏鱼池”好,有的认为叫“引鱼池”好,也有的认为叫“跳鱼池”好,而王方对这些名字都不满意。此时,王方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人群中的苏轼,这位才华出众的学生非常谦虚地说:晚生才疏学浅,言恐不中,既然有命,不敢违背。池中鱼儿很解主客之乐,唤之即来,呼之即云。于是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唤鱼池”三个字。王方一听,大喜道:妙哉,“唤鱼”,既新且雅,有声有色,博得众人齐声喝彩。正好这时,王方的爱女王弗在闺房中也题名“唤鱼池”,让丫环送到池边,众人开卷无不惊喜,苏轼与王弗不谋而合,王方情不自禁地说:“此乃天缘之合,韵成双璧。”王方赞赏苏式的才华,便将爱女王弗许配给他。此后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于1055年喜结伉俪。“游学中岩文采露,投笺题名巧韵同。千古联姻结佳话,笔落苍岩耀光华”。苏王联姻,轰动了整个眉州城。
遗憾的是苏轼与王弗只共同生活了十一年,(1065年)27岁的王弗留下年仅6岁的儿子苏迈便离开了人世。苏轼对爱妻之死,悲痛万分,追忆和思念时常缠绕心间。在王弗去逝后十年(1075年),苏轼在山东密州任太守时,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催人泪下,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浓郁的情思通过率真的笔法表露出来。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合,情真意切,哀惋欲绝。如今斯人已去,苏轼与王弗仍相依偎在这唤鱼池畔,倾诉着他俩说不完的爱情故事……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15:57
目录
概述
简介
人文遗迹
参考资料